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一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个鼎殉葬的现象。这反映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A 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D.青铜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2、“……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段论述充分反映了
A.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B.儒家施行“仁政”的思想主张
C.法家“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
D.道家对“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现象的痛恨
3、某地出土了一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器皿表面镶嵌金银丝,并有文字图案,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青铜器最早不会超过
A.夏朝时期 B.商朝时期
西周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4、下列哪一史实与右图这一著名古迹直接相关
A.张骞通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佛教传入中国
D.文成公主入藏
5、下列我国古代设置的官职或制定的制度,对官员有监察作用的是
①刺史制度 ②承宣布政使司 ③御史大夫 ④察举制度
A.①③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6、《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7、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
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 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
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8、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9、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赋税缴纳方式趋于简化和货币化
B.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趋于弱化
C.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D.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10、下列情况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系的是
①传奇小说 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③一条鞭法 ④民主思想的出现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12、下列对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共同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B.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C.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13、清初中央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设置军机处,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调整 B.军机大臣权力的上升
C.皇权的空前加强 D.清朝政权机构的变化
14、下列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工商皆本” B.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C.“理”并不是世界的本原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5、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②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导致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清朝人认为朝廷尊崇喇嘛教是由于“漠南北与青海各蒙古及滇蜀各土司(首领)皆崇信黄教(喇嘛教的一支),边民强横,故因慈悲以镇残杀,假灵异以降服其心。”对此材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A.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控制
B.统治者利用宗教的欺骗性麻痹人民斗志
C.统治者加强对宗教的管理,控制人民思想
D.蒙古等少数民族生活动荡不安,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17、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 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指出当时经济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C.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8、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1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0、《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命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消除对明成祖帝位的潜在威胁 B.宣扬国威,显示明朝的富强
C.开通了中国与印度洋地区的交通 D.加强了对南洋地区的控制和影响
21、以下条约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
A 割香港岛 B 赔款2100万银元 C协定关税 D 领事裁判权
22、拜上帝教创立以后,势力发展迅速,这从本质上反映当时社会
A 宗教迷信盛行 B 拜上帝教有创新精神
C 阶级矛盾尖锐 D 人民渴望平等平均
23《海国图志》一书在当时所起的直接作用是
A 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 B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C 批评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D介绍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24、顽固派与洋务派相同的是
A 维护清朝统治 B 解决内忧外患
C 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D 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2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
A产生和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受到外资和封建势力的压迫
C 由官僚、地主、商人转化而来 D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弱
26、“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近代”的含义,主要是
A是机器生产的企业 B 由私人投资兴办的
C 受到西方企业的影响 D产生、发展于中国近代社会
27、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③ 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④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28、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他说的“大梦之唤醒”的最主要表现是
A 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
B 认识到民族面临危亡,资产阶级领导的救国运动兴起
C 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反清斗争高涨
D 认识到日本比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赴日留学
29、2000年9月,圆明园青铜牛首等三件国宝在海外漂泊一百四十年后,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导致他们流失国外的罪魁祸首是
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30、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维新派和革命派
C. 洋务派和维新派 D.顽固派和立宪派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唐朝府兵俑》
材料二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确也。” ――《新唐书》
回答:
(1)材料二反映的什么制度?它源于何时?后来又被什么制度取代?(3分)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和归纳这一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8分)
(3)材料二所反映的制度是何时崩溃的?崩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4分)
32、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分)
(2)1842年至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英、美、法签订了哪三个不平等条约 (6分)
(3)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同近代史的开端,最丰要的根据是什么 (3分)
33、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治体制的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着哪一对矛盾?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对矛盾的形成及逐渐解决情况,并指出其基本发展趋势。(11分)
34、结合所学知识,试论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民族危亡的作为。(要求:时间、人物、事件、结果及结论方面概括回答)18分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5\CBDCD 6-10\DBDDD 11-15\ DBCAD
16-20\ABCAC 21-25\CCBAA 26-30\AABC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32、11分 依据课本批改。
33、11分 (1)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2)形成和解决:①秦朝建立后,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总揽全国大权;中央设丞相,作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为皇权和相权矛盾的产生埋下了隐患。②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三省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彼此分工合作、相互制约和监督,是汉朝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使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得到一定解决。③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又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宰相的职权被一分为三,这就进一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④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就把相权收归到了皇帝手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至此最终得到解决。(3)基本趋势:相权逐渐削弱,而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34、18分 依据课本批改。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