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6 19:4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
中国历史
明朝的对外关系
导入1
郑和的远洋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一说寻找建文帝,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
导入2
中国有多少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
中国有多少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
中国有多少个资源丰富的海洋岛屿?
中国最大的海上岛屿是什么?
6700个左右
300多万
960多万
台湾岛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
导入2
在血与火的海洋发展史上,海权与国家的安危、荣辱、兴衰系于一身!
目录
和平交往
郑和下西洋
反击侵略
戚继光抗倭
贪污腐朽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郑和下西洋
郑和?何许人也? 派郑和远洋的原因是什么?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
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
(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换取海外奇珍。
郑和下西洋
明朝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怎样的条件?
洪武二十六年,增至327万余石。12年间,增加600万石……当时全国各地仓储相当充裕,“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蓄积甚丰。”
——《中国古代史》下册
国力强盛
郑和宝船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151.8米)、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宽61.6米)。
——【清】《郑和传》
造船业发达
指南针和航海图的利用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明朝时期,人们把今太平洋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地区、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文莱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如何?
◎起始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七次
◎范围: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
郑和到了东南亚,他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郑和到了阿拉伯,把我们国家的丝绸和瓷器送给了当地的人民,传达了我们的友谊。
郑和受到非洲黑人的热烈欢迎当地居民并把长颈鹿赠送给了郑和。
从以下邮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装载物品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物品用途
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结合图文材料,指出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影响又是什么?
泰国 三宝公寺
印尼 三宝庙
印尼爪哇岛 三宝庙
◎特点:公平交易,互通有无,和平往来。
◎影响: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只见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抢答
郑和下西洋
“郑和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节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
—— 2014年习近平在德国访问时演讲
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曾公开呼吁拉丁美洲人不要庆祝“哥伦布日”,称哥伦布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带给拉美土著印第安人的是长达150年的“种族屠杀”。查韦斯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举行的美洲大陆印第安人代表大会上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以和平交往为目的的
致力于文明的传播和交流
侵略性、掠夺性
郑和下西洋
背景
目的
时间、次数
到达范围
地位/意义
1405--1433年
7次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①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截屏
点名
戚继光抗倭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东南沿海民谣
戚继光抗倭
何谓倭寇?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避难的平民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时称“倭患”
倭寇
倭寇损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
戚继光抗倭
明中期沿海倭患严重的原因?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朝廷腐败,海防松懈;推行极其严厉的海禁政策,倭寇与中国商人、海盗相勾结。
“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民族英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后考中武举,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戚继光
(1528-1588)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取得了哪些战功?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1561年,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进入福建、广东剿倭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1661年之后,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抗倭
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
至浙时……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明史》
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 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鲁教版《中国历史》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满千船。
——《倭变事略》
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戚家军得到了当地军民的支持。
抢答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倭寇
背景
大战
结果
性质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抗倭。
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戚继光抗倭
截屏
点名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在准备登上澳门时托言商船被风浪冲击缝裂,货船潮湿,要求借地晾晒,并贿赂了地方官吏汪柏,取得了停靠澳门码头进行贸易的权利。并于1557年正式在澳门定居。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82年(明万历十年),中葡订澳门借地协约。澳葡每年向香山县缴纳地租500两白银。但是,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明政(和谐)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战败。葡萄牙借此于1849年后相继占领了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葡人闯入香山筑新关闸,擅自以此为澳门之界。1887年12月,清政府与葡萄牙王国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中确认葡萄牙可长驻澳门管理。从而占领澳门达四百年之久。
检测
拓展提升
事件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比较
时间
次数
1404—1433年
7次
1492—1504年
4次
人数
27800
1500
船数
大船62艘
(连小船共有200艘)
17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长24.5米、宽6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你得出什么结论?
时间早
次数多
人数多
船只多
船只大
范围广
设备先进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课堂总结
15世纪初
国力雄厚
郑和下
西洋
友好交往
明朝中期
国力减弱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侵略
战争冲突
谢 谢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