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课件37张PPT。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诗四首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读 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读通诗意。
2、品 品诗中情景交融之美,
品诗歌语言精妙。
3、悟 悟诗人作诗的深意和诗
中蕴含的哲理。读诗三味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hèzhǎng晋 陶渊明读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品诗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细细品味,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诗句从侧面写出了陶渊明对农事并不在行,这从“草盛豆苗稀”中可以看出来,另外从“晨兴”和“带月”中可以体会到躬耕南山下的辛苦。品诗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善于抓住一些字词细细的体会,然后要结合这些字词,谈谈自己的看法。此句中“愿”具体指的是什么?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劳作如此辛苦,作者是否懊悔于归隐山林?可从哪一句中读出此意?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悟诗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归隐田园的惬意和闲适,从而体现了诗人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宁静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陶渊明其人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诗人,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他当过一些小官,后因仕途坎坷,世事混浊,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山林,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背诗学会运用 运用读、品、悟三法,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通诗意。
品:品诗情景交融之美,品诗语言精妙之美。
悟:悟诗人作诗的深意和诗中蕴含的哲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反复读这首诗,细细品味“心远地自偏”,该如何理解。(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们历来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或曰“悠然见南山”好,或曰“悠然望南山”好。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突显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俗尘凡事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诗最后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作结,思考此中的“真意” 指什么? “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即在恬静、清新的大自然中寻得真我,不必为凡尘俗事所扰。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又蕴含着诗人对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写法上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将情融于景中语言质朴简练,意义深远。小结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宋·苏轼作业:1、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和《饮酒》。
2、熟读《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
3、将四首诗认真的写在书法练习本上。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王维 读诗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精通音乐,擅长山水画,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时,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属于边塞诗。 王维其人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颔联选取了“征蓬”、“归雁”两个意象,你能从中读出怎样的情感?品诗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横贯沙漠的黄河加上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苍凉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内心孤寂、抑郁和伤感。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历代都认为这首诗兼有叙事、写景、抒情,时空壮阔,情韵悠长。你能分别找出对应的诗句吗?读诗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中有抒情,那么你能体悟出抒得是什么情呢?悟诗 诗人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产生了无尽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侧面来写,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反复品味此句,结合诗句的意境,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品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结合诗意细细品味,然后把这句写景句扩写成一段话。作业:1、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熟读《游山西村》。
2、完成语文《作业本》相关内容。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要讪笑农人自酿的腊酒浑浊味薄,丰收的年景(山民)待客有充足的鸡豚佳肴供人享用。山岭重迭,水流宛转依人,似乎让人怀疑前无路径,柳荫丛中簇簇花放,村舍蓦然映入眼中。乐声伴随着人们方知春社节日将至,村民衣饰简朴犹有古老民风。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我会杖藜而行,不分时间深夜扣门请宿,乘兴而行。 读通诗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颔联写山行情景。前句中的“疑”字用得传神:“疑无路”是路难寻难辨,这是人们走生疏山路常有的体验。后句中的“又”字也很传神:“又一村”是经过探寻忽然发现有一个村庄,表现了绝处逢生的喜悦。这两句契合了人生常有的境遇,更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因而便越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被人们广泛引用,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品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比较两诗的结尾,你觉得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比较阅读 两诗都体现了“意犹未尽”的意境,但陆诗显得更加急切,已经等不到“重阳就菊花”了,而要“乘月夜叩门”,从侧面写出了游兴不减,留连忘返。相比之下孟诗显得含蓄、委婉。小结: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全诗首尾两联是否对偶可以随意,中间各联必须对偶。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律诗知识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 背诵检测123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 陶渊明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王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陆游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白作业:1、四人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默写四首古诗。(完成在练习本上。)
2、完成《作业本》上所有内容。课件8张PPT。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聚集)(埋怨,责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