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广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8 08:5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安市2020年秋高二期末试题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想
A. 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 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 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
2. 对下面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B.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了新的发展与创新
C. 董仲舒宣扬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董仲舒的学说有利于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
3. 东汉的士大夫领袖常常“以天下风教为己任”,居高临下,居于道德世界价值裁判者地位:而北宋的士大夫如范仲淹等人则方正平易,“以天下为己任”。这一变化反映
A. 士人主体意识的强化 B. 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
C. 理学成为主流价值观 D. 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4. 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 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 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 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5. 明朝冯梦龙给自己的小说命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李赞评点《水浒传》,认为这是一部张扬“忠.义”的好书,有益社会。明朝书评家修髯子认为,《三国演义》“裨益风教,广且大焉”。清朝学者闲斋老人称赞《儒林外史》“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由此可知,中国古典小说名著
A. 具有较强的社会教化功能
B. 体现出儒学的正统地位
C. 真实再现了明清社会风貌
D. 提高了民众的鉴赏能力
6. 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徽调与汉调合流,一个新的剧种诞生。材料主要说明京剧
A. 是徽调与汉调合流而成
B. 徽商的运作起到了决定作用
C. 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D. 建立在深厚中华文化基础上
7. 1847年初,经历流放重回政坛、时任陕西巡抚的林则徐,在给友人文海的书信中提到:“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若白银在)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但恐此等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该材料说明此时的林则徐
A. 主张开展对外合法贸易 B. 彻底反省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C. 仍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D. 考虑问题的主要出发点依然没变
8. 近代学者王韬认定"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李鸿章、奕诉等人反复论证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脱胎于中国"四元之学";郑观应也以"西学中源说"力证西学乃中华古文化西传所成。材料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已彻底突破天朝上国的观念 B. 中华文化深刻影响西方文明
C. 传统势力抵制西学东渐进程 D. 出现了中体西用的进步思潮
9. 康有为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并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这一赞誉主要是基于严复
A 借助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 B. 明确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C. 呼吁民众自强以救亡图存 D. 托古改制,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10. “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革命派
C. 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 D.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11. 孙中山在1919年指出,“民族主义之范围,有以血统、宗教为归者,有以历史习尚为归者,语言文字为归者,复乎远矣。然而最文明高尚之民族主义范围,则以意志为归者也。如瑞士之民族,则合日尔曼、意大利、法兰西三国之人民而成者。……又美利坚之民族,乃合欧洲之各种族而熔冶为一炉者也。”这说明孙中山
A 主张建立民族国家 B. 承认了民族平等
C. 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D. 发展了民权主义
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重要要文章,这些文章
A. 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B. 从理论上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胜利之路
C. 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
D. 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
13. 1954年4月,政务院发出指示,要求教育部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中学教育的目的,进步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方法,有计划地修订中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一做法意在
A. 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B. 确立唯物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培养教育研究的专门人才 D.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14. 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新航路开辟
A. 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B. 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C. 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D. 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15. 1637年,在华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一书中留下了如下记载:“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 殖民扩张
B. 价格革命
C. 商业革命
D. 黑奴贸易
16. 17世纪,英、法、荷等国纷纷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如英国建立了西印度公司和东印度公司,分别负责对美洲和亚非的各项事务。特权贸易公司的建立
A. 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物 B. 使欧洲在中欧贸易中处于出超
C. 加快了列强殖民扩张的进程 D. 造成生产和资本走向高度集中
17.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18. 下表是对美国城市数目、人口等在不同时段的统计。由此推知,美国
A.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C.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 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
19.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现,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材料说明
A. 电气技术的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
B. 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
C. 电气技术发展是社会需要结果
D. 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20. 19世纪中期至二战前,英镑拓展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自由邦、寒浦路斯、斐济、牙买加、英属西非、南非等地区,并成为了这些地区的主要货币:同时也是美国、德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外汇储备的首选对象。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
A. 英国是世界上唯一的金融中心 B. 世界各国的合作持续加强
C. 美德等国实力一直落后于英国 D. 英国实体经济的牢固支撑
21. 约翰.洛克菲勒组建的美孚石油公司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古美国市场的90%以上,曾掌握了14系公司的所有权,控制了26家公司的多数股票。这体现了
A. 手工工场的发展 B. 工厂制度得到推广
C. 垄断组织的出现 D. 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22. 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A. 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全盘集体化
C. 允许商品买卖和自由贸易 D. 确立了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23. 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 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 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4.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B.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C. 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模式
D.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3小题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动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15世纪以来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则都……运.于解决那个城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
——-魏成元《市场规则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英、美是怎样基于自身利益需要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的?
