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讴歌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应让学生联系各自的学习情况,自定重点,查缺补漏,自主阅读。
二、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了解人物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
2.学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3.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让学生介绍搜集到的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2.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设疑:
(1)引言后冠有小标题的三个部分各记叙了哪三件事、如何写的、有何侧重?试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和人物的精神品质。讨论后明确: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以身许国,无私无畏。)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艰苦创业,扎实严谨。)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2)本文的三个小标题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3)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这对突出人物有何作用?明确:
自然环境:“只是一片庄稼地”、大戈壁的风刀霜剑、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等。
社会环境: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科技人员寥寥无几、没有大型计算机等。
作用:突出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起烘托作用。
(4)解读人物,合作研究:
全文围绕邓稼先这位核心人物,记录了他感人的言行和动人的故事。把你深受感动的语句、语段找出来,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体验到的情感读出来、谈出来或写出来。
四、拓展延伸
“两弹”元勋们的科学功绩已彪炳史册。当今科学大家也比比皆是,建议经常观看电视新闻和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大家》等栏目,了解科技发展,感受大家风采。《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领会记叙的要素。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
3、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4、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
2、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 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 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课件显示)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及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后收入散文集《春天漫笔》。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检查预习(课件显示)
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各组字的音、形、义。
即 (jí ①就、立刻;②就是;③当时、当地;④靠近;⑤<古>假如)
既 (jì①已经;②既然;③尽、完;④跟“且”、“又”、“也”等词连用,表并列)
孤 (gū①单独;②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③古帝王的自称)
弧 (hú①古代指木弓;②圆周的任何一段)
卷 (①juàn大多当名词用:画卷、试卷、案卷等;②juǎn 大多当动词用:卷行李、卷入浪潮)
券 (①quàn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②xuàn拱券,指门宙、桥梁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
蜜 (mì ①蜂蜜;②甜美)
密 (mì ①距离近、空隙小;②细致、精致;③关系近、感情深,④不公平、不能泄露的)
褪色 tuì 磕头 kē 卜问 bǔ 纠纷jiū
心清如水——纯洁无杂念。
(四)回忆与总结
关于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听录音,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
(1) 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 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蔡芸芝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文中用了哪些事来表现蔡芸芝先生?分别用简短的话概括并找出每件事的要素?讨论填写下表:
事件 ?人物? 时间? 地点?起因? 经过? 结果? 表现的内容?
1、老师假装发怒
(老师、我 / 有一次 / 教室 /她的教鞭··· /大伙笑了 /表现温柔、慈爱 )
2、老师教我们跳舞
(老师、我们 /课外 / 表现善于丰富课外生活,和对我的喜爱 )
3、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假日里 /她女友家 /认识了蜂王··· /表现善于丰富课外知识,是朋友)
4、老师教我们读诗
(还记得,还能背 。表现老师善于教学,培养我的文学兴趣。)
5、我们看老师写字,依恋老师
(写字的时候 /都急于模仿 /表现老师受学生喜欢 )
6、老师排除小纠纷
(老师、我、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 /我读初小时/学校/我的父亲当兵,不知死活,我和母亲很牵挂他/我的“反对派们”嘲笑我/老师援助了我,排除了纠纷 /表现老师的公正慈爱,对我的理解、同情与鼓励)
7、梦里寻师
(我、母亲、老师 /一个夏季的夜晚 /我家当屋 /老师放假离开了我们,我思念老师 /夜里我起身找老师 /母亲把我拉住了,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表现我对老师的依恋、热爱 )
(注: A、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B、让学生明确记叙要素的交代与否要视中心的需要。 )
(六)总结讨论 :蔡老师教什么学科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蔡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我对她的感情是怎样的?本文线索?
——蔡老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 的。文中有几处可以说明:
①“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②“让我们观察蜜蜂”;
③“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④“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
——蔡老师: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我的感情:喜爱、难忘、依恋、思念
——线索:我回忆、喜爱、依恋、思念蔡老师。
(七)选段精讲(课件显示)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却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已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画出上文中抒情的句子,并说说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
讨论并归纳: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 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3.一般说来,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为什么说“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讨论并归纳: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4.“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加点的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互换。“模模糊糊”是指说话口齿含糊不清,“迷迷糊糊”是指视线朦,看不清楚。
5.“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记忆中的珍宝之一。”这句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句子中的“这”是指什么?
6.“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改为“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有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八)片段写作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老师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有很多老师教过你们,哪位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用你认为最好的文字描述一下吧!
