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老舍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相关背景。
3.准备课件、音频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想到冬天,大家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用回答,教师给以肯定)
那么对于四面环山的济南,又该是一幅怎样的美丽图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二、展示目标,学有所向
1、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2、品位积累优美的语言;
3、学习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2、教师补充,学生齐读相关资料。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⑴围绕济南的冬天写了哪些景物?
⑵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跳读全文,圈点勾划,教师巡视)
2、学生发言,相互补充,教师引导明确。
济南冬天的景物:山、水
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3、作者是怎样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的?
通过三组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教师追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明确,并要求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这三组对比)
4、梳理全文结构: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据此可将全文分作几个部分?
(学生展示,教师引导明确)
结构的总特点:总—分—总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二部分(2-4)写济南冬天的山;
第三部分(5)写济南冬天的水。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研读写法,品味语言
1、学生跳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文中写了几幅图景?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抓关键词概括)
(四人小组讨论后,举手发言,学生补充,教师引导、点拨、明确)
①阳光朗照下的山——摇篮图;
②薄雪覆盖下的山——秀美图;
③城外远山图——小水墨画;
④空灵水晶图—一绿、活。
2、欣赏四幅美图
A:阳光朗照下的山——摇篮图
①小组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②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a、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b、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c、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B:薄雪覆盖下的山——秀美图
①小组朗读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学生抓住“妙” 字讨论并归纳:
a、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b、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这段文字为什么写雪后的山景这么“妙”?
讨论并归纳:运用修辞。
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C:城外远山图——小水墨画
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D:空灵水晶图—一绿、活
①齐读第5自然段,讨论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②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3、品味结尾之妙
学生自由品读文章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问:结尾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表达了对济南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小结全文作归纳
①请用“这是_________________的济南啊!”的句式,说说你对济南的印象。
(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激励)
②《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抒情散文,学习了本文后,给你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一步明确)
写景要抓住特征;要合理安排顺序;要景中含情;可采用多种修辞;
语言要准确、生动。
四、学后再次质疑问难,学生相互解疑,教师点拨。
五、思维拓展,迁移运用
以《家乡的冬天》为题,抓住家乡的山、水、草、树、田野等景物的特点,用最生动的语言说一句话。
(小组之间合作讨论,由几位学生展示发言,教师点评)
六、结束本节,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北平(有大风) 无风声
总特点 伦敦(有浓雾) 响 晴 “宝地”
热带(日光毒) 温 晴
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独特(温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 ——暖和安适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娇美秀气
城外远山 ——小水墨画
反在绿萍上冒着热气 ——暖
水 把终年贮蓄着的绿色全拿出来 ——绿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清
教学札记:
关于《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很多,应结合学生实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林和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通过朗读和分析,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渲染氛围,在品读语言中学会写作散文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生分析】学生已有前三篇写景文章的学习基础,对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要点、学习方法等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宜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重点难点】
(一)、学会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二)、通过朗读和分析,品味作品优美的语言
(三)、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
【导学方法】教师适当引导点拨,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思考。
【导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课前预习查阅)
你知道俄国19世纪杰出作家屠格涅夫的情况吗?你看过他的《猎人笔记》吗?跟同学们介绍介绍。
二、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感情基调
3、结合思考与练习二,在文中画出表示时间、景物及特点的语句。
三、解读欣赏文本:
1、《树林和草原》这篇散文描写了俄罗斯草原上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之后的美丽的景色,可以说在屠格涅夫的笔下,每个时间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当然“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就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吧?
2、托尔斯泰称屠格涅夫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请从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加以品味赏析!
