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菏泽市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A)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商周时期
A.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B.政体中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C. 社会舆论决定着君主的决策 D.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2.图1、图2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3.中国货币成为域外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流通货币,到1959年止,东非发现中国、罗马、埃及等国古代钱币总计405枚,其中中国钱市233枚,占57%,其中能鉴定出年代的又有
91%是宋钱。这可以佐证
A.中非之间贸易长期繁荣B宋钱已成为国际化货币
C.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达D.非洲地区商品经济落后
4.唐朝时,为加强边防在沿边重镇设立的节度使,逐渐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权力,形成干强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与唐、宋相比,元朝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
C. 行省官员有名无实D.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5.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这表明明朝内阁
A.实现了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B. 逐渐掌握了决策权
C.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直接秉承皇帝旨意
6.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有学者提出"多数本应参与其中的人"却"形成国会'万
万不能存立'之共识"。据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
A. 社会基础薄弱 B.违背社会潮流
C.导致军阀割据D.缺乏理论依据
7.表1是 1913-1929 年中国关税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B.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C.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D.一战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加
8.毛泽东在《论人民主专政》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
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唯一的出路是经过工人及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
A.维新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B. 苏俄建立社会主义经验
C. 西方列强对中国长期压迫 D.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
9.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
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这主要说明了中国
A. 成为最大的粮食生产国B.农业的现代化技术得到较大提高
C.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D.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10.约公元前 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约公元前 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A.监察官是国家元首B,国王有名无实
C.实质上是君主专制D.具有民主色彩
11.14世纪之前"英国的上流社会人士讲法语,并以和法国联姻为荣"。百年战争过程中,
英国民众普遍感觉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1399年英王享利四世登基时就用英语发表即位演说,1400年亨利六世创办了英语语法学校。这表明当时英国
A.与法国关系日益紧张B.国家和民族认同逐渐形成
C.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D.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12.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 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
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这说明
A. 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B.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
C. 饮茶成为欧洲人的一种时尚追求 D. 国民对茶叶的依赖日益增强
13.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B.工入劳动时间过长
C.产业工人的健康受到危害。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14.表2是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在他的著作《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书中统计的 1820—1985 年部分年份英美进口关税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 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 B.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美国的经济远远落后于英国 D.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趋势加强
15.在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最初职能是社会救济。二战后,社区很快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问题突出B.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
C. 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D.更强调地方民主与自治
二、非选详校∶本题共4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 3∶宋代的歌谣或谚语
歌谣或谚语
出处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通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平桥策》
军(州、府级地方行政单位)不如县,县不如镇。
《舆地纪胜》
药袁赣吉,脑后插笔(意思就是马州、袁州、缝州、吉安这四个地方脑袋上插一支笔的讼师不少,也就是说是说江西的风俗好讼)
《江西通志》
捉贼须捉赃,捉奸须捉双。
《书帘绪论·治狱篇》
苏湖热,天下足。
《渭南文集)
使到十八九,纸钱飞上天(纸币发行到十八、十九届的时候已经恶性膨胀)。
《宋史》
二月卖新丝,五月余新谷。
《读史管见》
居养院以存老者,安济坊以养病者,漏泽园以葬死者。
《中吴纪闻》
王华艳《从谣谚看宋代社会的近世化倾向》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宋代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15分)
17.(13分)表4为20 世纪初的中国,科举制的废除前后出现了如下几种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针对材料的几种论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予以解决。(要求∶问题具体,史实
准确,逻辑严谨。)(13 分)
18.(15 分)自来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增加,许多河道支流相继填没,水源减少,加之居民密集,移物堆聚,源水受到污染,致使生活用
水日益困难。
1875 年,洋商格罗姆、立德尔、华脱司等人在上海开设供水公司,建成小型自来水厂。这是上海最早的自来水厂。1879 年英国商人麦克利·沃特向公共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提出建造自来水厂的建议,并联合上海的其他五名英国商人,在伦敦组成了"上海自来水公司筹备委员会"。880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申请专利,经工部局批准,8月签订供水合约,取得了在公共租界开办给水工程的专营权。
1897年种商集资在城厢开办自来水公司,取名为内地自来水厂。这是我国自办自来水厂的创始。1915 年全面改造后改名为商办内地自来水有限公司。1910年两江总督李钟珏创办官商合办的问北水电公司,自行建厂供水。
浦东地区原无水厂,市民生活用水日益困难。1930年5月国民党上海市市长受社会舆论压力,被迫下令筹建水厂。1937年6月浦东烂泥渡游龙路上的水厂建成供水。
材料二 1956 年,在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和领导下,组建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完成了全市环流管网的排管工程,联通了各水厂间的输水管网,统一了水价,建立了供水调度系统,结束了上海历史上长期分割供水的局面。
到1999年上海城市年最大供水量近16亿立方米。同时建立了水质控制监管中心,完善了水量调度中心的各种设施和信息系统,对城市供水管网实行了有效的监督和统一的调度,基本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市自来水厂修建的特点,并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上海自来水事业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变化
谈谈你的认识。(7分)
19.(12 分)图3反映了从1800年到 2015 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入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图3《世界城镇化趋势图》
——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 年版》等资料编制
结合所学,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其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12分)
高二历史试题(A)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2.B
3.C
4.B
5.C
6.A
7.B
8.D
9.D
10.D
11.B
12.A
13.A
14.D
15.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题,第 16 题 15 分,第 17 题 13 分,第 18 题 15 分,第 19 题 12 分,
共 55 分。
16.(15 分)示例: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宋代的歌谣或谚语。
歌谣或谚语是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是民众心声的真正体现。它更接近民间社会, 是除正史以外的研究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材料内容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筠袁赣吉,脑后插笔”、“捉贼须捉赃,捉奸须捉双”、“居养院以存老者,安济坊以养病者,漏泽园以葬死者”等,反映了宋代实行科举制、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法律观念、社会保障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宋代的政治生活和国家制度建设
材料中的歌谣或谚语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反映了宋代历史的情况。是宋代社会的一个缩影。
“军不如县,县不如镇”、“苏湖熟,天下足”、“使到十八九,纸钱飞上天”、“二月卖新丝,五月籴新谷”等,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纸币的发行、商业贸易发展等情况。
可用于研究宋代的 社 会 经 济 状况。
17.(13 分)示例:
问题:科举制到底该不该废除?(2 分)
解决: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以考试为核心,分科设目,面向社会,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使社会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形成了勤奋好学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官员的自身素质,有利于国家治理,成为中国古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这一官员选拔方式在 19 世纪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创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明清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文章形式趋向单一和固定,逐渐脱离实用和忽视士人的自身道德,越来越禁锢人们的思想。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对近代新式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8 分)
因此,我认为对科举制不能简单地用保留或废除,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客观辩证地对待。(3 分)
(若考生提出其他问题,只要符合题意,问题回答准确,亦可得分。)
18.(15 分)
特点: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分割供水,管网不统一 ;外商、当地绅商、政府多种形式并存。(4 分)
原因: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受西方殖民势力控制早;城市发展的需求;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人民群众的斗争。(4 分)
变化:由列强、封建官僚把持到人民政府主导;由分散供水到统一管理;管理水平、科技含量不断提高(3 分)
认识: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4 分)
19.(12 分)示例:
第一阶段:1800—1850;增长缓慢、城市化起步阶段。工业革命的开展。(4 分)
第二阶段:1850—1950;迅速增长。两次工业革命完成,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4 分)
第三阶段:1950—2015;持续增长。二战结束,和平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城市化。(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