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写作 审题立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审题和立意在作文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并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并熟练运用在写作实践中。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审题”,什么是“立意”,明白审题立意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2.安排学生自读教材第40页提供的讲解材料,提炼说明要点。
3.教师总结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适时安排练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注重平时的思考和积累,训练学生使用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来审题立意,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克服写作时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审题立意,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懂得审题立意的重要性,明白审题要准确到位、立意要深刻新颖。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看透题目好写作
一、新课导入
有人对作文用了一组这样的比喻:
标题——明亮的眼睛;立意——高贵的灵魂;材料——丰满的血肉;结构——完美的骨架;语言——漂亮的衣裳
我们学过《香菱学诗》,其中,黛玉教她:写文章最关键的是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只有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的含义,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前提。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
古人云:“意犹帅也。”文章的立意就是确立文章最主要的思想内容,即立意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是作文的统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审题立意。
二、写作指导
●什么是审题?
明确:就是了解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
●审题都审什么内容呢?
(一)审体裁
1.注意文题中表明文体的标志词语。
(1)题中含“记”“忆”“访”“传”“纪事”“赞”“颂”“歌”“抒怀”“畅想”等词语,即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如《乡忆》《柏树颂》《江陵游》等。
(2)题中含“议”“论”“说”“谈”“辩”“驳”“评”
“感”“看法”“启示”“谈起”等词语,即写议论文。
2.遇到没有标志词的文题,可以通过试加标志词的办法辨明文体,也可以从文题的含义发现它对文体的要求。
(1)一般来说,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题的,要写记叙文,如《难忘的一天》《班级见闻》《我和同桌》等。
(2)要求阐发某种主张、论述某个道理的题目,要写议论文,如《努力是成功的阶梯》《“扶”与“不扶”》等。这些题目,或展示出论题,或直接点明论点,都是不难辨明的。
●牛刀小试---审体裁
《论教养》
《谈创造性思维》《怀疑与学问》
《十四岁的我》
《立志成才》《小事不小》
《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审题眼
捕捉和推敲题眼。题意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1.《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明确:“难以忘怀”也就是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只是在家里打碎碗被妈妈唠叨,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写“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那就没法写出这个题目应有的震撼程度。
2.《他也是我的老师》
明确:
《他也是我的老师》的题眼是“也”这个虚词。“也”字说明“他”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学校里给自己传授知识的老师,而是指在生活中或社会上给自己知识、技能、处世的道理的人。因此,我们首先要选准对象,然后重点写出“他”不是老师,却像老师一样教育了“我”。
●词组性题目,起修饰作用的词是题眼,动词是题眼。
●牛刀小试---审题眼
《起点》《珍宝》
《难忘的一件事》
《骄傲的妈妈》
《这件事教育了我》
《我喜欢那句格言》
(三)审限制词
1.表时间词。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
2.副词。
《微感动》《越来越好》《门其实开着》《_____其实很快乐》《我依然_____》
明确:
“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
(四)审范围
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最近两年,为了防范套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这一趋势,我们不能不察。
1.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中的“我”可以怎么理解?(即“我”的范围)
2.“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中的“我”又该怎么理解?
明确:刚才的题目是中考题:“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非作者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或者杜甫对李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说......
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了。虚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
●牛刀小试---审范围
1.“美丽的瞬间”
明确: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像“三年前······一年前······现在”这样娓娓道来。
2.“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明确: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不能“家里······学校······街头”写上好几幕。
3.“一道风景线”也是如此。
请同学们特别注意题目里的时间词,如:“一天”“冬天”;地点词,如“校园”“窗外”;数量词,如“那一刻”“一件事”“第二次”。
(五)审隐含意
挖题蕴:我们对题意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含义,还应认真体会其深层含义,如比喻义、引申义或语境义。
《窗外有蓝天》
明确:①景物描写,照应“蓝天”的本义。
②积极向上,照应“蓝天”的比喻义。蓝天是种象征,相对悲伤是快乐,相对挫折是成功,相对失去是获得,相对束缚是自由。
③窗外,就是往长远看,从失败中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④经历风雨的蓝天更美丽。
⑤要写到从窗内到窗外的过程和思想变化。
2.《路》
明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
3.《我眼中的色彩》
明确:“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红、绿、蓝”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往往跟灾难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抗击疫情,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4.《我的梦》
明确:关键在于对“梦”的理解。如果把“梦”理解为睡觉时做的梦,就很容易写成一篇想象文章。其实,这里的“梦”还指“梦想”“理想”,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立意更深,选材范围更广。
●牛刀小试----审隐含意
1.《在春光里奔跑》
明确:
“春光?”本指春天的风光、春日里的阳光?,再深层挖掘,父母的深情呵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殷殷教导等让你感受到奋斗的无穷动力?。
2.《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
?明确:
①中心词是:“阳光”,
限制条件是穿过乌云的。
②表明需要写的事件必须是:历经风雨和艰难困苦的。
③阳光的后缀是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结果?
