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7 大雁归来
◆走近作者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同时又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一生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 500篇文章,大部分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其代表作是 《沙乡年鉴》。这是一本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保运动影响很大。
◆背景介绍
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和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沙 乡 年鉴》就是他在这里对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主题解说
这篇散文通过拟人的手法,介绍了大雁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的活动,说明大雁是对人类有益无害的伙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结构图解
3.下列病句修改不当的一项是( C )
A.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枪声。(搭配不当,应将“枪声”改为“猎枪”)
B.《大雁归来》这篇文章告诉人们珍惜、保护大雁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重复啰唆,“当务之急”与“眼下的”重复,应将“眼下的”删去)
C.我久久地看着麻雀,听着鸟声和雨声,我的心无时无刻被鸟声和雨声温润着。(搭配不当,删去“和雨声”)
D.这次篮球比赛,真想不到我们班会夺得冠军,而且一连战胜六个强劲对手。(语序不当,把“夺得冠军”与“而且”后面的部分调换位置)
【点拨】C项否定不当,应在“无时无刻”后面加上“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________。大雁这种团队性强的动物,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①雁群会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掌控方向,带领所有的大雁飞翔。 ②雁阵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 ③爱护、关怀、鼓舞每一只大雁,防止它们掉队。 ④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团队的飞行效率,又保护了新生力量的成长。 ⑤然后挑选另外两只强壮的大雁断后,让它们照顾年幼体弱的大雁。
A.①⑤④③② B.②①⑤③④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④③⑤
生物迁徙,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
①高晓松说,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我们常常为了理想去到远方,但又为了亲情重回故里。我们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走着同一条路,成为了一直在路上的迁徙者。
②我们为了理想奔波迁徙,很多生物也一样,它们也有着自己波澜壮阔的迁徙盛举。那么,它们的迁徙又是为了寻找些什么呢?
③生物的迁徙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压力导致的,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选择。冬天来临,气温骤降,没有充足的食物供应,而它们又没有其他办法,比如冬眠,于是只好选择逃离,待到山花烂漫,气候回暖时再迁回来。所以,生物迁徙便是为了寻找更加适合生存的环境,或是充足的食物,或是舒适的气候,或是利于繁殖的条件。
④对于生物如何确定它们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了好奇。人旅行时会带着地图或指南针辨别方向,而迁徙的生物可没有这样先进的设备,但是它们却从不会迷路,它们的奥秘是什么呢?科学家认为,迁徙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最近有研究认为,很多生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候鸟是一种典型的代表,候鸟在长距离迁徙时,大脑能记录下每一个特殊地点的磁场特征,将它们之间的距离、方向信息组合在一起,绘制了一张精准的“地图”,据此找到到达各个目的地的飞行路线。然而有趣的是,有科学家发现即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途进行迁徙,也就是说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了它们,它们生来便知道自己该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
⑤气候条件的改变,是驱动生物迁徙的根本原因。而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平均气温升高了0.4—0.8℃。这会如何影响生物的迁徙呢?很多生物之所以选择迁徙是为了逃离冬天的寒冷,温度升高对它们似乎是有利的。有科学家通过实验模拟,发现气候变化短期内确实可以增加黑脸琵鹭的越冬区,然而到2080年,3个最适宜黑脸琵鹭的越冬区可能严重缩减,它们只能选择移动越冬区。可是,越冬区并非是想移动便移动那么简单的,很多地理屏障会阻碍生物的迁移,导致它们无路可走。比如那些生存具有限制性的海域生物,像生存在珊瑚礁三角区的生物,很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⑥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便是不少生物需要的是较低的温度,比如鱼类。气候变化影响海水的温度,很多鱼类选择逃离赤道附近的热水域,向更冷的水域移动。由于气候变化,北美水域中超过70%的海洋物种的栖息地发生了变化。更骇
人的是,科学家通过分析,发现如果不阻止气候变化,34%的动物,57%的植物,将失去一半甚至更多的生存区。
⑦科学家说,迁徙是生物对恶劣环境的集体逃离,是对生存压力的妥协,是不可不做的选择。对这些迁徙者来说,行万里迢迢之路,看不一样的风景,或许也是在找寻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吧。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A.有些无法冬眠的生物,在寒冷的冬季离开栖息地,待到山花烂漫,气候回暖时再迁回来。
B.饲养在室内的年轻乌鸦,通过与其他同伴的接触,掌握了祖辈迁徙的路线而不会迷路。
C.北美水域中超过70%的鱼类选择逃离赤道附近的热水域,这些鱼类需要的是较低的温度。
D.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0.8℃,使34%的动物,57%的植物将失去一半甚至更多的生存区。
【点拨】B项,与原文“有科学家发现即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途进行迁徙”不符;C项,原文是“北美水域中超过70%的海洋物种”,不单单是“鱼类”;D项,“使34%的动物,57%的植物将失去一半甚至更多的生存区”是科学家通过分析,发现如果不阻止气候变化将产生的结果,而非“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0.8℃”造成的。
6.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动物迁徙而不迷路的奥秘在哪里?
①一些生物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②一些生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迁徙时,大脑能记录下每一个特殊地点的磁场特征,将它们之间的距离、方向信息组合在一起,绘制成一张精准的“地图”,据此找到到达各个目的地的飞行路线;
③有的动物的迁徙方向感具有遗传性,由上一代遗传给下一代。
7.第⑤段画线句中“似乎”一词能否删掉?请简要说明理由。
“似乎”一词不能删掉。因为“似乎”表示推测,说明温度升高对某些生物是有利的,而不是对所有生物都有利,删掉“似乎”就使表达绝对化,不符合原文意思。“似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8.第⑦段中“对这些迁徙者来说,行万里迢迢之路,看不一样的风景,或许也是在找寻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吧”,结合全文,你认为这些迁徙者“心中的诗和远方”指的是什么?
这些迁徙者“心中的诗和远方”指的是:更加适合生存的环境、充足的食物、舒适的气候以及利于繁殖的条件。
9.(原创题)学习本文后,请参加下列活动。
(1)请写两句含“雁”的古诗词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③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一边飞着,一边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
材料二:最前面的大雁拍打几下翅膀,会产生一股上升气流,后面的雁紧紧跟着,可以利用这股气流,飞得更快、更省力。这样,一只跟着一只,大雁群自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
示例: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飞行,可以飞得更快、更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