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7 19:09:25

文档简介

成都市2020-
2021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二年级调研考试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先秦儒家的相关文献里,“义”字被反复提及。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无礼义,则天下乱。”荀子称:“故用国者,义立而王。”这表明先秦儒家
A.反对百姓追求物质利益B.认为“义”是最高道德
C.主张明辨社会等级界限D.重视社会道德的构建
2.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设立汉代第一所地方官学。汉武帝时期,地方官学逐步推广到
全国范围。东汉时期,地方官学与地方私学蓬勃发展,出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的现象。
汉代地方学校的发展
A.延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促成了察举制度的实施
C.有利于国家教化的下移D.反映了教育体系的定型
3.宋代的书院、道观与寺庙多选址在名胜、山水之间,借以怡神养性、清心正气。这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当时
A.儒释道思想的交流融汇B.私人讲学的日益兴盛
C.书院建筑风格的宗教化D.知识分子的避世心态
4.顾炎武的学术笔记《日知录》注重考辩事物、制度的源流,引用材料多为第一手材料,并核
对原文,注明出处。由此可知,顾炎武
A.主张文献和考古互证B.受到西方史学的影响
C.倡导学以致用的思想D.注重学术的实证研究
5.历代史书中多有对日食等天象变化的连续记录。统治者残暴时,日食现象的记录就多;统
治者开明时,日食现象的记录便很少。据此可知,古代天文记录
A.体现了服务生产的实用性B.无法作为研究天象的原始史料
C.蕴含天人感应与保民思想D.重视经验总结而缺乏理论概括
6.图1是元代郑思肖的传世作品《墨兰图》,画面仅有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构图简洁舒展,兰花饱满,兰叶互不交叉,用笔沉稳流畅,挺拔刚劲,婉转富有变化。这类国画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是
A.追求写意和抒情B.以工笔为主要技法
C.讲究布局和构图D.摹写客观自然景物
7.从宋末元初开始,下层文人和通俗文学在文坛上取得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到了明代,下层
文人不仅占据了小说、戏曲作者的大部分,而且越来越多地跻身传统诗文领域。造成这一历史趋势的重要因素是
A.上层文人腐化堕落B.传统四民社会瓦解
C.雅俗文学开始分流D.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8.魏源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批驳了“御敌于外洋”的主张,提出了“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的战法。这反映出魏源
A.摒弃天朝上国观念B.对中西差距有了初步认识
C.轻视近代海防建设D.海洋意识由开放转为封闭
9.
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写道:“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进而提出“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的教育方针。这一认识
A.奠定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B.逸出了中体西用观念的常轨
C.指明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D.推动了洋务运动的繁荣发展
10.近代时期,李鸿章发出“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的慨叹;康有为把孔子塑造成改革新偶像;陈独秀认为孔子所主张的封建道德礼教“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这些认识
共同反映了
A.孔子权威已经丧失B.封建帝制失去士人支持
C.国民意识开始勃兴D.传统儒学难以应对时局
11.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北大学生团体创办了《新潮》《国民》等新式刊物,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伦理革命”,并积极普及国民常识。五四时期,类似的学生刊物不断涌现。这一现象
A.表明了思想启蒙运动不断高涨B.反映了民主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促使了封建道德观念迅速消亡D.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已广泛传播
12.
1928年,毛泽东指出:“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份)的党。”此后,根据地大力
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形式有开座谈会、举办学习班和党团训练班等。这些实践
A.推动了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化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开启了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征程D.加强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结合
13.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强调,文艺创作
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
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各级党委不要横加干预。这一讲话表明了
A.“双百”方针的回归B.党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视
C.拨乱反正的开始D.文艺创作根源于个人经历
14.埃及法老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征服者们,从来没有被仅仅刻画为凡人,但是荷马笔下的希腊人却与此完全不同,他们的英雄无疑是凡人,只不过是得宠于神。这表明古希腊
A.受到埃及和两河流域思想影响B.人神关系蕴含人文精神
C.英雄主义逐渐成社会主流思潮D.神话体系影响根深蒂固
15.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社会湮没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导致西欧在长达千年的“黑暗
时代”中陷于停滞。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即便是在以“反中世纪”著称的文艺复兴
时代,人们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也依然是在中世纪锻造出来的。这一变化说明
A.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B.历史事实因时而异缺乏客观性
C.历史认识随史学研究深入而变化D.史家主观认识决定史事的评价
16.