更绚丽。
④对结果的补充说明,表明什么?
经历苦痛的收获会更加美好。或挫折获得成功?,风雨过后是彩虹。
(六)审限制
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要关注题目所暗示的取材方向,还要注意“要求”、“导语”、“说明”、“提示”中的隐含信息。
千万不要以为写作文只看作文题就行了,其实有很多的奥妙在“要求”及“导语”之中。
一要注意题目中的“警告性信息”;
二要注意题目引导语中的“暗示性信息”。
每一个作文题,不论其题型如何,都有具体的写作要求。这些“要求”透露出来的,大多是“警告性信息”,它们的作用是提醒我们防止“技术犯规”,保护我们少失分。另外,题目中关于要注意字数、要规范地书写、要把文题补充完整以及如何运用文题所提供的材料等,也会作出说明,在审题中均应予以注意。
(七)半命题、材料(话题)作文如何审题呢?
1.半命题作文的补题需讲究。
明确:补题时,所补内容要符合汉语语法习惯;要积极、健康、向上;要兼顾文章体裁;要兼顾新颖性。如《______,我要对你说》这一作文题,如果写“爸爸”“妈妈”“朋友”之类,则显得普通;但如果写“孔子”,另辟蹊径,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作为倾诉的对象,就显得新颖别致。题目醒目,立意新颖,作文才能出彩。
2.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明确:(1)要准确把握材料内涵。读懂材料、把握中心是写作的重要前提。
(2)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倾向,并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三、审题练习
有人憧憬雪花飞扬的冬,有人心仪草长莺飞的春,有人喜欢阳光灿烂的夏,有人钟情天高云淡的秋。岁月更迭,四季交替,总有一个季节让人期盼,总有一片天空让人翱翔,总有一段往事让人回味,总有一份精彩属于自己。
请以“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为题,写一篇作文。
明确:①文题关键词——“季节”
“季节”既指自然的季节,也指人生的季节。“人生的季节”应指人生的成功之时、人生的精彩之时、人生的辉煌之时。
②文题重要词——“总有”“属于我的”
总有——有一个坚定信念,在千寻百觅之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属于我的——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要写自己的生活与感悟。
四、小结审题
1.弄清题目所指示的写作对象和范围。
2.弄清题意的重点。
3.弄清题目的比喻、象征意义、引申义。
4.弄清题目提供的条件和对作文的限制。
四、课后作文
花样年华,青春飞扬,每一个瞬间,每一番经历,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言,一笑……都在为精彩的人生助力,都在为伟岸的人格奠基。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请以“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审题指导
1.审题目。
明确: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标题可分为两部分,即“谢谢你”和“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关系是:“谢谢你”的原因是“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题目中的“你”,指——可以是具体的某个人,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书籍、闹钟等,还可以是一件事,或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时间、挫折、困境、鼓励等。
“更好的自己”是指——比原来的自己更突出,更优秀。写作时,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
2.审导语。
明确:导语中提到了“每一个瞬间,每一番经历,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言,一笑……”以及《百年孤独》中的话,由此可知,题目中的“你”可以出自以上范围,比如家庭中母亲的关爱与呵护,让本来不听话、叛逆的你变得乖巧;学校老师的细心教导,让学习成绩糟糕的你变得优秀;还可以写自然界石缝中的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让你懂得,只有经得起风吹雨打,才能做更好的自己:社会中最近肆虐的疫情使你更懂得责任、担当、自律…….
