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课前五分钟:海外青年学子热议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海外青年学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坚定爱国情怀,勇担时代责任。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公派联合培养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魏新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海外学子对此深有体会,特别是在面对新冠疫情过程中,无论是支持祖国抗击疫情,还是在澳大利亚疫情严峻之际感受到祖国的关爱,都极大激发了植根我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激励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投身于奉献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全日本中国学生学者友好联谊会会长、东京工业大学在读博士杨东瀛表示,疫情暴发之时,广大留学生自发行动起来,捐钱捐物、集资集力,为祖国抗疫贡献力量。当日本疫情防控压力加大,许多留学生倍感焦虑之时收到了祖国的“健康包”,祖国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依靠和最坚强的后盾。我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不会忘记方向和使命,将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正在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学习的安徽大学公派留学生王紫薇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提出的勉励和期望,是我们战胜困难、继续前进的力量,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不仅需要我们永记心中,更需要我们自觉努力去践行。
韩国首尔大学硕士研究生蔡梦莹表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伟大使命,我们要勤于学习、精于专业、勇于实践,面对污名化中国、诋毁抹黑中国抗疫努力的行为,要坚决斗争,维护祖国利益,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弘扬五四精神,热爱祖国,为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而时刻准备着。
复习练习
词的起源
词起源于音乐。又被称为(
)、(
)、(
)
。
复习练习
我们所学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
楚天千里清秋(
)
求田问舍(
)(
)才气
倩(
)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
)英雄泪(读音)
李清照,号(
)
,宋代著名
(
)派女词人,号
(
)居士,作品集
有(
),《声声慢》是这首词的
(
)名。
作答
正常使用填空题需3.0以上版本雨课堂
此题未设置答案,请点击右侧设置按钮
填空题
0分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没有出现的意象是(
)
A
、秋雁
B、
秋风
C、玫瑰
D、菊花
填词句
三杯两盏淡酒,怎(
)急!
满地黄花(
)摘?
梧桐更兼(
)滴滴。
下周
默写
任务
1.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gōng)恨,玉簪(zān)螺髻(luó
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lú)鱼堪脍(kuài),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shè),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qìng)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第八课
拿来主义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名周樟寿、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三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本):《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一本):《野草》
杂文集(十六本):《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著名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上学期学过《祝福》
(抄录红色文字)
(1881~1936)
留学日本时的鲁迅
1902年出国;
1906年与朱安结婚。
25年5月时的鲁迅
鲁迅全家
1929
年9月,许广平生海婴。
鲁迅这年49岁。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
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关于杂文
特点:
(1)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2)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4)短小精悍。
议论文(杂文是一种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杂文、散文、议论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散文:风格与方式上较为自由,作者以自己个人的观点、风格、方式和语调表述自己选择的主题,其篇幅一般不长.
议论文
: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
鲁迅的杂文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其他文体,是中国杂文创作的代表人物。
背
景
介
绍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背
景
介
绍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题旨)
其创作方面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鲁迅的杂文“像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我们今天要学习他的杂文《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且介”二字出自“租界”,当时作者居住在上海阀北区,在英法租界外,但该地也有许多的英法住宅,为半租界区,故鲁迅用“租界”二字的一半作为自己此时杂文集的名字,颇具讽刺意味。
鲁迅最常用的原(本)名是
A
、鲁迅
B、
周树人
C、周作人
D、周建人
鲁迅一生创作的作品数量最多的文学样式是
A
、杂文
B、
戏剧
C、小说
D、诗歌
杂文还可以算作(
)
A
、散文或议论文
B、
戏剧
C、小说
D、诗歌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
)
A
、如何看待抗日战争
B、
如何对待国家的经济发展
C、如何继承外国或者古代的文化
D、如何看待年轻人的家庭和婚姻
下列不属于鲁迅杂文集的是(
)
A
、呐喊
B、
且介亭杂文
C、南腔北调集
D、华盖集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借代:枪炮打破大门;
比喻:碰钉子;
反语:发扬国光、进步;
仿词:
送去主义、拿来主义
)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阅读课文——拿来主义(注意红色字体)
鲁迅
词语意义:
学艺——学术文艺。
古董——传下来的古代珍贵物品。
国光——国家的荣誉光荣。
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要相互来往才是最好的。
仪节——礼节。
大度——大方,气量宽宏
阅读课文——拿来主义
鲁迅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zì
xǔ)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cán
gēng
lěng
zhì)做奖赏。
(反语:丰富、大度)
4.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
的,说得冠冕(guān
miǎn)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词语释义:
自诩(zì
xǔ):自夸
残羹冷炙(cán
gēng
lěng
zhì):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冠冕(guān
miǎn):本文指体面,光彩,有气派。
文中是反语。
掘jué起:挖起来
(要求熟练掌握)
连续追问
1、第一部分写了几种主义?
2、哪些是和思想文化有关的?
3、哪种主义是鲁迅本文要批判的?
4、为什么要批判?这种主义有什么危害?
5、鲁迅用了哪些事例来批判?
6、鲁迅认为应该怎么办?
阅读课文——拿来主义
鲁迅
送去主义
卖国求荣,什么都送去。“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举了三个“送”的事例:
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
还要拿来
阅读课文——拿来主义
鲁迅
第一部分
分析
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__________,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___
__
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接着,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最后又形象的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一是导致___________,二是导致____________。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表现
实质
危害
闭关主义
送古董、
送梅兰芳
崇洋媚外
经济衰败
主权丧失
送古画新画
第一部分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
(mó
dēng)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lìn
sè)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反语:摩登、鼓吹、吝啬。)(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6.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nǎo
suǐ)
,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是自己拿)
词语释义:
摩登(mó
dēng):现代的、合时的;新奇时尚的。
吝啬(lìn
sè):小气,当用而舍不得用,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
脑髓(nǎo
suǐ):本文指脑筋,借指智力。
(要求熟练掌握)
连续追问:
1.鲁迅认为我们应该吝啬一点?为什么?
