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
课文解读
周国平说:“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载体的话,那阅读就是个人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方式。通过阅读去享用人类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参加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这是个人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方式。”周老的一席话道出了书籍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如何读书才能使我们有所获得呢?培根的《谈读书》和马南邨的《不求甚解》或许会给我们些许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体会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深入品读文本,感悟读书的好处,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体会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感悟读书的好处,学会读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句话道尽了读书的好处和妙处。然而,为何有时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却找不到所谓的“黄金”和“颜如玉”,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培根去找一找答案。
2.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体会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深入品读文本,感悟读书的好处,学会读书。
3.检查预习
(1)巧识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近代著名哲学家,也是优秀的散文作家。其代表作品为《随笔》。《随笔》又译作《论说文集》,多为短小的议论文,论述人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见解独到,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谈读书》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篇。《谈读书》译本众多,而王佐良的译本因用语典雅、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被课本选用。
(2)清扫障碍
怡(yí)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xiá)
诘(jié)难 要诀(jué) 蒸馏(liú) 劝诫(jiè)
滞(zhì)碍 吹毛求疵(cī) 豁(huò)然贯通
二、课文讲授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1)读书的正确目的:(从读书足以怡情——“全凭观察得之”)
(2)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读书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3)读书的功用(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2.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论证思路:第一层读书的正确目的,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正面阐述其好处:怡情、傅彩、长才,反面指出其偏向:易惰、则矫、学究故态。第二层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运用比喻论证。主张推敲细思或浅尝或吞食或细思,提倡读书、讨论、作文相结合。第三层读书的功用,运用举例论证,写出读书可以塑造性格,可使人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运用比喻论证,写出读书可以弥补缺陷。
(2)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二)深入探究
品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赏析你认为写的好句子或段落。
(1)读书足以怡情……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则又大而无当。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3)书有可浅尝者……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4)读史使人明智……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积极作用。
2.学习完这篇文章,说说你对读书有何感悟?
(1)读书益处甚多,要学会智慧地读书。
(2)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要学以致用。
(3)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4)要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三、课外拓展:名人谈读书方法
1.华罗庚的读书方法——猜书
华罗庚有一个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2.伽利略读书方法——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经常会问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等。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准备了很多问题。从比萨那里他很快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了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最终经过努力研究,为力学做出巨大贡献,确定了伽利略原理。
3.相声大师侯宝林读书方法——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是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一次,他为了买一本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整个北京城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当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最终被他抄录到手了。
四、课后练习
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结合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体会,写一写你自己的读书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驳论文的常识。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其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3.学习不同人的读书方法,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1.掌握驳论文的常识。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其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不同人的读书方法,学会读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必纠结于字句,是个褒义词。然而,后来很多人断章取义,将其理解为学习只需浅尝辄止,不必深入,将其发展成一个贬义词。为了反驳这种观点,马南邨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驳论文《不求甚解》。
2.学习目标。
(1)掌握驳论文的常识。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其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3)学习不同人的读书方法,学会读书。
3.检查预习
(1)认识作者
马南邨,邓拓笔名,原名邓子健、邓云拓。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受到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代表作《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体裁—驳论文
①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②批驳对方的论点一般有三种方式:
a.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b.批驳对方论据不真实,难以置信。
c.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二、课文讲授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反驳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对方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论证思路: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3)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1)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第一,读书态度要虚心,戒“骄傲自负”。第二,读书方法上,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二)深入探究
1.仔细阅读5—8段,品味文中列举的两个例子以及引用的话,体现什么样的读书观?
(1)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著作,实际上却有很多曲解,因为受到列宁的批评。(反面例子)体现了读书需要抱持虚心的态度,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而要学习得好,必须活读的读书观。
(2)“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正面例子)体现了读书应该注重把握书籍的精神实质,这样才能使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加全面。
(3)引用陆象山的“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进一步体现了读书“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未晓处且放过”中的“放过”只是暂时的。
2.作者认为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是什么?
(1)读书要虚心、要活读。
(2)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三、课外拓展:名人谈读书方法
1.“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朱熹循序渐进式的读书方法
2.第一遍最好很快读完,这就好比坐飞机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细嚼慢咽”,注意各章各节各段结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茅盾三遍读书法
3.“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他集古人诗句说明之:一、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三重境界读书法
4.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将读书分“三读”。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增强了记忆力。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顾炎武三步读书法
四、课后练习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写一写新的立意。
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新解 ③“滥竿充数”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