3.审要求。
明确:首先不得改变文章的题目,否则会被扣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是指考生可写除诗歌外,自己擅长的任何一种文体,但要符合所写文体的特征,不能写成“四不像”文体;
“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是为了体现阅卷的公平公正,要求所有考生在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否则会被扣分;
“不少于600字”要求考生写作时在充分表情达意、合理安排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字数在600字以上800字以下;
最后注意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切忌字迹潦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写作
审题立意
有人对作文用了一组这样的比喻:
标题——明亮的眼睛
立意——高贵的灵魂
材料——丰满的血肉
结构——完美的骨架
语言——漂亮的衣裳
我们学过《香菱学诗》,其中,黛玉教她:写文章最关键的是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只有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的含义,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前提。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
古人云:“意犹帅也。”文章的立意就是确立文章最主要的思想内容,即立意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是作文的统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审题立意。
返回
导入新课
1.掌握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学以致用,能较为精准地审题、立意,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材料的思维方式。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看透题目好写作
就是了解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
什么是审题?
写作指导
中考成败在语文
语文成败在作文
作文成败在审题
审题都审什么内容呢?
一、审体裁
(一)注意文题中表明文体的标志词语。
1.题中含“记”“忆”“访”“传”“纪事”“赞”“颂”
“歌”“抒怀”“畅想”等词语,即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如《乡忆》《柏树颂》《江陵游》等。
2.题中含“议”“论”“说”“谈”“辩”“驳”“评”
“感”“看法”“启示”“谈起”等词语,即写议论文。
(二)遇到没有标志词的文题,可以通过试加标志词的办法辨明文体,也可以从文题的含义发现它对文体的要求。
1.一般来说,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题的,要写记叙文,如《难忘的一天》《班级见闻》《我和同桌》等。
2.要求阐发某种主张、论述某个道理的题目,要写议论文,如《努力是成功的阶梯》《“扶”与“不扶”》等。这些题目,或展示出论题,或直接点明论点,都是不难辨明的。
牛刀小试---审体裁
《论教养》
《谈创造性思维》
《怀疑与学问》
《十四岁的我》
《立志成才》
《小事不小》
《课间十分钟》
《上学路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审题眼
捕捉和推敲题眼。题意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举例
1.《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难以忘怀”也就是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只是在家里打碎碗被妈妈唠叨,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写“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那就没法写出这个题目应有的震撼程度。
2.《他也是我的老师》
《他也是我的老师》的题眼是“也”这个虚词。“也”字说明“他”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学校里给自己传授知识的老师,而是指在生活中或社会上给自己知识、技能、处世的道理的人。因此,我们首先要选准对象,然后重点写出“他”不是老师,却像老师一样教育了“我”。
牛刀小试---审题眼
《起点》
《珍宝》
《难忘的一件事》
《骄傲的妈妈》
《这件事教育了我》
《我喜欢那句格言》
词组性题目,起修饰作用的词是题眼,动词是题眼。
三、审限制词
1.表时间词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
2.副词
《微感动》《越来越好》
《门其实开着》《_____其实很快乐》,
“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
《我依然_____》,
“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
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中的“我”可以怎么理解?(即“我”的范围)
“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中的“我”又该怎么理解?
四、审范围
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最近两年,为了防范套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这一趋势,我们不能不察。
刚才的题目是中考题:“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非作者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或者杜甫对李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说......
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了。虚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
牛刀小试---审范围
1.“美丽的瞬间”
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像“三年前······一年前······现在”这样娓娓道来。
2.“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不能“家里······学校······街头”写上好几幕。
3.“一道风景线”也是如此。
请同学们特别注意题目里的时间词,如:“一天”“冬天”;地点词,如“校园”“窗外”;数量词,如“那一刻”“一件事”“第二次”。
挖题蕴:我们对题意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含义,还应认真体会其深层含义,如比喻义、引申义或语境义。
五、审隐含意
举例
1.《窗外有蓝天》
①景物描写,照应“蓝天”的本义。
②积极向上,照应“蓝天”的比喻义。蓝天是种象征,相对悲伤是快乐,相对挫折是成功,相对失去是获得,相对束缚是自由。
③窗外,就是往长远看,从失败中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④经历风雨的蓝天更美丽。
⑤要写到从窗内到窗外的过程和思想变化。
2.《路》
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
3.《我眼中的色彩》
“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红、绿、蓝”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往往跟灾难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抗击疫情,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春光?”本指春天的风光、春日里的阳光?,再深层挖掘,父母的深情呵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殷殷教导等让你感受到奋斗的无穷动力?。
牛刀小试----审隐含意
1.《在春光里奔跑》
4.《我的梦》
关键在于对“梦”的理解。如果把“梦”理解为睡觉时做的梦,就很容易写成一篇想象文章。其实,这里的“梦”还指“梦想”“理想”,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立意更深,选材范围更广。
2.《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
?