2.中国人被什么吓怕了?举例。
3.我们该怎么办?(不要了?还是要?)
如何要?
下列不正确汉字的是(
)
A
、自栩(zì
xǔ)
B、冠冕(guān
miǎn)
C、挖掘jué
D、羊肉羹
gēng
下列在文章中不属于反语表达是(
)
A
、“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
C、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下列在文章中虽然不是反语但具有讽刺意味的表达是(
)(多选)
A
、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C、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D、尼采就自诩(zì
xǔ)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
8.譬如(pì
rú)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pái
huái)不敢走进门,是孱头(càn
tou);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bié
jìn)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
者是全不这样的。
(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不敢要宅子的是孱头;
烧宅子的是浑蛋;
进去享用鸦片的是废物。
9.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ā
là
bó)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guó
cuì),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
怕未免有些危机。
(反语:国粹)
(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三种方法: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烟枪烟灯姨太太毁掉或散掉
词语:
譬如(pì
rú):举个例子,打个比方。例如:比如,好比。
徘徊(pái
huái):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
孱头(càn
tou):(方言)指软弱无能的人(骂人话)
蹩进(bié
jìn):躲躲闪闪地走进去。蹩:腿脚不好。
组词:蹩脚
阿剌伯(ā
là
bó):阿拉伯
国粹(guó
cu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组词:纯粹
茅厕
:厕所
(要求熟练掌握)
第八段、第九段里,复述一下鲁迅所举的例子。
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什么道理?鲁迅认为年轻人应该如何对待这个宅子?如何对待宅子里现存的东西?
第二部分段落大意
第二部分
(第5——9段):
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10.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第三部分(第10段):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文章中讲一个穷青年人得到房子故事的是用了(
)的方法
A
、比喻
B、借代
C、夸张
D、排比
文章中讲穷青年人得到了房子,如果不敢进去住,鲁迅说这个人是(
)
A
、昏蛋(混蛋)
B、英雄
C、孱头
D、废物
含有“腿脚不好,不能正常走路”意思是(
)的方法
A
、孱头
B、冠冕
C、蹩进
D、自诩
鲁迅把因为害怕坏的东西会污染自己,而把东西都毁掉的人称为(
)
A
、昏蛋(混蛋)
B、英雄
C、孱头
D、废物
明确:
1-4段批判“送去主义”,
5-10段提出
“拿来主义”.其中(5)段为过渡段,承上启下.
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思考:
为了旗帜鲜明地亮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作者先从反面-----“送去主义”做文章,把“送去主义”批得体无完肤.所以,文章可分为明显的两部分.请划分.(提示:注意过渡段)
1什么是“闭关主义”?造成怎样的后果?
“闭关主义”一词,在原文中的解释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有任何交往。
闭关锁国的后果只能是导致自己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欺负。
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送去主义媚外卖国,实际上就是卖国主义的行为。
运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举了哪些例子?哪些是类比?
◎“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1“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反语、讽刺)
2“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排外
媚外
误国
卖国
因为
所以
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主义
因果论证
小结:论证思路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先破错误的观点,再提出相对的正确的观点,先破后立。
对比论证
破
立
对
立
小结
思考2
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主张的?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
“拿”?
(2)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论证)的?
(3)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论证)的?
(4)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问题(1)
★“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大
宅
子
文
化
遗
产
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2)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比喻论证)
“怕被染污
徘徊不敢走进门”
孱头
懦弱无能
不敢面对
“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
昏蛋
不分好坏
全部否定
“欣欣然蹩进卧室
大吸鸦片”
废物
不分好坏
全部接受
问题(3)
(3)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鱼
翅
鸦
片
姨
太
太
烟枪烟灯
大宅子里的遗产
吃掉
送药房
送,毁掉
走散
喻文化精华
喻益害并存
喻文化糟粕
喻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比喻说理:
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形象生动,
幽默含蓄,
而锋芒毕露!
问题设计: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2)怎样“拿来”?
(3)“拿来”有何意义?
(4)怎样才能“拿来”?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两个字概括)
要“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建设民族新文化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创新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
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问题(4)
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鲁迅反对的三种态度是(
)
A
、懦弱无能,不敢面对
B、不分好坏
全盘否定
C、不分好坏
全部接受
D、占有和挑选
下列读音正确的是(
)
A
、譬(bì)如
B、冠(guàn)冕
C、蹩(bié)进
D、脑髓(nǎo
suí)
说一说:
鲁迅把大宅子比喻作(
),大宅子里的鱼翅比作(
),鸦片比作(
),
“烟枪、烟灯、姨太太”比作(
)。
选词: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pò并存的东西、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整个的文化遗产
鱼翅
和
鱼翅羹
????????????????????????????????????????????????????????????????????????????????????????????????????????????????????????
罂粟
鸦片
烟灯和烟枪
抽鸦片
玩游戏
抽鸦片
玩游戏
民国将军和姨太太
迪斯尼动画《花木兰》
鲁迅赞同“拿来主义”的思想是因为(
)
A
、可以让国外百姓对中国感恩戴德
B、可以证明中国地大物博
C、可以说明国民党的丧权辱国
D、可以继承并且创造出新的文化。
鲁迅的“拿来主义”
思想里不包括(
)
A
、全盘接受
B、占有
C、挑选
D、继承创新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