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课雨巷(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课雨巷(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6 21:2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戴望舒
你可曾走进“雨巷”,感觉怎样?
80年前,戴望舒借一曲“雨巷”倾诉忧郁、苦闷、追求心情,而顿时走红,被誉为“雨巷诗人”。
下面,让我们来感受这份寂寞、迷茫、追求!
               
1.重点:《雨巷》的旋律美。   
2.难点:《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是情感的流动 
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1929年4月,水沫书店出版了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优美、哀感、惆怅、朦胧,富有音乐美,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他最后一本诗集《灾难的岁月》于1948年2月在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如《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戴望舒失败的初恋
1928年,
22岁戴望舒深地爱上施蛰存的妹妹17岁施绛年。戴望舒那时对爱的表白只是一首诗接着一首诗地写。其中较为代表的是题为《我的恋人》:
我将对你说我的恋人,/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
创作《雨巷》时正处在爱情的“雨季”。最终两人也没走到一起。8年拉锯,最后分手。
不仅是爱情上失恋,内心十分痛苦,而且---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何以会有“雨巷”情绪?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极度的苦闷,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这种幻灭与痛苦、迷惘与朦胧、失望和希望的复杂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象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象我一样,
象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
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象梦一般地,
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小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雨巷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思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不过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显得高洁而孤傲。
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除了青春的亮丽,更多是青春的无奈、青春的沼泽,青春的雨巷;而即使是沼泽、雨巷,青春一样是芬芳而美丽的。

(1)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2-6)“我”遇见丁香姑娘。

(7)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段落分析
  1.中西结合的意象美与象征性意境。
  《雨巷》选择了中国化的诗歌意象,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意象美。
  诗人用丁香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是中西结合的意象在其诗中的集中体现。我国古诗里有好多吟咏丁香的句名:"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香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呈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你想象中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到底什么样?
 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女性。
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丁香: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
接天流.


