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四
交流平台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回顾下面的这些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再找一些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把开头和结尾列出来,和同学一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指导:本次交流的话题是“好开头和好结尾的好处”。习作讲究“凤头“豹尾”。要求文章开头,像风头那样美丽夺目,引人入胜;结尾,像豹尾一样简洁有力,或点明主题,或意味深长。我们平时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多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体会它们的妙处,并在自己的习作中灵活运用,也使自己习作的开头和结尾更加吸引人。
交流范例
1.文章的开头: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十六年前的回忆》
我发现:开篇点题,直接点明这段回忆来自十六年前那个难忘的日子,倒叙的开头方式使文章的结构曲折多变,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藏戏》
我发现: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开头,引出“藏戏”,新颖独特,激发了读者思考和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具体描写藏戏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草原》
我发现:《草原》的开头开门见山,只用一个简洁的短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抒发了老舍先生看到美丽草原时激动、自豪的心情,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可爱”“清鲜”“明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明朗宽广的特点,“高歌一曲”“满心的愉快”则奠定了下文的感情基调。
2.文章的结尾: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十六年前的回忆》
我发现:这里的结尾与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相呼应,强调了家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这样写既能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事情的经过,加深印象,又能使文章前后连贯。
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那个星期天》
我发现:这里的结尾写出了“我”苦苦等待之后希望落空时满心的失望和委屈,和文章开头的“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遥相呼应,更加细腻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腊八粥》
我发现:这里的八儿的“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筷子“ 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以及爹妈连半碗陈腊肉都吃不下等细节不仅从侧面突出了腊八粥的香甜美味,也写出了八儿粥足饭饱之后的憨态可掬,与开头对熬粥的描写互相照应。
2.交流搜集到的文章开头和结尾,谈谈它们的作用。
我搜集的文章的开头:
①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王愿坚《灯光》
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灯光“,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上灯光的光明温暖,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中幸福美好生活的赞美与欣慰,巧妙引出下文关于“灯光”的回忆。
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少年闰土》
这里的“蓝”“黄”“绿”三色相交辉映,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图,对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又借机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为下文中闰土的见多识广埋下伏笔。
我搜集的文章结尾:
①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王愿坚《灯光》
这是文本中最后一处写到的“灯光”,与文章开头的灯光相呼应,把读者的思绪由联想拉回了现实,并深深感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数不清的烈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好好珍惜。
②我在朦胧中,眼前又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鲁迅《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为“我”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两个人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舍不得分开,虽然从此多年没有见面,但是那片沙地、那轮圆月、那个少年却永远刻在“我”的记忆里……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不但写出了两个少年之间的友谊,也和开头的画面互相呼应。
词句段运用
读下面的诗句,联系你读过的古诗,说说有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我会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诗人郑燮以石缝中的竹子自喻,表达了他坚强不屈,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志向;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诗人王冕借梅花自喻,赞美了他洁身自好,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诗人苏轼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我会说:以下诗句中的事物也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如李贺的“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借马抒情,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慨;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表达自己为了坚守高洁的情操宁可牺牲的决心;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则用“蜂”象征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反映了底层劳动者劳而无获的不平等社会现象。
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我会说:从“乱蓬蓬的长头发”可以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祥,说明他对革命事业有必胜的坚定信念,早已视死如归了。如果去掉此处的外貌描写,他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精神就没那么突出了。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我会说:这里的神态、动作描写突出了扁鼻子军官的凶恶残忍,没有人性,反衬了雨来的坚贞。如果去掉的话,就不能突出小英雄雨来在敌人毒打之下的坚强不屈了。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我会说:这里的外貌描写更像是一幅素描,几乎没有任何修饰,却细腻逼真,仿佛来自农村的骆驼祥子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可爱,老实,健壮,坚韧。如果删去这部分内容,就不能和祥子后来的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甘堕落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形象就不会那么生动了。
日积月累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用心地栽花,施肥、灌溉,付出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而把一枝柳条随意地插在地里,从来不去照料它,但它却长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比喻花了很多精力特意去做某件事不成功,而不经意地做某件事情,反而很顺利地得到好结果。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好药大多是苦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形容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希望静止不动,但风却刮个不停;儿女想赡养父母,但双亲却都不在人世了,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借此提醒世人:孝敬父母不要“等”。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当我们衣食无忧的时候要常想想以前贫困时的艰难,生活困顿时要量力而行,不能再像以前富裕时那样铺张浪费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当你真正想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学的知识远远不够;很多事情如果不去亲身经历,就不会知道它的艰难。所以,我们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多实践、多运用,只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