材料三 先发国家在获取有限的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进而获取资本回报方面具1i叶有无法超越的优势,理应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个别先发国家以狭隘的“国家利甘药益至上”为由,充分享受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收益却逃避承担应有的国际义务,频繁动用国内法干预他国的国内经济政策,以非市场手段干预干扰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权威和国际组织的治理机制,严重削弱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效力。
——张明之《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指出中国的对策。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1949-2019年重大科学发明与技术创造(部分)
时间 重大科学发明与技术创造
20世纪 50年代 号召向科学进军,解放牌载重汽车在长春下线,试制成功新型喷气式
飞机,发现大庆油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北京牌电视机诞生,第一台国产计算机103机诞生。
20世纪 60年代 第一台万吨级水压机研制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第一艘万叫
级远洋船“东风号”建设成功,远营规模世界第一的北京地铁一号线通车。
20世紀 70年代 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治疟新药“青萬
,研制成功,袁隆平培育出一代私型杂交水稻,第一代国产主战坦克69
式坦克诞生,王选实现精密汉字存入计算机,第一根石英光纤诞生开启中国光纤数字化通信断时代,北大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首次实现输出印制中文报纸。
20世纪 80年代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试射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银河”10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转移核糖核酸,中国首个移动电话系统诞生,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开通。
20世纪 90年代 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亚测一号通信卫星,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银河10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通过鉴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国产歼10首次试飞成功,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
21世纪 初期 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诞生,神舟系列飞船升空,嫦娥探月工程开展,我国正式成为第四个拥有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节选自中华人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70年(1949-201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龚自珍(1792一1841),浙江杭州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早年从外祖父段玉裁学文字学,研习经学史学,提倡“通经致用”,是今文经学派代表人物和“开一代风.气”的大文学家。1814年,龚自珍著四篇《明良论》,抨击君权专制,首次表露自己政治见解。1839年6-9月,百感交集的龚自珍写下了激扬深情、忧国忧民《己亥杂诗》315首,其第125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指斥封建腐败、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体制、呼唤政治改革,对死气沉沉的社会砰然一击,惊醒世人沉梦。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1841年,辞官南下,执教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夏末写信给江苏巡抚梁章钜,准备赴上海抗击英军入侵,9月客死云阳书院。
——摘编自《龚自珍集》
(1)根据材料,概括龚自珍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龚自珍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
广安市2020年秋高二期末试题历史(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想
A. 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 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 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可知,上述思想认为劳动能生善心,使得奸邪之念不起,可见其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B正确;题干列举人物不能对代表统治阶级,排除A;敬姜和颜元对劳动的作用认识相近,排除C;题干主旨是劳动和人的意识关系,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
2. 对下面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B.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了新的发展与创新
C. 董仲舒宣扬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董仲舒的学说有利于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图片可以看出,汉代统治遇到诸多的问题,而儒学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些问题的,因此适应了汉代加强统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汉武帝的态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董仲舒如何改造,排除B;C项不是材料主旨的合理解释,排除C。
3. 东汉的士大夫领袖常常“以天下风教为己任”,居高临下,居于道德世界价值裁判者地位:而北宋的士大夫如范仲淹等人则方正平易,“以天下为己任”。这一变化反映
A. 士人主体意识强化 B. 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
C. 理学成为主流价值观 D. 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东汉士大夫以教化天下为己任,北宋士大夫则以天下为己任,角色的变换体现了北宋士大夫责任担当意识的强化,即主体意识的强化,故选A;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士大夫观念变化不能体现理学成为主流价值观和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排除CD。故选A。
4. 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 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 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 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可知,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明确信息可以判断是活字印刷或雕版印刷,排除A项;B项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说明书坊类型为私营手工业,排除D项。
5. 明朝冯梦龙给自己的小说命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李赞评点《水浒传》,认为这是一部张扬“忠.义”的好书,有益社会。明朝书评家修髯子认为,《三国演义》“裨益风教,广且大焉”。清朝学者闲斋老人称赞《儒林外史》“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由此可知,中国古典小说名著
A. 具有较强的社会教化功能
B. 体现出儒学的正统地位
C. 真实再现了明清社会风貌
D. 提高了民众的鉴赏能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冯梦龙对所著小说命名,李赞认为《水浒传》为张扬“忠义”的好书及其他评书家和学者对《三国演义》和《儒林外史》的肯定,都是着眼于这些小说作品的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体现出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真实再现了明清社会风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项;提高了民众的鉴赏能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6. 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徽调与汉调合流,一个新的剧种诞生。材料主要说明京剧
A. 是徽调与汉调合流而成
B. 徽商的运作起到了决定作用
