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峰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历史入学考试卷
出题人: 审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1700年为7.1亿,1800年突破9亿。以下关于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新航路开辟造成的世界贸易的增长 ②世界范围内农作物品种的重新分布
③殖民活动影响下的全球性人口迁徙 ④工业革命带来工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工业的实际促进比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国工业的促进还要多。仅就亚麻布一项而言,据说,这些殖民地的年消费量可达300万英镑以上,当然,我不敢保证这一数据的准确。但是,这一巨大的消费量几乎全由法国、佛兰德斯、荷兰和德国提供。”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
A.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西、葡两国错失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工业发展机遇
C.西、葡两国同英法荷德等国展开争夺市场的激烈竞争
D.殖民地与宗主国形成“原料供给——市场占有”关系
3.《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农民如此兢兢业业劳作主要是
①商品交换的需要 ②缴纳租税的需要 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④手工业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4.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A.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 B.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C.开创了国家干顶经济的先河 D.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
5.据统计,1949年,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企业12.3万家;职工164万余人,占全国企业职工总人数的54.6%;生产总值占全部工业总值的63.2%。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
A.民族资产阶级是重要政治力量 B.民族资产阶级已掌控国家财权
C.国民经济在当时处于崩溃边缘 D.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不利地位
6.下表反映了抗战爆发前后四川地区工业发展的情况。据此可知
年份 工厂数量 占国统区工厂数比重 工人数量 占国统区工人数比重
1937年 113家 3% 7200多人 2.9%
1942年 1654家 44% 10.8万人 44.7%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落后 B.日本推行"以战养战"的策略
C.敌后战场得到有力支援 D.中国工业布局得到明显改善
7.1918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政府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员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而且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
A.孙中山接受了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B.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C.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有了新的进步 D.国民党已确定了联俄的三大政策
8.西汉董仲舒糅合了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新理念,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其“发展”主要表现在
A.由“民本”思想发展为“君本”思想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9.下表为18世纪中叶1770年间法国著名思想家的书籍出版情况(1000—2000册/版)这表明法国
A.民众文化水平提高 B.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地位较高
C.图书出版事业发达 D.启蒙思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10.“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B.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C.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D.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11.德国启蒙运动是通过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戏剧来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启蒙运动的政治社会纬度在德国得不到张扬,他们的努力集中在哲学文学中,其成果集中在理论上。这说明
A.德法两国的启蒙运动存在着本质差异 B.德国启蒙运动的成就与效果不明显
C.实现民族国家统一是德国的首要任务 D.德国启蒙思想家不以追求理性为目的
12.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维《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布农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 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
13.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说道∶"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还说道∶"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这表明李贽
A.呈现出鲜明的叛逆色彩 B.力图推动儒学回归本原
C.否定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D.排斥孔子的"圣人"地位
14.1940年毛泽东指出:“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在此,毛泽东主要
A.强调了反帝反封建的意义 B.批判了党内的右倾主义路线
C.突出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规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15.意大利思想家布鲁尼(1370—1444年在在《论佛罗伦萨国家》中写道,“佛罗伦萨的法律最为重要的任务是保证全体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没有自由就没有生命”。这一言论
A.宣扬了法律至上理念 B.丰富了人文主义内涵
C.导致了宗教改革兴起 D.体现了天赋人权思想
16.“引力的真正奥秘蕴藏在空间的本质之中,空间比人们原来预想的更加具有可塑性,它能够像真实物体一样伸缩和弯曲。这又是一个惊世骇俗的突破。”这一“突破”是
A.经典力学 B.量子论 C.相对论 D.进化论
17.周灭商后,“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以藩屏周”;众“藩国”定期向周王纳贡,并奉命征伐。材料体现西周分封
A.为中央集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诸侯必须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C.有利宗族亲疏关系的逐步加强 D.使天子与诸侯政治隶属关系疏远
18.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
A.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B.中国封建社会矛盾是可以在内部解决
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D.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19.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指出:“随着时间推移,古希腊社会中的‘人民权力’作为一种越来越不可抗拒的力量发挥着作用,因为只要民众认可的就能变成法律,而他们行使这种蛮横人性、没有限制的权力则不受任何限制。”据此可知,萨托利
A.肯定了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B.主张控制古希腊参政人数多寡
C.揭露了当时掌权者的野心 D.意在说明民主政治衰落的原因
20.梭伦法典涉及财产、继承、犯罪的惩罚等方面,原文保存于雅典议事会堂,并在市场上立柱公布。法典的公布
A.确立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B.调解了各阶层间的激烈冲突
C.受到《十二铜表法》影响 D.体现了雅典注重法治的特色
21.美国1787 年宪法第1条第10款对各州的权力有着明确限制,如不得与外国缔结条约或结盟,不得铸造货币;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进口税或间接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另一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条约。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为避免邦联体制的弊端 B.为调和地方各州的矛盾
C.为维护三权分立的体制 D.为体现民主共和的原则
22.宋朝知州批准的公文,要下发到州内和所辖各县时,必须得经过通判签字,即通判和知州联合署名。这一措施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助长了政治腐败 D.解决了地方制据
23.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国家一切法律的总称,它既包括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些习概法,也包括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罗马法的形成发展主要在于
A.贵族持续推进改革 B.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C.民众执政经验丰富 D.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
24.1932年,英国联合执政的保守党、自由党在关税问题上产生分歧,在内阁委员会提出一份总体关税报告之后,四名与首相持异议的内阁成员就递交了辞呈。内阁成员的这一做法
A.直接导致两党联合执政破裂 B.迫使首相和其他阁员必须辞职
C.符合内阁集体责任制的原则 D.表明政党斗争决定了阁员命运
25.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由各邦和自由市派出的58名代表组成联邦议会并享有最高立法权,任何未经联邦议会同意的法律一概无效。这说明,该宪法
A.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 B.保证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C.极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借鉴了美国的宪政模式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50分)
26.(28分)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诸如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当选等逆全球化局势也相伴而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二 :考察西方逆全球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西方国家治理的适应性下降并陷入制度性困境,越来越难以有效回应民众的诉求……有些国家的国际责任观念和人类命运情怀淡薄,在国际发展上急功近利,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其战略和行为霸道任性,给经济全球化的公平正义合作秩序造成了严重伤害。……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也使一些国家越来越边缘化。这类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有限,但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双方在国际秩序上的矛盾凸显。
--摘编自伊恩?戈尔丁《全球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方案》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主要因素。(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逆全球化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全球化的不利影响。(18分)
27.(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比较而言的。它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来说,它的主要特征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相对于苏联现代化道路而言,它的特征在于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不以消灭商品和市场为前提的社会主义为目标;它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中的明显缺陷,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勾画中国式的现代化蓝图时,注重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未来方向。正如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说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从生产力的外部形式上指明了当代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所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较为明显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中国社会转型的总体特征和具体表现。
入学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B A D C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A A B C A D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B C A
26、(28分)
(1)(10分)特点:全球化逐步深入发展。
因素:科技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促进;两极格局瓦解;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
(2)(18分)原因:全球贫富差距拉大;民族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各国失业问题严重。
不利影响: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
27、(22分)
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2分)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5分)
②经济上,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5分)
③思想文化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指南;“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5分)
④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