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讲练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 讲练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6 21:34: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物候学是他做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主题解说
本文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结构图解
◆疑难探究
师:课文第六至十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运用了什么顺序?这几个因素的顺序能互换吗?为什么?
生甲:说明对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生乙: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生丙:顺序不能互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所以不能互换。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D )
A.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B.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C.19岁的女大学生在《幸运52》栏目中连续七次夺魁,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D.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点拨】“处理得好”前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否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B.前不久,“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产品的魅力。
C.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城管部门采取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我市的停车现状大为改善。
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点拨】D项缺少主语,把“在”和“实现后”删掉。
5.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
A.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作比较、举例子)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
C.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作诠释)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打比方)
【点拨】应为下定义。
6.下列对句子所作的判断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句中加点的词语分别是动词、名词、助词、形容词。
B.“冰雪融化”“翩然归来”“灵敏得多”“安排农事”四个短语的类型均不相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农谚包含知识。
D.“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这个句子中“到了近代”充当状语。
【点拨】“根据”是介词。
7.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③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④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⑤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A.⑥②⑤①③④    B.②①⑤⑥④③
C.②①⑥⑤③④ D.⑥⑤②①④③
(一)
请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回答下列问题。
8.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选文第一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示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B.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C.选文将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的物候现象进行对比,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
D.选文是按空间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点拨】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9.说说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举例子。用在华南丘陵区引种热带作物的例子来具体、有力地说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物候学,要注意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
10.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可信度更强。
11.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①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
②原因H: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③出现时间及气候条件:一般出现在山地秋冬两季,尤其是在这两季的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
12.选文第五段“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中的“后者”是指什么?
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二)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
李耕拓
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30~-2℃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在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径庭:自由水在100℃沸腾,0℃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才沸腾,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下才会结冰。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减少后,结合水
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
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
(有删改)
13.下面有关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第①段加点词“几乎”表示对程度的界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加点的“越长越‘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积累养分越来越多的样子。
C.第⑤段中加点的“甲胄”,是指树木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的木栓组织——木栓层。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植物耐寒抗冻的方法。
【点拨】本文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进行介绍的,而非时间顺序。
14.本文主要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哪些方法?
①使用“沉睡”——休眠的方法来对付冬寒(答“进入休眠状态,减少物质和能量消耗”或“蓄积物质和能量,减少消耗”也可);
②形成“甲胄”——木栓层,保护它们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
③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
15.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用北方的梨树和松树的针叶这两个例子,准确、鲜明地说明了“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这一特点。(意思对即可)
16.第⑦段中加点的“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17.“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于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学校要组织以“节气与语文”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______小雪______。”此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若干年后,才有人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请填入一个最恰当的节气,把上联补充完整。
(2)在活动中,需要设计展板介绍二十四节气,请你仿照示例,完成对“清明”节气的描述。
示例:
惊蛰含义: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诗意描述: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时节,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清明含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诗意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清明时节,草木萌发,时有知时节的好雨悄然而至。看吧,在蒙蒙细雨中,小草精神抖擞地绿着,鹅黄色的柳枝更加妩媚,青黑色粗糙的老树皮,在雨的滋润下,似乎也有了几分青春的颜色。雨后天晴,清新的空气中多了些泥土的味道,暖暖春阳中,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秋千上荡得很高很高。
18.【写作借鉴】“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四字词语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冬季风景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片段仿写】四季,色彩斑斓。每一个季节都是风景,每一个季节都令人回味。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写一段文字,也试着用四字词语描绘一下它的美丽吧!(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文】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季节。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春天了。因为春天代表希望,代表重生。春天是五彩缤纷的季节,春天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春天是繁花似锦的季节,春天是鸟语花香的季节,春天万象更新,春天欣欣向荣,春天风和日丽,春天柳绿花红……春天是最美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