C. 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D. 建立在深厚中华文化基础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可知京剧建立在深厚中华文化基础上,故选D。京剧除了徽调与汉调合流,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排除A;材料说是“在徽商的运作下”,并不是说起起决定作用,B项程度夸张,排除;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成熟形态,排除C。
【点睛】做历史选择题时,对于选项的程度副词要密切关注,一般说来,程度较为绝对的都是错误的。
7. 1847年初,经历流放重回政坛、时任陕西巡抚的林则徐,在给友人文海的书信中提到:“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若白银在)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但恐此等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该材料说明此时的林则徐
A. 主张开展对外合法贸易 B. 彻底反省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C. 仍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D. 考虑问题的主要出发点依然没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若白银在)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但恐此等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中可知,林则徐度禁烟的原因初衷仍未改变。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鸦片战争·禁烟运动
8. 近代学者王韬认定"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李鸿章、奕诉等人反复论证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脱胎于中国"四元之学";郑观应也以"西学中源说"力证西学乃中华古文化西传所成。材料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已彻底突破天朝上国的观念 B. 中华文化深刻影响西方文明
C. 传统势力抵制西学东渐进程 D. 出现了中体西用的进步思潮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中的知识分子反复论证西学起源于中学,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向西方学习的阻力,这反映了西学东渐进程的艰辛,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王韬是早期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排除D。
9. 康有为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并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这一赞誉主要是基于严复
A. 借助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 B. 明确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C. 呼吁民众自强以救亡图存 D. 托古改制,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康有为赞赏严复是因为严复第一个介绍进化论,并借此宣传维新思想,这与他的政见相同,故选A项;严复在"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与"呼吁民众自强"方面均不是第一人,故排除BC两项;严复借助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并非托古改制,故排除D项。
10. “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革命派
C. 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 D.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符合新文化运动期间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和独裁专制,故D项符合题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没有深入到以民主和科学改造国民性,故AB两项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而材料是要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C项不符合题意。
11. 孙中山在1919年指出,“民族主义之范围,有以血统、宗教为归者,有以历史习尚为归者,语言文字为归者,复乎远矣。然而最文明高尚之民族主义范围,则以意志为归者也。如瑞士之民族,则合日尔曼、意大利、法兰西三国之人民而成者。……又美利坚之民族,乃合欧洲之各种族而熔冶为一炉者也。”这说明孙中山
A. 主张建立民族国家 B. 承认了民族平等
C. 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D. 发展了民权主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借用欧洲国家的民族意志阐述建立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平等的信息,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反帝主张,而且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是1924年新三民主义中,故C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主义,不是民权主义, D排除。
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重要要文章,这些文章
A. 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B. 从理论上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胜利之路
C. 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
D. 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通过这些文章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B;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故排除A;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故排除C;《论十大关系》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故排除D。
13. 1954年4月,政务院发出指示,要求教育部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中学教育的目的,进步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方法,有计划地修订中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一做法意在
A. 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B. 确立唯物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培养教育研究的专门人才 D.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教育部要求中学教学要符合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中学教育目的,说明中学教育要符合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架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故选D;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和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ABC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
14. 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新航路开辟
A. 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B. 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C. 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D. 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的推动者中存在新旧势力,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而不是影响,ACD都属于影响,排除。
15. 1637年,在华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一书中留下了如下记载:“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 殖民扩张
B. 价格革命
C. 商业革命
D. 黑奴贸易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时间1673年以及“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即可判断为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随着黄金的大量输入西欧,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故排除ACD,选B。