----李商隐
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浣溪沙》
  古代诗词中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丁香
美丽
高洁
哀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古典诗韵:丁香—愁品1+美品
油纸伞出现在《白蛇传》白娘子初遇许仙的美妙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油纸伞:美品
因此,遮遮掩掩的油纸伞使这位MM又魅力了好多!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春天的雨,尽管淅淅沥沥,如同歌曲,却是“恼人的天气”。
为什么说“雨的哀曲”?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
古典诗韵:丝雨—愁品2
  抒情主人公“我”
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丁香一样的姑娘”
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请从诗中找出描写“姑娘”的语句,并概括这个意象的特点:
——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理想难以实现
——理想的幻灭
美丽高洁
哀怨彷徨
飘然离去
象征
丁香姑娘
理想、愿望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2.创造了兼有比兴寄托和象征韵味的朦胧美。
  《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濛濛的细雨等环境的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
从作品创造的“梦一般凄婉迷茫”的诗境中,我们不难发现,悠长寂寞,前途茫茫的“雨巷”,还是诗人漫长而曲折的人生旅途的象征;雨雾弥漫,篱墙顷颓的环境,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乌云压城景象的写照;那位“丁香姑娘”正象征着作者的理想。诗人巧妙地将西方象征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熔为一炉,创造了兼有比兴寄托和象征韵味的朦胧美,也创造了含不尽之意在言外的多重意象。
  《雨巷》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表现了更多的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寻觅“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实生活中这些想像画面你满意吗?
1
3
2
丁香一样的姑娘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每个人心目中自有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月影风荷》
??
虚无缥缈的,是最永恒的,最美的!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3.独特的音乐性和旋律美。
感受一下《小城雨巷》的旋律美
戴望舒:到哪里去寻找丁香一样的姑娘
从戴望舒本人的照片看,儒雅中不乏帅气,而且长得还比较大气。其实戴诗人有一脸的麻点,那是小时候得天花而留下的后遗症,只是照片上看却并不明显。戴望舒的朋友说,他长得像个运动员似的,跟帅哥徐志摩完全是两个类型。戴脸上的麻点还是对诗人的心理颇有影响的,在每遇挫折,特别是爱情方面的挫折时,就会比较自卑地想到脸上的麻点。
性格既浪漫柔情,又偏执脆弱
诗人所爱的对象基本还是在同学和朋友的姐妹中间
初恋施绛年是戴诗人的同学兼好友施蛰存的妹妹,当时戴就住在上海松江施蛰存的家里,与施绛年可以说是朝夕相处,于是诗人向美人发起了进攻。
有一天,诗人决定铤而走险。一次在两人的散步中,戴望舒突然在施绛年面前跪了下来,说不嫁给我我就要自杀了。自杀,这在今天看来也是一场恐吓,不过这一招还是暂时见效了,施绛年说那好吧,订婚是可以的,但你得答应我一条件。什么条件呢?你得去国外留学啊……
婚约是一张纸,诗人将之视若珍宝,而施绛年呢,则是另有打算。后人说这正是施绛年的聪明之处,她用了一条缓兵之计暂时摆脱了诗人的追求和纠缠。
施绛年的这一招,不管怎么说,倒是成就了戴望舒的翻译家之路。
两年之后,三十而立的戴望舒海归回国,此时施绛年并未履行自己的诺言,是的,本来就谈不上爱情,所以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也不是什么移情别恋。据说诗人出国不久,施绛年便爱上了一个冰箱推销员。很可能,这个职业在当时是新兴行业,比起写诗来要实用许多。为此,施蛰存只能瞒着这个朋友。可是回来之后什么都瞒不下去了,据说一怒之下的诗人曾当着很多人的面给了施绛年一记耳光。
就是这一记很响亮耳光,扇走了第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
第二支丁香
这个时候又是朋友出来说话了,这个朋友就是穆时英,当时也是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他对诗人说,我有一个比施绛年更漂亮更年轻的妹妹。这个妹妹,叫穆丽娟,比诗人整整小一轮年纪。在哥哥的安排下,她还替诗人抄写手稿等。第二年也就是1936年,诗人与穆美女结婚。
这第二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很有点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戴望舒没有写情诗猛攻,也没有单膝下跪,更没有玩自杀的行为艺术。
诗人忙于自己的事务,很少关心疼爱妻子;而穆丽娟的年纪还处于要人疼要人爱的。后来由于上海沦陷,诗人和妻子便定居到了香港。穆时英做了汉奸,这也多少成了一种夫妻之间的裂痕,后来穆时英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所暗杀,穆丽娟得到消息之后痛哭流涕,戴望舒竟当着众人的面说:“你是汉奸妹妹,哭什么劲?”
这一次,妻子回上海奔丧后,在母亲家呆了很长一个时期。当时沪港两地,交通极为不便,惹得诗人老大不高兴。再后来,戴得知丈母娘上海去世的消息,他怕妻子又一去不返,所以又瞒着死讯,等到妻子知道真相之后,其怨恨也是可想而知的,但一切为时已晚。
穆丽娟趁回家祭奠母亲,滞留在上海。期间一朱姓青年天天给穆丽娟送花,搞得来很是浪漫而传奇。当时的情形是穆与戴的姐姐在一茶楼喝茶,被旁边三个大学生所看到,他们为穆丽娟的美貌而着迷,结果盯哨至穆家门口,其他两个大学生走了,只留下一朱姓青年,他坚持不懈地写信求爱,每天送一束鲜花,这终于打动了穆,于是两人便开始了约会。
朱的求爱,这让当时才23岁的穆感受到了恋爱的快乐,于是她写信给丈夫提出了离婚的要求。当戴知道后火速从香港赶到上海来劝说朱姓青年,结果这大学生还识大体懂大局,据说从此走上革命道路,进大别山打游击去了。
大学生走了,而穆已是伤透了心,她的离婚要求不改。于是戴又使出了当年对施绛年的撒手锏,又威胁着要自杀了,戴给穆写出一遗书,上面写道:“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让我们带来没有完的烦恼。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许你将来会爱我的,现在幻想破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已经五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
穆丽娟收到信之后当时慌了神,便去找诗人的姐姐,可是连他的姐姐也不相信弟弟会真的自杀,姐姐说戴望舒已经自杀过一次了,他是死不了的。终于离婚就成了事实。
一个施绛年,一个穆丽娟,两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一位跑走了,一位得到了之后又跑走了,两位都是结着愁怨的。
不过很快的,
1942年5月,诗人又遇到了第三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她叫杨静,比诗人小21岁。跟前两位丁香相比,同样漂亮有气质。
后来这第三位丁香为诗人生下两个女儿,但最后却还是跟别的男人跑了。
1949年1月戴望舒与夫人杨静及子女在离港前合影
通过诗人的恋情和婚姻史来看,如此接二连三,诗人一生始终没有走出他的雨巷。他一直在追寻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惜,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只永恒地存在于他的诗中。
新中国成立初,戴望舒从香港赶到北京,打算干一番事业。可惜,严重的气喘病没有能让诗人躲过1950年初的寒冬,2月28日,45岁的诗人因病在北京去世,他去天堂寻找丁香一样的姑娘了。
戴望舒曾用诗,确切地说是用心和美,温暖过多少个孤独的灵魂。而诗人自己,却饱受爱的磨难,骤然辞世时仍是孑然一身……
(1)戴望舒最初收入的诗集是(

A.《我的记忆》
B.《望舒诗稿》
C.《旧锦囊》
D.《灾难的岁月》
(2)戴望舒最后一本诗集是()
A.《我的记忆》
B.《望舒诗稿》
C.《旧锦囊》
D.《灾难的岁月》
(3)《雨巷》之后,戴望舒很快超越自己写出了被称为“口语化自由体”的新诗是()
A.《印象》
B.《我的记忆》 C.《元日祝福》
D.《我用残损的手掌》


(4)戴望舒的《雨巷》作于()
A.1919年
 B.1927年  C.1937年
 D.1945年
(5)戴望舒《雨巷》一诗采用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A.比拟 
B.象征 
C.夸张
 D.顶真
(6)《雨巷》中,最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是(
)
A.雨巷
B.丁香姑娘
C.雨的哀曲
D.独自彷徨
(7)《雨巷》是一首象征色彩极浓的抒情诗,其中(
)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A.油纸伞
B.秋雨
C.丁香
D.雨巷
(8)《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意象给人的感受是(
)。
A.哀愁忧郁B.粗犷健美
C.热情乐观
D.彷徨迷惘
E.欢欣轻快
(1)简述戴望舒《雨巷》一诗的情感特点。
《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雨巷》在艺术上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
(2)你认为戴望舒《雨巷》一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阐述。
(3)叶圣陶先生称赞戴望舒的《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雨巷》诗句长短错落、音节铿锵匀整,节奏低沉舒缓,一韵到底,“姑娘”、“雨巷”、“惆怅”、“篱墙”、“芬芳”等韵脚一再回响在诗中,造成“余音绕梁”的韵味。为了增强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我国民歌和西洋复沓和重唱的手法。而且,《雨巷》的音韵节奏不是单一的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而是长波里面套短波,短波里面套涡流的涟漪式的运动,产生的是一种复调的和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