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27 20:2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总分为120分。第Ⅰ卷的选择题应涂到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Ⅰ卷 阅读题(共64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馆,仿佛看到鲁班的身影
在东方的晨曦中,巍峨的“东方之冠”中国馆就像矗立于高天厚土间的一位巨人,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中,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
斗拱、卯榫……这些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元素。
驻足中国馆前,仰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的大门,一个巨型“斗拱”腾空展现在面前。要进入中国馆参观,游客要步行走过76级大台阶。大台阶宽达72米,全部采用花岗岩“华夏灰”制作而成,每个台阶石材表面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既美观又舒适实用——做到这一切的,是古老的手工技艺“三斩斧”。
“三斩斧”是一种只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因其人工剁斧的时候需要经过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取名“三斩斧”。中国馆的76级台阶全部采用纯手工剁斧的方法,一刀一刀地剁出来。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到上万刀之多,而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更是超过5400多万刀。行走在这里,人们仿佛看到“木工祖师”鲁班精王细作、巧夺天工的身影。
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用“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来形容中国馆的文化内涵。他介绍,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创作理念源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元素。
“其实,这个建筑只是外形像斗拱,并没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拱等部件,它是一个整体。”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介绍说:“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它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
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耸立在万国建筑群中的中国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自由与方便;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更没有“行人止步”的不便,红色的斗拱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向全世界展示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亲和、自信和魅力。
(选自《光明日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上海世博园中“中国国家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出最耀眼的中国红的中国馆,不仅有来自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的创作理念。
B.国家馆独特的外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意味着“鼎盛中华、富庶百姓”。
C.耸立于世博园的中国国家馆造型独特,挑空设计使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为民众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自由与方便。
D.中国馆屋身的最上部分,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并支挑着伸出的屋檐的斗拱,充满着“天人合一”的文化意味,是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2.下列关于传统手工技艺“三斩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三斩斧”作为一种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主要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
B.其名称源于为取得最终的纹理效果而需要的人工剁斧的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
C.在中国馆台阶的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达上万刀之多,可见其技艺之精细。
D.石材表面凹槽细密美观,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堪称巧夺天工。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号称“东方之冠”的中国馆能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主题,凭靠的就是其特有的建筑构建和艺术外观。
B.我们的木构造体系与西方的石头斗拱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是因为西方的斗拱只是一个受力的构建,而非一个艺术的构建。
C.中国国家馆的挑空设计突破了数千年来的“城墙”思维,代表着内敛而封闭的文化的积极调整,也代表了改革开放30年的有效成果。
D.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完全得益于各国国家馆的建筑都做到了传统手工工艺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完美融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杨喜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B.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项王瞋目而叱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6.后代诗人多有对项羽的评价,下面评价中对他持否定态度的一项是(3分)
①.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②.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③.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为了证明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C.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3分)
翻译:
(2)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分)
翻译:
(3)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4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水口行舟
朱 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请结合诗中词语简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0.补写下列诗文中的空缺处。(每小题1分,共5分)
(1)怅寥廓, ,谁主沉浮?
(2)满载一船星辉, 。
(3)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4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5)荆轲和而歌,为变徵声, 。
请考生在下面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家是地球的中心
谭延桐
家,这个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的地方,谁又不魂牵梦绕呢?
我似乎又一次听到那位阔人的哭泣了。他在野外徘来徊去,泪水涟涟,风怎么也抹不去他脸上的斑斑泪痕……有一位打那里走过的人问他:你这位先生啊,你怎么就不知道回家呢?他感慨万端地说:家?我有家吗?我的家在哪里呢?我虽然有漂亮的房子,可房子是家吗?……那位路人怔住了。
同样,我也怔住了。是啊,荣誉再多,财富再多,可又有什么用呢?当家是“1”的时候,荣誉越多,财富越多,后面的零无疑也就越多了;可是,当家是“0”的时候呢?……真是无法想像,一个人一旦没有了家,他的幸福又将放在哪里。没有家的灵魂,是孤独的,凄凉的,甚至是悲哀的,无望的……难道不是吗?
我曾不止一次地目睹过春节期间火车站和汽车站的热闹场面:长长的从售票大厅一直蜿蜒到车站广场或其他地方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购票队伍……他们等啊等啊,等了一整天甚至几天算是轮到他们了……票终于拿到手了!似乎一个家终于攥在了他们手里一样!他们笑了……他们怀着无比迫切的心情,急匆匆地踏上了回家的路——车上再挤,也挤不掉他们的结实的渴望。哪怕是单腿站着……对,只要车上能够容下一只脚,就能容下他们对于家的拥抱……在外打工,钱是赚了一些,可钱再多,也不能作为足够的邮费,把整个的家从远方邮到自己身边的啊!只有一种声音在他们的心间反复地播放着: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我理解他们!
我理解了……家,啊,家……究竟又是什么呢?