3、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觉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说我们的校园吧,但当我们把它写下来,却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美。那为什么屠格涅夫却能写得如此逼真,引人入胜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四、质疑:
至此,你对文章内容还有什么疑惑和问题呢?提出来交流。
五、想像拓展:
任选一个描写片段,展开想像,把你能想到的、作者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要求用描写性的句子,比一比,看谁写得更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描写的景物进行补充)。
六、小 结:
谈谈你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知识、内容、写法、感情等)
七、课后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的句子。
2、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标题含有“秋”的写景文章。《竹林深处人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顺序,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一探究一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写景文章的特点
教学难点
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起中国美景,有人曾这样说过“北方之景,形似关东大汉,有粗犷豪放之态;南方之景,宛如小家碧玉,有温柔恬静之姿”。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竹林深处人家》,就让我们去江南竹乡领略一下她的女儿情态和动人之姿。
二、简介作者。
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广東台山人。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和《清明小简》等十多种。
三、字音及词义。
山麓 :山脚。麓,山脚。
饼饵 :糕饼一类的食物。
竹坞:指四周长满竹子的地方。
山岚:山林中的云雾。岚,山里的雾气。
匾箪:盛东西的扁形竹器。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
髹 :用漆涂饰器物。
箬 :这里指笋衣。
四、整体感悟。
1、谋篇立意——文章重点写出山村人家,写竹林丰收的喜悦。文章通过不同的视角描写茂密的竹林,不仅表现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也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那里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2、文章脉络:全文共十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缘起。由吃扁尖笋引起对江南乡下作客的回忆。
第二部分(2~5),写“竹林深處”。这一部分又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扁尖笋、碧螺春谈起,略点江南竹乡风味。
第二层,转入正题,先总写竹乡的竹海。
第三层,由石子路深入竹海,才知其中既深密又曲折。
第四层,登竹坞居高临下,俯瞰竹海。借画家和护林员的议论,点出竹材竹笋丰收。
第三部分(6~9),写“竹林深处人家”。这一部分也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怀疑宁静的竹海没有人家,后来发现竹林深处的炊烟,引人下文。
第二层,随着炊烟,向竹林深处进发,渐渐展开一幅竹林深处村落图。
第三层,竹乡人家,不仅房屋门窗用竹构造,而且家具器皿都用竹造。事实上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一再映带盐笋干、碧螺春,描写竹乡生活的乡土气息。
第四层,临別用听见拾竹女孩子的笑声,再点竹和竹笋的丰收。第四部分(10),结尾。回应首段,寄寓对竹乡的眷念。
六、探究活动,深入理解。
1、首先来感知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在前三个自然段中,作者从什么角度写出了竹海什么特点?要求;找出文中的一些语言标志。
明确:远望:宽广深沉。近观:密不见底。四顾:无边无际。
教师点拨: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移步换景”(板书)作者除了从不同的视觉看竹海,还从不同的方面渲染竹海的特点。
2、从文中找出从色彩、声音、气味各方面对竹海进行细腻描绘的句子。
明确:色彩:声音:气味:
教师点拨: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方面具体描绘。
小结性提问:①为竹海拟一条广告词。②为政府机关开发“竹海”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板书设计】 11、竹林深处人家
远望:宽广深沉
近看: 深不可测 (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
四顾: 密不见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有关竹子的诗文:
1、咏竹 (齐.谢眺):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2、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3、 竹石 (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分析探究。
1、文章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明确:竹林美 竹林人家美。
2、“竹林”和“竹林人家”美在哪里?(总特点)明确:辽阔深沉 高大茂密 欢乐祥和 恬静。
3、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竹林美”与“竹林人家美”的?友情链接:(!)从立足点的角度。(2)从修辞角度。(品味语言)(3)乡村的角度。
明确: 移步换景 比喻 朴实、勤劳、好客
三、整体感知,学生自主探究。
1、在朗读中思考。
问题一:一句话概括,这里有什么景?这里有什么人?
要点提示:这里有茂盛的竹林和勤劳质朴的竹农。
问题二:竹林之景,立足点不是一个,而是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之景,说出三个观景点的位置,并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的景物。
要点提示:此题设计让学生找到立足点。找到课文中有关语句,并学会概括,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本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丰富的感情,交流阅读感受,文章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3、作者的情感流动中,写了竹林之人,在写法上有何特色?(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
要点提示:遥见炊烟——听到禽鸣——初识竹林——吃到竹饭——听到欢笑总之在安排材料时,尚未见竹乡,已见炊烟;到达竹乡后,未见村民,先闻声音,由家禽的鸣叫直到少妇的笑声,步步深入,引人入胜,作者这样精心设计,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四、合作讨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竹子,同时又写了竹林人家,文章写作的重点是什么?
要点提示: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
五、重点品味。
1、自由朗读写竹子的段落,边读边在书上画出从色彩、声音、气味上描写竹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1)色彩:
A、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绿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B、在竹钨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
C、在路边,在空地上……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若。
D、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2)声音:
A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声。
B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
C我们正要离去……声音却愈来愈近。
(3)气味:
A又用山泉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新的新竹的气息。
B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象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
六、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写景的方法。
1、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地观察。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3、景物描写要安排合理的顺序。
4、景物描写中要渗透作者的感情。
七、作业、小作文:家乡的竹林(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11、竹林深处人家
写景的方法:
细致观察
抓住特征
安排顺序
渗透感情《春》教学设计
一、教情学情分析
1、本课是第三单元第十三课,本单元要点是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比喻、拟人等写景的方法。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2、《春》在选材上,写草、花、雨、风等自然景物,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所见所闻联系很紧密;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春天所特有特征,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情。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3、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二、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及教学原则
针对初一学生的阅读水平,全面贯彻学校语文组推行的“五步导读式”——导入、导学、导疑、导悟、导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体部分的大意,从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倾向;同时,在阅读中,还要让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和感悟,通过细细地品味语言、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或者是对文章各种写作技巧、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等的理解分析,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初一学生还达不到这些具体的要求,但是重在一点一滴的坚持和积累,学生的这些能力总会有所提高。
2、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通过诵读的方式,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②圈点批注法:通过示例,让学生进一步运用圈点批注,自己分析课文语言之美。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以及关于朱自清的知识;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2能力目标
A、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B、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学以致用写出优美的景物描写片段,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用自己的声音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5、教具准备:
通过录音机或者多媒体播放音乐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或给学生的朗诵配上音乐,还可提供春的画面。
6、教学过程设计(共计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用生动的语言引入本课学习: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天是大自然的杰作,春天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季节。接下来,老师将带你们走进春天。让我们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春》。
2、认定目标:
a、积累生字词,认识朱自清
b、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三)导学:
1、出示幻灯片——自主预习成果检测,准确读出下列词语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繁花嫩叶 应和 呼朋引伴 蓑 抖擞精神 涨 花枝招展 薄烟
先让学生自读,有不认识的查课下注释或者字典,再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认识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朗读美文
出示自学指导一——请出声地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注意字词读音,不懂的词语标记出来。8分钟后再提出你的疑问。
4、指名学生提出自己在朗读中的疑问,没有就进入下一环节
5、整体感知:先出示提示语,再出示自学指导二——
就像夏天离不开炎炎骄阳、嘶嘶蝉鸣;秋天离不开萧萧落叶、累累硕果;冬天不能没有皑皑白雪、飒飒寒风一样,有许多景物也代表了春天,你能找到吗?