附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魏巍
线索:我回忆、喜爱、依恋、思念蔡老师
顺序:
按师生间 1 假装发怒(温柔慈爱) 老 学 回忆——难忘
感情逐步 2教我们跳舞(丰富课外生活) 师 生 喜欢——笑
加深顺序 3让我们观察蜜蜂(丰富课外知识)爱 爱 爱戴——公平伟大
4教我们读诗(善于教学) 学 老依恋——默默地、站、围
5我们看老师写字(依恋老师) 生 师 思念——寻师、可惜
6排除小纠纷(公平慈爱)
7梦里寻师(依恋挚爱)《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 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 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深沉的语言,
4、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培养学生感恩图报的思想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领会文中作者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挚的感情。
三、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大,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全文的内容,教师不需要作过多的分析。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四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2、精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3、 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
4、总结全文 掌握本文布局特点
四、课时安排
在预习的基础上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新课、简介作者
1、导入新课
(1)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或《母亲》导入
(2)从作者介绍导入
(3)从对联导入
(4)背景导入法
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
2、比较 标题《母亲的回忆》与《回忆我的母亲》的优劣
3、作者介绍 (可以放在对联中介绍)
(二)、教学板块之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
(初读课文让学生利用早读课去完成,教师出几道题一方面检查预习效果,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1、给加点字注音
佃农 溺死 私塾 劳碌 妯娌
衙门 差役 不辍 豪绅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节衣缩食 为富不仁 任劳任怨 东挪西借 无可奈何:
3、整体感知:
(1)用几个词语概括朱德母亲的性格特点
(也许不完整 没关系 达到整体感知目的就行)
(2)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并划分层次,结合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要点(两种划分方法都行)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1)
记叙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母亲的美德, 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2-15)
我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16-17)
(三)教学板块二: 精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1、第一节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交待写文章的缘由
(2)我爱我母亲,
————定下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明确了全文叙事线索
2、究竟是怎样的事情值得朱德元帅永远回忆呢?从这些事情的身上我们又能感受到钟太夫人的哪些优秀品质?( 先指名几位学生范读第2——15段,然后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表格内容 )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品质
作者 母亲是个“好劳动”、 勤劳
“整天劳碌着的人。
小时候 桐子榨油、豌豆饭等, 俭朴能干
亲手纺线、“家织布”
每天第一个起身, 任劳任怨
宽厚仁慈
相处和睦、周济他人
1885-1890 遭遇退佃、搬家、天灾, 坚强不屈的性格、
母亲没有灰心,对穷苦人的同情 朴素的阶级意识
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加强烈。
年前后
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朱德读书 渴望摆脱贫困和压迫
1908年 支持、慰勉朱德参 深明大义、有远见
加新军和同盟会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热爱劳动
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1944年 85岁高龄,仍不辍劳动,
尤喜纺棉 热爱劳动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表格内容
2、思考:本文谋篇布局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表格内容并讨论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通过以上的分析,你们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吗?
讨论明确: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进行选材和组材,虽文章所记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二)探究第14——15两段
学生齐读后提问:作者在14-15段中感叹道:“我应该感谢母亲”。思考:作者的感谢从几个方面来写?
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明确(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2)反复,分列为两段。(探讨 是否是排比段)
(3)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4)有什么作用?
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16-17段,体会:
1、作为全文的结尾,第16节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讨论明确:一是痛悼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2、这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考虑)
3、第17段内容是否多此一举?
(四)教学板块三:
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
提问: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讨论明确: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朴实而深刻 (朴实中风真情、平实中风哲理)
结合课后练习二,具体见《教师用书》102页
(五)教学板块四:总结全文 掌握本文艺术特点
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后,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2、布局巧妙 结构严谨
(确定顺序、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前后照应 过渡衔接)
3、记叙以、议论、抒情自然结合。
(五)作业设计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2、完成《语文学案》此课相关作业
3、课外延伸
(1)摘抄几句有关母爱的名言警句
(2)说几个感人的表现母爱的故事
板书设计:
优秀品质 勤劳俭朴的习惯 宽厚仁慈的态度 坚强不屈的性格
感情 怀念 赞扬 崇敬 悲痛
语言 质朴而深沉
艺术特色 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布局巧妙 结构严谨
(确定顺序、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前后照应 过渡衔接)
记叙以、议论、抒情自然结合。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 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 自悟、 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感悟故事,体会“母爱”,懂得 “亲情”。
3、综合听、说、写、读能力的整体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流程:
1、学生活动:说出一个你最喜欢、最敬佩、最感激的人,并且作一个生动、形象的评价。(评出最佳表述者)
[培养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教师参与:我的母亲是一个美丽无私、善解人意、宽宏大量的人。(为导课做准备,师生互动)
2、创设氛围:激情导课(图片)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每一个人,从襁褓中的婴儿,哪一个没有吮吸过母亲甘甜的乳汁 从步入神圣的校门,哪一刻离开过母亲辛勤的抚养 从踏上人生之路,哪一天听不到母亲殷切的问候 ……然而就在今天,我要为我的母亲唱一首赞歌: 因为她是一位特殊的母亲一一她是我的养母,此刻,就让我们携手步入《小巷深处》找寻母亲远逝的身影。[导语的语言亲切而感人,使学生不仅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
3、积累词汇,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 ①在练字本上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汇(6人一组进行评比,展开竞赛,评出最佳书写者)[学写规范通行的正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选择朗读,讦出最佳朗读者)[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参与:教师选读几个段[普通话流畅、感情投入、感染学生,引来热烈掌声]
4、浏览全文,感受母爱
学生活动:读完全文后,请你找出课文中表现母爱的具体描写(6人一组,分组活动,前三组找前半部分,后三组找后半部分)[合作、探究学习、分工解决问题,学生竞争发言,回答踊跃,在阅读中了解语言、动作、神态、 肖像等人物描写方法][这里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5、整体感知、提炼主题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说出了母爱无私、亲情感人的主要内容。
6、理解亲情、感情升华
教师再次深情小结全文,同学们精彩的朗读的发言牵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弦。的确,母亲是一位可亲可爱的人;母爱,一种不求回报的情感;亲情,全人类美好的夙愿。现在,让我们一起奏响亲情的旋律,谱写亲情的诗篇。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课文25一一29段(慢,深情)
7、联系生活、片断训练
在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尝试用不同的确描写人物方法。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情绪活跃,思维敏捷。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浏览全文、感受母爱”的活动中,通过分配完成任务的方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意识。而且配合了读、说、写等语文活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师生互动,增添了课堂气氛。但是学生在书写时总是匆忙完成,达不到日日练、月月练,写好规范汉字的目的;在口头表述时,学生没有真正发自内心,而流于表面,没有收到先声夺人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