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河中石兽》
学科
语文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提升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质疑思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熟读背诵,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浏览文章大意,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质疑思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设疑勾画,了解故事。
1.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出疑问。
2.
阅读文章,勾画关键信息,了解故事内容。
3.
为家长或学习小组同学讲述故事内容。
学习运用设疑、勾画等按需阅读的浏览方法,了解文章大意。
二、分析人物,质疑悟理。
1.
由文末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进行设疑,理解文中三个人物的作用。
2.
运用表格形式,梳理文中三个人物关于打捞石兽地点的观点及分析,探究作者观点,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3.
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神态、语气和心态。
4.
补充资料,质疑“老河兵”的观点。
继续训练设疑浏览的方法;
细读文本,品味语言,把握作品主题。
三、梳理方法,积累词语。
分析
“阅十余岁”“竟不可得”“湮于沙上”“转转不已”等语句中的“阅”“岁”“竟”“湮”“已”等词语的用法,学习理解文言词语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拓展阅读《棒椎鱼》,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自主阅读,学以致用。
迁移运用本课所学方法。《河中石兽》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提升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质疑思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熟读背诵,培养文言语感。
【课前预习任务】
请同学们通读两遍课文。
【课上学习任务】
1.初读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2.带着问题浏览课文,勾画、提取相关信息。
3.简要讲述故事内容。
4.用表格形式梳理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关于寻找石兽的做法或判断分析。
5.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情、语气和心态,理解三个人物形象。
6.整理文言词语的用法,试着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和材料想一想,老河兵的判断结论在这里为什么不适用了?
【补充材料】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栓系浮桥所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铁人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老河兵就他所熟悉水道的水文条件进行分析,固然有理。但蒲津渡的情况与课文中寺门石兽沉入河中不同。石兽是单个的石雕,而蒲津渡渡口的铁牛、铁人等则是栓系浮桥所需的锚碇系统,本身就有能够承重和稳固的功能要求,即使没入水中也仍能保持自身的稳定性。所以,课文中老河兵的分析判断与此处情况不符,结论也就不宜在此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