1995年,台湾举办了一项“公车欣赏,快乐上路”活动,即把一些精短诗作制成海报,张贴在车厢内,让诗歌伴随着人们或长或短的旅途,其中就有这么一首题为《家》的小诗——
我的家就像铅笔盒。
爸爸是铅笔,在外帮人写字赚钱。妈妈是橡皮擦,功课不对就帮我们擦掉。爷爷是2B铅笔,画个小鸭给我看。奶奶每天买菜花好多钱,就像自动铅笔每天都要吃笔芯。我呢?
是铅笔爸爸、橡皮妈妈的小铅笔……
这是一位11岁的叫做苏幸的女孩子写的。在这位女孩的眼中,家就像一个铅笔盒。哦,铅笔盒,里面装着她的童话,她的一切。多美好的事情啊。如果拿走了这样一个“铅笔盒”,也便拿走了她心中的诗了。由她心中的诗外化成的这首小诗,我们也就再也读不到了……
在你的眼中,他的眼中,家又是什么呢?
也许,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牵挂中的牵挂;也许……
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
1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以“家”为话题的叙事散文,所选事例范围广泛。另外,本文由于在结构上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过渡语段,显得很严谨。
B.本文语言通俗活泼又朴实平易,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深刻而又形象地阐述了“家”的含义,可谓言近旨远。
C.本文用例似乎是信手拈来,但实际上每个例子都经过了严格筛选,在从不同角度阐明主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本文举詹姆斯的例子,意在说明叶落归根的思想观念不仅中国人有,美国人也有,因而叶落归根是超越国界和种族的人类所共有的情感。
E.本文引台湾小女孩那首充满童趣、题为《家》的小诗,其作用在于表明台湾回归祖国大家庭是包括儿童在内的台湾同胞的渴盼。
12.这篇散文开篇就引用美国哲学家詹姆斯临终时说的“回家多好啊”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3.第四段中,那位拥有漂亮房子的阔人为什么发出了“我的家在哪里?”的感慨呢?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4.联系全文看,请你概括对“家”的认识。(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江南客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一年一度中秋节,是人们寄托祝福、共享天伦的日子。那圆圆的月饼,那酽酽的月饼,人们品尝了多少年。而今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老百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在月圆之日阖家吃饼赏月。
然而,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
月饼一改简单、纯朴的传统样式,不仅让人眼花缭乱,而且有点匪夷所思。比如月饼的包装花样繁多,木盒、锦缎盒、铁盒,十分精致,近于奢华。盒里也不光是月饼,还有洋酒、金银饰品,甚至一套住房钥匙。而月饼的售价则令人咋舌,动辄上百、上千元以上,令寻常百姓不敢问津。月饼的如此“变异”,并不是为了吃。有人说,如今的月饼是形式大于内容。仅拿一种木盒包装来说,据环保部门专家测算,平均每生产100万盒木盒月饼,就要消耗50棵左右直径10厘米的树木。而大量的诸如不锈钢、镀金、仿红木等等的盒子,吃完月饼,除了扔掉,别无它用。正像一位月饼销售商所说,有的月饼真正值钱的是包装而不是月饼本身。中秋节前后,人们看到许许多多精美无比的包装盒被丢弃,无不感到心痛。
小小的月饼,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和时尚。变化是说,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大城市已经从温饱有余向更宽裕的小康迈进。时尚则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刚刚实现总体小康,有不少城乡居民生活还很困难。在生活方面,追求高档,追求铺张,甚至竞豪赛奢,实在是很不应该的。这样做既不符合国情,也不符合民意。诚然,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有买的就有卖的,买卖两便。特别是扩大内需也需要促进消费。但消费要讲文明。我们应该记住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的道理。我们提倡的是,物尽其用,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但绝不是提倡花钱越多越好,物耗越多越好。我国是个资源紧缺的国家,那么多的纸张、木材、金属,付之一炬,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
年年月圆,岁岁中秋。老百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心气儿很高。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越是在国民经济顺利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越是要牢记“两个务必”,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教育。现在要坚持这样做,将来生活更好了,仍然要坚持这样做。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一个善于勤俭节约、不懈艰苦奋斗的民族,才是一个拥有远大前程的伟大的民族。 (选自2006年10月6日《拂晓报》)
11.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关注的是月饼消费不文明的现象。提出的观点是:月饼消费要文明。标题就是全文的重心所在。
B.作者撰写的是一篇时评,一事一议,内容集中,针对性强。号召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坚决与腐败分子斗争到底。
C.文章以小见大。“小”指的是作者从众多的消费现象中选取到了月饼消费的种种不文明现象这些平凡小事,从小处着笔。
D.本文的“大”指的是反映出了大问题,就是:这些平凡小事的本质是人们消费中存在着追求铺张浪费、奢华等等错误思想。
E.作者重点针对奢华消费观的实质作了深层意义的揭示和分析,批评了大众们的错误消费观念,给人以深思。
F.开篇引出话题,随后列举现象,提出问题,展开分析论证,挖出思想根源,向人们发出号召从而解决问题,可谓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12.去掉文章前面两段,开篇就列举现象,好不好?请分析原因。(4分)
13.“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中的“味儿”是指什么?(6分)
14.阅读本文后,请你结合个人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所渗透的内涵的认识。(6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5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攒射(cuán)    尸骸(hái)    创伤(chuāng)   殒身不恤(yùn)