请你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按照顺序描写了春天那些景物?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5分钟后看谁说得最精彩。
6、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之后,再回答问题: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众人迎春,回答问题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准备好之后读给全班同学欣赏。
(四)导疑:
1、引导学生明确文章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示自学指导三——
浏览课文,说一说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受 这些感受在课文的哪些段落表现得最为直接
2、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给同学们朗读出这些相应的段落。
明确是盼望春天、赞颂春天。
(五)导悟:
1、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最后三个自然段
出示问题提问:这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后点拨明确: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新鲜、美丽、充满力量的特;而且三个比喻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所以不能调换。
(六)总结升华:
1、你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结合对本文的学习,尝试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自己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2、指名学生回答,并且加以表扬鼓励。
3、通过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七)推荐作业:
1、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不少于300字)
2、搜集描绘春天的诗句,记到课本的空白处。(不少于3句)
板书设计:
昐春
绘春
赞春
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用提问古诗词引入: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让一位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继续提问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让一位同学背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再问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点名一位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我认为它们的容量都很有限,都是在选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一起来学习,进入《春》!
2、认定目标:
a、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二)导学
1、引导品味语言,出示自学指导一
从春花图、春草图两个段落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用“我最喜欢 句,好在 ”进行赏析,在课文的空白处做好圈点批注,可以从句式、修辞、描写方法等多方面分析。10分钟后展示你的思考成果。
幻灯片出示范例:
我最喜欢的句子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因为这一句运用了引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触觉角度,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一样亲切、温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煦。
2、指名学生逐一分析语言,遵循先朗读,再赏析的顺序。
可以具体分析以下重点的句子: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欣赏:着力写“树上”三种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争”字写活了。然后用“赶趟儿”写花朵多;“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写花色艳;写花味甜,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b、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欣赏:第1句写“花”下蜂闹蝶舞,从侧面表现花儿的繁茂、鲜艳和甜香。一个“闹”字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的景象。第2句写出野花的数量繁多,种类丰富。运用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c、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欣赏:第1句从“点”上描绘。运用拟人手法把草人格化了。“钻”字写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第2句从“面”上描绘,由远及近:“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春草的长势,表现了春草的勃勃生机。第3句运用坐,躺,打,踢,赛,捉等一系列动词写孩子们的嬉戏,从侧面写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第4句用风的“轻悄悄”衬托草的“绵软软”,从感受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三)导疑
1、用语言引导:我想肯定有很多同学对文章其他的一些段落很感兴趣,你能不能也用上边的的句式赏析这些优美的语句呢?
2、指名学生谈谈看法。
(四)导悟:
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语句中修辞手法的作用、用词的准确等。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欣赏:第1句运用拟人手法先大笔勾勒,写出了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情景。然后分写山、水、太阳“睡醒”的情态。山“睡醒”用“朗润”形容,写出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用“涨”形容,表现了冰雪融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太阳“睡醒”用“红”形容,表现了融融的暖意。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景的轮廓,为具体描绘春景创设广阔的背景。
B、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欣赏:第1句先总写江南春雨多。第二句“可别恼”显得亲切而有情趣。然后运用排比、比喻写出春雨的特征: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一层薄烟”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雨细密迷蒙的景状。一个“笼”字准确写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
C、“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欣赏:由“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俗语联想的“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作者引用俗语告诉人们: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五)导练
出示幻灯片——请你模仿本文写景的写法,写一幅春水图或春山图或春树图。
观察学生的写作
时间允许可以安排学生朗读展示。
(六)总结升华: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引导学生重点明确本文是如何准确形象描述景物的?
点拨明确:
①认真观察,力求细致。
②可以从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着笔,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发现美。
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比如通过联想,想象写景)。
④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景物 。
⑤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加文章的文采。
(七)推荐作业:
写一段描写秋季景色的文字,字数不少于300字,语言力求生动、细致、优美。
板书设计:
春草图 钻 鲜嫩 正面-侧面
春花图 繁茂 艳丽 树上-花下-遍地
正面-侧面
春风图 和煦 轻盈 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 细密 平和 植物-人
正面-侧面
迎春图 赶趟儿
绘春
(微观描绘)
特点
层次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