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提倡“因信称义”,公开反对罗马教皇。他的“信
徒”众多,不仅包括农民阶级、手工工匠和低级僧侣,甚至还包括众多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
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
A.标志着民族国家的形成B.拥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C.根植于理性精神的传播D.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17.卢梭说:“既然无人对自己的同类享有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不能创设任何权利,那么,我
们必定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约定是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卢梭意在
A.以社会契约否定专制特权B.突出直接民主利于保障天赋人权
C.宣扬共和制政体的优越性D.强调个人自由应受公共意志限制
18.
17世纪后期,英国、法国一些文学作家,虽不是科学家出身,但他们相信科学已经带来了新
的真理标准,于是用明白清晰的语言向受过教育的公众解释科学的意义。这一现象
A.延缓了封建王权的衰落B.实现了欧洲文学的转型
C.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D.导致了科学革命的出现
19图2是19世纪中后期法国著名绘画作品《蛙塘》,该作品给予了夏日阳光、阴影、水纹线条
以丰富的色彩变化,透过光线在人物和风景上的跳动,人们能够感受到蛙塘梦幻般的勃勃生机。该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印象主义
C.立体主义
D.魔幻主义
20图3是20世纪三部重要文学作品的封面。这些作品反映了
A.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
,B.世界当代文学的交流融合
C.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
D.现实主义文学的蓬勃兴起
21
表1圣彼得堡名称的演变
表1反映出
A.政治变动决定城市名称演变
B.俄国政权演变具有明显的反复性
C.城市名称见证俄国政局变动
D.民族主义情结左右城市名称变动
22.马克思在论及某次革命时写道:“这次革命的新特点在于人民在首次起义之后没有解除自
己的武装……还在于人民组成了公社,从而把这次革命真正的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这次革命
A.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B.沉重冲击了专制政府的统治
C.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指导思想
D.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尝试
23
.1949年,苏联开始投入巨资向外输出芭蕾舞和戏剧表演。与此同时,美国之音广播电台开办音乐节目,面向全世界播放“美国音乐”。这反映出
A.美苏对峙的白热化
B.文化领域成为冷战博弈的阵地
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文艺已沦为美苏争霸的牺牲品
24.1975年,西非15国成立“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2003年4月,西共体与欧盟
启动谈判。在谈判中,欧盟企图重新安排与西共体的贸易准则,要求西非国家从欧盟进口
的商品中至少80%应实行零关税,加纳等西共体国家拒绝在协议上签字。这表明
A.欧洲仍然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
B.南北合作稳步推进
C.西非国家试图摆脱经济旧秩序
D.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思想家席勒(1759
—1805)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在他看
来,人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法国大革命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而机器化大生产、分工的细
化,更导致了人性分裂与艺术堕落。他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
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
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
成审美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
——据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等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
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如王国维痛斥中国人嗜“利”与“官”的卑劣,欲糅合中国
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治疗“国民精神上之疾病”;蔡元培针对晚清“忠君尊孔”的钦定教育宗旨,
指出“以美育代宗教”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并积极创办艺术院校,扩展美育影响;梁启超、鲁迅也写下大量文章,希图借美育辟出一条改造国民的大路。尽管美育成为了民国教育方针,尽管无论在学理还是实践层面美育界均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飘
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
——据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席勒美育思想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及其影响。(13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方美育思想共同的历史价值。(4分)
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演变
——据刘雨《中西方养生思想对比研究》等
从表2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与古代养生思想相关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7.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戴高乐及其拥护者的治国理念和政治主张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在二战后戴高乐