中心词是:
表明需要写的事件必须是:
阳光的后缀是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结果?
对结果的补充说明,表明什么?
“阳光”,
穿过乌云的。?
限制条件是
历经风雨和艰难困苦的。
经历苦痛的收获会更加美好。或挫折获得成功?,风雨过后是彩虹。
更绚丽。
六、审限制
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要关注题目所暗示的取材方向,还要注意“要求”、“导语”、“说明”、“提示”中的隐含信息。
千万不要以为写作文只看作文题就行了,其实有很多的奥妙在“要求”及“导语”之中。
一要注意题目中的“警告性信息”;
二要注意题目引导语中的“暗示性信息”。
每一个作文题,不论其题型如何,都有具体的写作要求。这些“要求”透露出来的,大多是“警告性信息”,它们的作用是提醒我们防止“技术犯规”,保护我们少失分。另外,题目中关于要注意字数、要规范地书写、要把文题补充完整以及如何运用文题所提供的材料等,也会作出说明,在审题中均应予以注意。
1.半命题作文的补题需讲究
补题时,所补内容要符合汉语语法习惯;要积极、健康、向上;要兼顾文章体裁;要兼顾新颖性。如《______,我要对你说》这一作文题,如果写“爸爸”“妈妈”“朋友”之类,则显得普通;但如果写“孔子”,另辟蹊径,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作为倾诉的对象,就显得新颖别致。题目醒目,立意新颖,作文才能出彩。
半命题、材料(话题)作文如何审题呢?
2.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1)要准确把握材料内涵。读懂材料、把握中心是写作的重要前提。
(2)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倾向,并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有人憧憬雪花飞扬的冬,有人心仪草长莺飞的春,有人喜欢阳光灿烂的夏,有人钟情天高云淡的秋。岁月更迭,四季交替,总有一个季节让人期盼,总有一片天空让人翱翔,总有一段往事让人回味,总有一份精彩属于自己。
请以“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为题,写一篇作文。
文题关键词——“季节”
“季节”既指自然的季节,也指人生的季节。“人生的季节”应指人生的成功之时、人生的精彩之时、人生的辉煌之时。
作文审题练习
文题重要词——“总有”
——有一个坚定信念,在千寻百觅之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文题重要词——“属于我的”
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要写自己的生活与感悟。
小结审题
1.弄清题目所指示的写作对象和范围。
2.弄清题意的重点。
3.弄清题目的比喻、象征意义、引申义。
4.弄清题目提供的条件和对作文的限制。
花样年华,青春飞扬,每一个瞬间,每一番经历,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言,一笑……都在为精彩的人生助力,都在为伟岸的人格奠基。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请以“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课后作文
审题指导
1.审题目。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标题可分为两部分,即“谢谢你”和“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关系是:
可以是具体的某个人,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书籍、闹钟等,还可以是一件事,或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时间、挫折、困境、鼓励等。
“谢谢你”的原因是“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题目中的“你”,指——
“更好的自己”是指——
比原来的自己更突出,更优秀。写作时,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
2.审导语。
导语中提到了“每一个瞬间,每一番经历,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言,一笑……”以及《百年孤独》中的话,由此可知,题目中的“你”可以出自以上范围,比如家庭中母亲的关爱与呵护,让本来不听话、叛逆的你变得乖巧;学校老师的细心教导,让学习成绩糟糕的你变得优秀;还可以写自然界石缝中的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让你懂得,只有经得起风吹雨打,才能做更好的自己:社会中最近肆虐的疫情使你更懂得责任、担当、自律…….
3.审要求。
首先不得改变文章的题目,否则会被扣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是指考生可写除诗歌外,自己擅长的任何一种文体,但要符合所写文体的特征,不能写成“四不像”文体;
“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是为了体现阅卷的公平公正,要求所有考生在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否则会被扣分;
“不少于600字”要求考生写作时在充分表情达意、合理安排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字数在600字以上800字以下;
最后注意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切忌字迹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