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3
短诗五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PPT模板:www./moban/
PPT素材:www./sucai/
PPT背景:www./beijing/
PPT图表:www./tubiao/
PPT下载:www./xiazai/
PPT教程:
www./powerpoint/
资料下载:www./ziliao/
范文下载:www./fanwen/
试卷下载:www./shiti/
教案下载:www./jiaoan/
PPT论坛:www.
PPT课件:www./kejian/
语文课件:www./kejian/yuwen/
数学课件:www./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www./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ww./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ww./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ww./kejian/wuli/
化学课件:www./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ww./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www./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kejian/lishi/
学习目标
1.
熟读诗歌,最好能够背诵。
2.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美。
作者简介
聂鲁达(1904-1973),巴勃罗·聂鲁达,智利外交家、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既继承了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的特点,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他在拉美文学史上是继现代主义之后崛起的伟大诗人。1945年获得智利国家文学奖,1971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诵读诗歌,谈感受
自由诵读诗歌,你从诗歌中读到了什么?
精读文本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一在一切之中,而一切在一之中”,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写作特色
这首诗蕴含深刻的哲理,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将深刻的哲理诠释得浅显易懂。例如,作者将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揭示了“多”与“一”看似对立的关系,其本质是统一的哲理,点明主旨
。
课堂小结
事物的表象是繁多的,但事物的本质往往是单一的,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
月
夜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
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他的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月夜》《三弦》一直是人们称道的好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17年,也是《新青年》第一次刊登白话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月夜》正是这大时代潮流中激起的一朵浪花。这首小诗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精读文本
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义与主旨
1.找出诗中的景和人,归纳诗歌展现的场景。
冬日月夜图:霜风、月光、高树和“我”。
2.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例: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里,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
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3.这首诗很隐晦,请你结合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象征意象: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环境萧森,人物孤独,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环境。
“树”象征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写作特色
简洁、含蓄的意境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却分明地显示了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四句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重意境,重气质,于细微中见精神。
课堂小结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既要学会去融入社会,同时又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内心的独立。特别是面对社会中的不良习气时,我们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与其同流合污。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小名海山,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代表作品有《雨巷》《我的记忆》,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创作背景
《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诗人兼批评家臧棣在《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中,称它是“一首伟大的诗”。写这首诗时,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里,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精读文本
朗读诗歌,体会本诗丰富的内涵。
1.体会第一句中“六小时”“寂寞”和“长途”三个词语的含义。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这两个词语是写实,隐指诗人对亡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隐指萧红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全诗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2.第二句诗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红山茶”有什么含义?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还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的复杂感情。
红色的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
山茶花象征着坚忍不拔、不屈不挠,
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
(此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于血雨腥风之中。)
3.第三句诗中诗人在等待什么?他为什么说“长夜漫漫”?
“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也可以看作是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以及诗人入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寓意指人生长路艰辛漫漫。
4.第四句诗中的“却”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
一个“却”字,表天人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一个“却”字,不仅写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亡友此时此地的心境;而且道尽了诗人与亡友天人永隔的生存境遇之感。
1.语言简朴、干净,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节奏按照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进行了锤炼,非常协调。
2.在修辞上,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非常准确。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怀念与被怀念的人,都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自己的祖国。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们的作品,更是心怀祖国的信念。身为后辈的我们,应该去学习他们的精神,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断
章
卞之琳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曾用笔名季陵,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为“汉园三诗人”之一。曾是徐志摩的学生,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创作背景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精读文本
一、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然只有三十多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
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这八个意象相互交叉重叠,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间有什么联系?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精心构成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
二、再读诗歌,把握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写作特色
1.诗歌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2.节奏从容。全诗主要使用三、二字“顿”相间的排列法。
3.诗的主旨兼具朦胧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课堂小结
世间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都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发现他人身上的美。
风雨吟
芦荻
作者简介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1949年8月参加革命队伍,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民进广东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本诗选自《芦荻诗选》。
创作背景
《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祖国大片河山被强占蹂躏,无数的中国军民被迫害残杀,而国民党蒋介石的消极抗日更加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许多文学青年为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拿起诗笔,激情成篇,引吭高歌。诗人作为其中的一员,以诗作号角,作战鼓,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二、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动态。
“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2.诗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次的内涵?
3.面对这样的“大地
”
“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写作特色
1.诗歌语言简洁、有力,直抒胸臆。
2.使用一些有特征的词,使诗歌的画面感极有气势。
3.运用象征的手法,以丰富的意象,表达情怀。
课堂小结
我们的祖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诗人这样的人,才能一路风雨,历经五千年而屹立不倒,希望同学们也能怀有一颗“年轻舵手的心”,坚定理想和信念,好好学习,以后能为祖国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短诗五首课后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shuāng
fēng(
)呼呼的吹着。
(2)我等待着,长夜màn
màn(
)。
(3)你zhuāng
shì(
)了别人的梦。
(4)jiāo
yuán(
)如海,房舍如舟。
(5)fán(
)多是个谎言。
2.选词填空。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______(A站着B立着C.站立),却没有靠着。(
)
(2)你却卧听着海涛______(A.闲话B.说话C.闲聊)。(
)
(3)你______(A.装扮B.装饰C.装修)了别人的梦。(
)
(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______(A.袭来B.冲来C.奔来)。(
)
(5)因为一切果实并无______(A.差别B.差异C.差距)。(
)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C.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诗歌,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__________。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__________,有的灿烂盛开。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6.《月夜》中的“树”象征
,“并排立着”指
,“却没有靠着”表达了诗人对
的追求。
7.诗歌《断章》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8.诗歌《统一》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参考答案
1.(1)霜风(2)漫漫(3)装饰(4)郊原(5)繁
2.(1)B(2)A(3)B(4)C(5)B
3.
B
4.示例:有的澎湃激昂,有的含苞待放
5.
C解析:“你”是一个泛指,可指任何人,不仅仅是读者。
6.古老的观念
思想的并立
独立
7.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8.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