16. 17世纪,英、法、荷等国纷纷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如英国建立了西印度公司和东印度公司,分别负责对美洲和亚非的各项事务。特权贸易公司的建立
A. 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物 B. 使欧洲在中欧贸易中处于出超
C. 加快了列强殖民扩张的进程 D. 造成生产和资本走向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17世纪正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时期,通过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便利了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C正确;贸易公司经过王室批准,享有特权,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不符,排除A;题干中并未提供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数据,无法判断当时这些国家是否处于出超,排除B;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使得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排除D。
17.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
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
18. 下表是对美国城市数目、人口等在不同时段的统计。由此推知,美国
A.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C.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 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90—1880年美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人口比例迅速增加,这主要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加快了其城市化的进程,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化而非工业化,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美国以外国家的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工业发展居世界首位,故排除D项。
19.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现,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材料说明
A. 电气技术的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
B. 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
C. 电气技术发展是社会需要的结果
D. 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题干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熟练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能力。此题的关键词是“发现…引发了发明”,前因后果,前因是三个科学理论,后果是一系列电气发明,由此判断应选B项;A项未涉及社会面貌;C项看不出是社会的需要;D项未涉及蒸汽机。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电气技术
20. 19世纪中期至二战前,英镑拓展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自由邦、寒浦路斯、斐济、牙买加、英属西非、南非等地区,并成为了这些地区的主要货币:同时也是美国、德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外汇储备的首选对象。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
A. 英国是世界上唯一的金融中心 B. 世界各国的合作持续加强
C. 美德等国实力一直落后于英国 D. 英国实体经济的牢固支撑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的货币作为世界主要流通货币,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19世纪中期至二战前,英国通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其经济实力较强,故D项符合题意;A项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持续加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经济危机期间和国并没有加强合作,而是恶性竞争,排除B;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21. 约翰.洛克菲勒组建的美孚石油公司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古美国市场的90%以上,曾掌握了14系公司的所有权,控制了26家公司的多数股票。这体现了
A. 手工工场的发展 B. 工厂制度得到推广
C. 垄断组织的出现 D. 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曾掌握了14系公司的所有权,控制了26家公司的多数股票”说明美孚石油公司在美国的石油领域形成了垄断,故选C;美孚石油公司的规模说明它已经进入垄断阶段,所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B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不符,排除;凯恩斯主义是指政府干预经济,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
22. 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A. 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全盘集体化
C. 允许商品买卖和自由贸易 D. 确立了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并部分的恢复资本主义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C,排除A;BD项都是斯大林时期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
23. 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 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 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以及由“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C正确;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做法的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A错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是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时间1955年、1958年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改革时期,只是在农业领域试图冲破斯大林模式,不是整个经济领域,D错误。
24.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B.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C. 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模式
D.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主旨是讲经济危机有一定的内在调整规律,政府不能反映过度,不能一遇到经济危机就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西方处于经济滞涨时期,美国国内有些经济学家主张反对凯恩斯主义中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也就是要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反对国家的过度干预,主张减少计划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调整产业结构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反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反对过度福利国家制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3小题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动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15世纪以来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则都……运.于解决那个城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
——-魏成元《市场规则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英、美是怎样基于自身利益需要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的?