B.桀骜(jié) 颓圮(pǐ) 菲薄(fěi) 瞠目结舌(táng)
C.凄婉(wǎn) 游说(shuì) 浸渍(zì) 博文强识(zhì)
D.凌侮(wǔ) 战栗(lì) 憎恨(zèng) 望风披靡(mí)
1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陕西榆林某校学生煤气中毒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把问题真正查个水落石出,并作出处理。
B.今年夏天气温虽高,但大多数家庭安装了空调。空调使居民们如坐春风,使溽暑也不再难熬。
C.农民们在党的好政策下逐渐富裕起来,他们家里的各种电器也多得汗牛充栋。
D、美国大片《蜘蛛侠》将在京上映,电影爱好者趋之若鹜。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8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最终揭晓,当选人主要是在“神七”飞天、汶川抗震及冰雪灾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解读名单,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2008年中国经济的脉搏。
B.国务院“纠风办”于2011年开始进一步加强对药品成本价格的监管,改进药品价格核定办法,扩大政府定价药品范围,逐步对所有处方药实行政府定价。
C.“十一五”以来,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初见成效。
D.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壮大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独龙江从蓝天上流来,从蓝色的群山流来。她虽然蓝得没有任何杂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可见河中如玉似脂的石子,可见自由游弋的鱼虾,可见天上的飞鸟在与鱼群和谐嬉戏,可见两岸独龙人家的草楼飘升的炊烟。水在蓝天流,云在水中飘。
①清清的河水,便化成了翻腾不息的雪白浪花
②银河闯过山崖巨石,进入一段相对平缓的河床,银子似的水流又化成了一片天蓝色
③从一个河滩跌落到又一个河滩
④但却缺少平原川河的柔情,就像一位放歌的山野女子,歌声嘹亮而高远
⑤她从一座山峰峡谷流向另一座山峰峡谷
⑥浪花相接,独龙江就成了一条流淌银子的河
A.①④②⑤③⑥             B.④①⑤③⑥②
C.①④⑤③②⑥ D.④⑤③①⑥②
19.请根据大赛获奖作品的名称推断广东新闻协会举办的“五羊杯”广告创意大赛的主题。(10字以内) (4分)
一等奖:《用科技创建节约型社会》
二等奖:《节约能源 随处可做》《“鸟巢”》
三等奖:《节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建设节约型社会 请支持并选用节能家电产品》《一水多用》《“母亲河”的哭泣》《谁动了我们的“母乳”》
主题:
六.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杰克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后来因杀人罪而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大儿子与他老爸一样有很重的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日前他因杀人罪而坐监。小儿子却担任一家大企业的分公司经理,有美满的家庭,既不喝酒也不吸毒。
为何同样的环境却有不同的命运呢?当人们问起其中的原因时,两人的答案竟然是相同的:“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巴彦淖尔市一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6.D
7.C.(项羽在垓下时候有八百多人,过淮河后只剩下一百多人。)
9.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欢喜之情。
(2)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
10.(1)问苍茫大地 
(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5)士皆垂泪涕泣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11.B E(B“坚决与腐败分子斗争到底”文中没有这个意思,此句属于添油加醋。E不是“大众”,是针对部分或者少数人而言的。)
14.学习文章,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指摘时弊的精神,告诫我们要培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优良作风。
15.C 解析:A项“殒”应读“yǔn”;B项“瞠”应读“chēng”;D项“憎”应读“zēng”,“靡”应读“mǐ”。
16.A 解析:A项“水落石出”指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B项“如坐春风”意为“形容受人教育感受很好”。C项“汗牛充栋”意为“形容藏书之多”。 D项“趋之若鹜”是贬义词。
17.B 解析:A项“辨认”与“脉搏”搭配不当。应将“辨认”改为“把握”。C项成分残缺。应补出“贯彻”的宾语。D项语序不当。应将“发展”“解放”调换顺序。
18.D 解析:语段第一空的上句,有关联词“虽然”,那么下句一般应有表转折的“但是”之类的词与之相呼应,所以第一空应选④句,从选句看,④⑤应连在一起,⑤句是对第④句句意的进一步表述;①⑥应连到一起,且第②句应紧跟其后。语言连贯题,除应注意陈述对象一致、句式一致、前后照应外,还要注意语意的前后相连。
20.作文(40分)
参考译文: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刘邦的汉军和诸侯兵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难道汉军完全取得了楚地 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 ”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有美丽的虞姬,一直受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这时候项羽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 骓马不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 ”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流眼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边走。”项羽往左走,就陷进大沼泽地中,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打了七十余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未失败过,因而能称霸,拥有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在后面追赶项羽,项羽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