执政期间(1958—1968)得到了充分实践和完善。一方面,戴高乐积极发展法国独立自主的国防力量,于I960年试爆原子弹成功,于1966年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委员会并访问苏联。另一方面,提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观”,主张建立一个法国领导的欧洲各国之间合作的欧洲邦联,即“欧洲人的欧洲同时,法国逐步完成法属殖民地的“非殖民化”,争当第三世界利益的代
言人,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但是,戴高乐想象中的大国地位是要与美国平起平
坐,显露了要取代美国在西欧地位的野心,这作为戴高乐主义的一种理想是可以的,作为一个
政治家的现实政治目标,又明显是脱离实际的。
——据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等
(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法国推行“戴高乐主义”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法国的“戴高乐主义”。(9分)2020~2021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二年级调研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A14.B
5.C
20.C
21.C
2.D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25。(25分)
(1)继承性与开创性的统一;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凸显美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感性与理
和谐统一;以实现人格健全与人的自由为目的。(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
(2)社会背景:内忧外患的推动;社会转型的需要;西学东渐的深入;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
壮大;教育救亡思潮的兴起。(每
任答三点6分)
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与道德观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众思想启蒙与国民性的改造;促
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美育思想影响有限,不可能完成救
亡图存的时代任务
(3)是人类教育思想发展的宝贵遗产;对现代美育的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每点2分
4
26.(12分)
论题3分,论述(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8分,结论1分,共12分
古代养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3分)
论述:秦汉时期,道教形成并发展,修道成仙、长生不老的观念影响当时人们的养生方式
仙术盛行,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汉代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吸取了道家、阴阳五行的学说,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指导养生。隋唐佛教兴盛,佛家的修身成
为养生的方式之一。宋朝儒学复兴与理学兴盛,士大夫将道德修养融人养生文化。明清商
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民间对养生的需求提高,导致养生的普及化。(任答两个朝代的
高二调研考试历史答案第1页(共2页)
史实即可,8分)
综上所述,中国养生思想历千年而不衰,随社会时代发展不断变化。(1分)
国传统思想深刻影响古代养生文化。(3分)
论述:儒学提倡“仁者爱人”,强调通过道德的陶冶以养生,将“个人”养生赋予了“社会”意
义;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清心寡欲”,追求“天人
为古代养生文化注人了“天人一体
身和谐”的内涵;佛教“本土化”后,其“坐禅”等养生理念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丰富了古代养生文
化。(8分)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养生思想表现为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一体,体现出个人心理和精
神生活的平和境界,处处可见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1分)
论题:先秦时期,中国养生思想体现出由“依赖天命”到“重视人为”的变化。(3分)
股商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对养生的认识十分有限,多依靠祭
方式,被动祈求健康;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众多思想家对养生提
自身看法。无论是孔子提倡的以“仁”养寿,老庄建议的“清净无为”,还是荀子强调的“
促进健康”,均鲜明体现出了“人事”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8分)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人们对养生的认识由被动依靠天命,发展到自主积极探索,为后世养
生思想的多元发展奠定了基础。(1分)
(其它论题举例: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具有“内外兼修”或“静动结合”等特点;中国古代养生
思想具有自身的理论性;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等)
27.(15分)
)法国国力恢复;美苏争霸;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与北约控制西欧;欧洲一体化的推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维护了法国的独立和主权,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了战后欧洲的联合,有利
欧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顺应了世界反殖民运动的历史潮流,缓和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对美苏两极格局进行了有力冲击。(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但
戴高乐主义”带有霸权色彩;受综合国力所限,法国无法真正实现领导欧洲的愿望。(答出
点2分,两点3分)
高二调研考试历史答案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