材料三 先发国家在获取有限的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进而获取资本回报方面具1i叶有无法超越的优势,理应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个别先发国家以狭隘的“国家利甘药益至上”为由,充分享受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收益却逃避承担应有的国际义务,频繁动用国内法干预他国的国内经济政策,以非市场手段干预干扰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权威和国际组织的治理机制,严重削弱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效力。
——张明之《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指出中国的对策。
【答案】(1)基本因素:新航路的开辟及列强的殖民扩张;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经济治理制度的逐步建立。
(2)新航路开辟后,为争做世界霸主,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确立自由贸易为其国策,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原则。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成为工业化强国的美国倡导和设计新殖民主义,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和实行“公平”的自由贸易竞争的“门户开放”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还主导建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在其中拥有特殊地位,实质主导了世界金融与贸易体系。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开始。
(3)机遇: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并存。挑战:少数发达国家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以及所谓“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中国的对策:遵循共同利益、平等自愿、包容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国际发展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倡导发挥WTO、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体平台的长效治理机制作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经贸规则,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解析】
【详解】(1)从15世纪以来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因素需结合所学内容作答,主要包括新航路开辟、生产力的进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交通运输和邮政通讯条件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进步、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扩大以及国家经济治理制度的建立等。
(2)英国在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包括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自由主义原则等。美国的贡献主要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倡导和设计新殖民主义,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和实行“公平”的自由贸易竞争的“门户开放”原则。二战后主导了世界金融与贸易体系的建立等。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的机遇主要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并存。挑战则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以及所谓“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中国的对策应该是积极融入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国际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经贸规则,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等。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1949-2019年重大科学发明与技术创造(部分)
时间 重大科学发明与技术创造
20世纪 50年代 号召向科学进军,解放牌载重汽车在长春下线,试制成功新型喷气式
飞机,发现大庆油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北京牌电视机诞生,第一台国产计算机103机诞生。
20世纪 60年代 第一台万吨级水压机研制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第一艘万叫
级远洋船“东风号”建设成功,远营规模世界第一的北京地铁一号线通车。
20世紀 70年代 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治疟新药“青萬
,研制成功,袁隆平培育出一代私型杂交水稻,第一代国产主战坦克69
式坦克诞生,王选实现精密汉字存入计算机,第一根石英光纤诞生开启中国光纤数字化通信断时代,北大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首次实现输出印制中文报纸。
20世纪 80年代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试射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银河”10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转移核糖核酸,中国首个移动电话系统诞生,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开通。
20世纪 90年代 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亚测一号通信卫星,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银河10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通过鉴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国产歼10首次试飞成功,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
21世纪 初期 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诞生,神舟系列飞船升空,嫦娥探月工程开展,我国正式成为第四个拥有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节选自中华人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70年(1949-201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①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②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新中国成立后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成立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大力培养科技人才;19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向科学进军”;“文革”结束后,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召开全国科学大会,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举国体制,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等)。③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归国留学生和学者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④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⑤改革开放以来全民族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时代风尚形成。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积极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示例二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或“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或“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或“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或“加强自主创新,强化科技安全,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等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巨大飞跃。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因此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巩固提升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就材料整体或者某一部分,结合所学拟定论题。例如根据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六个时期中国取得了很多科技成就,结合所学可以从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这一角度拟定论题,如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其次,围绕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这一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科技工作者、经济国防和人民的需要、尊重科技创新的风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即可。此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例如“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或“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目前我国科技的成就以及存在问题、科技自立自强的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龚自珍(1792一1841),浙江杭州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早年从外祖父段玉裁学文字学,研习经学史学,提倡“通经致用”,是今文经学派代表人物和“开一代风.气”的大文学家。1814年,龚自珍著四篇《明良论》,抨击君权专制,首次表露自己政治见解。1839年6-9月,百感交集的龚自珍写下了激扬深情、忧国忧民《己亥杂诗》315首,其第125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指斥封建腐败、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体制、呼唤政治改革,对死气沉沉的社会砰然一击,惊醒世人沉梦。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1841年,辞官南下,执教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夏末写信给江苏巡抚梁章钜,准备赴上海抗击英军入侵,9月客死云阳书院。
——摘编自《龚自珍集》
(1)根据材料,概括龚自珍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龚自珍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
【答案】(1)提倡通经致用(对中国文化融会贯通、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主张社会变革;支持反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2)程朱理学压制人民思想和束缚社会发展;继承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清朝后期统治腐败、体制僵化;面临西方资本主义人侵,中国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龚自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研习经学史学,提倡‘通经致用’”可归纳出提倡通经致用;根据材料“龚自珍著四篇《明良论》,抨击君权专制”可归纳出反对君主专制;根据材料“呼唤政治改革”可归纳出主张社会变革;根据材料“夏末写信给江苏巡抚梁章钜,准备赴上海抗击英军入侵”可归纳出支持反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2)原因:根据龚自珍生存年代及主张可知,其原因主要有程朱理学压制人民思想和束缚社会发展;继承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清朝后期统治腐败、体制僵化;面临西方资本主义人侵,中国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龚自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