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7 08:5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唐雎不辱使命
课文解读
文章通过精彩的对话描写,生动地塑造了唐雎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细节,让唐雎的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学习这篇课文,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品读中受到“士”的精神的鼓励和感染,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一扇探寻“士”文化的窗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战国策》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3.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并识记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同学们,“士”在今天多指士兵,大家知道在古代“士”指哪种身份的人吗?“管夷吾举于士”,我们知道“士”在上古时代为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名有勇有谋,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临危受命,勇敢出使秦国的“士”——唐雎。
2.学习目标
(1)识记《战国策》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3)整体感知课文。
3.资料助读
(1)关于《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3)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课文讲授
1.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2)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人物的语气。
读准下列字音
唐雎(jū) 怫然(fú) 韩傀(ɡuī) 徒跣(xiǎn)
缟素(ɡǎo) 休祲(jìn)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ɡ)
2.疏通文意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施予恩惠,用大块土地来换取小块土地,那很好;即使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如今我用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土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我不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的样子,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的样子。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的时候),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因此穿上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着)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哪里会到这种地步呢!我明白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借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3.积累字词
(1)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
说:同“悦”,高兴。
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同“措”,置。
③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
(2)古今异义
①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②长跪而谢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③易安陵 古义:交换 今义:容易
④使于秦 古义:出使 今义:重大的责任
⑤虽然 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⑥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⑦挺剑而起 古义:拔 今义:硬而直
⑧大王加惠 古义:施予 今义:增加
⑨岂直五百里 古义:只、仅仅 今义:与“曲”相对,形容词
⑩以头抢地 古义:碰,撞 今义:抢夺、抢占
(3)词类活用
①请广于君
扩充,形容词作动词
②轻寡人与
看轻、轻视,形容词作动词
③且秦灭韩亡魏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伏尸百万
使动用法,使……倒下
⑤天下缟素
穿白色丧服,名词作动词
(4)一词多义
54800559690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
①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54800547625秦王不说(同“悦”,高兴)
②说
请说之(解释)
54800548895高可二黍许(表示约数)
③许
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55753057150免冠徒跣(裸露)
④徒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53213085725此庸夫之怒也(……的人,名词)
⑤夫
夫专诸之刺王僚(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53213073660大王加惠(施予)
⑥惠
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53213035560以大易小(用)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⑦以
以君为长者(把)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③非若是也。(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④今日是也。(“是”在这里译为“这样”,不表判断;“……也”表判断)
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于先王受地”)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于秦使”)
③请广于君。(“于君广”)
省略句
①挺剑而起。(省略了主语)
②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了主语)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归纳段意
第1段: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背景)。
第2段: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3段: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4段: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思路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是情节的发展与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三、深入解析
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故事的主要矛盾是秦王想用欺骗的手段吞并安陵,唐雎义正词严予以反击,秦王继而以杀人相威胁,唐雎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击并取胜。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4.你如何评价唐雎?
明确: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能言善辩,极力维护自己国家尊严的英雄人物。
四、课后练习
1.归纳整理常识及重点字词。
2.做课后习题三、四。
3.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上节课我们结识了那个临危受命,出使强秦,以过人的才略和胆识挫败骄横的秦王嬴政,顺利完成出使任务的外交名“士”——唐雎。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捧读英雄故事,感受其人格魅力!学习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并从中学习作者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课文讲授
1.朗读第一段思考: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明确: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2.朗读第二段思考: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明确:秦王认为安陵以五十里之地能幸存下来,是因为他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格外开恩,“不错意”他认为安陵君不识抬举,“不听寡人”这完全是一派花言巧语,他只不过是想旧调重弹,迫使唐雎就范。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明确: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是威。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唐雎回答最后多了“虽千里……五百里哉?”这表明唐雎为了掌握这场外交斗争的主动权态度明显要比安陵君强硬得多。
3.朗读第三段思考: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明确: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明确: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明确:不正确,具有迷信观念。亦或答正确,说出个人困苦的遭遇。
4.朗读第四段思考: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明确:面露胆怯之色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明确: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5.小结
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6.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唐雎: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有胆有识、正气凛然、爱国忠君、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机智勇敢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盛气凌人、骄横狂暴、阴险狡诈、外强中干、前倨后恭、色厉内荏的封建君主形象。
三、深入解析
1.探究:如何刻画人物?
鲜明的对比手法。
完美的衬托手法。
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对白。
(1)对比
本文中的唐雎和秦王是对立存在的,他们之间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而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天津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性格。
(2)衬托
安陵君是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成得上锦上添花。反过来,如果没有安陵君的支持和信任,唐雎纵然浑身是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3)对白
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对白塑造人物形象。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示例: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
面对其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2.课堂收获
(1)收获之一:我们要学习唐雎为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个坚持原则、让心灵站立的人!
(2)收获之二: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①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雎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②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这三个史实,犹如锃亮锋利的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它对秦王虽有所触动(威胁),但还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于是,唐雄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③三是“巧”在以行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懂得一个道理——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培养一种能力——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3.拓展训练
(1)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
明确:蔺相如、荆轲、晏子、周恩来等。
(2)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明确: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刘勰: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西方: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
《圣经》: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4.课堂总结
同学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狼烟与烽火已离我们远去了,但唐雎那种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的精神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当国家、人民有难时,我们也要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忠诚和生命去谱写报效祖国的壮歌!
四、课后练习
请你根据下面不同的性格,设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星期天,你和要好的同学骑车出去郊游,在一个路口,你同学不小心与一个横穿马路的妇女发生了碰撞,尽管情况并不严重,你同学并未说什么,但那位妇女却不依不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