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1.掌握一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基本内容,认识其产生的影响
2.了解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3.理解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学习目标
导入
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
——沈永兴
朱贵生《二战全景纪实》
学习目标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请同学们读上面两幅地图,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地图有什么明显变化?
学习目标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2.条件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②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的民族命运。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②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③一战中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
④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学习目标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3.表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在亚洲最为深刻。请梳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并思考为什么斗争在亚洲最为深刻呢?
原因
国家
情况
中国
越南
印度
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①一战期间,列强驱使亚非人民充当炮灰,从事劳役,掠夺财富,激化列强与亚非人民之间的矛盾。
②列强忙于战争,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
其他地区: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小试牛刀
《新全球史》说:“哲学家罗素评论道,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指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当欧洲国家的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人们在街头跳舞……”材料主要反映(
)
A.各国民族主义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
B.欧洲民众对战争及战争胜利充满信心和期待
C.英法老牌殖民帝国的殖民主义是一战爆发根源
D.各国民众对二战的残酷性和长期性认识不清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欧洲各国均或多或少存在着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思想的民族主义激发的好战情绪,它在推动一战爆发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一战前欧洲各国民众的好战情绪,并非强调其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期待;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一战前欧洲民众对战争的期待,不是二战前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学习目标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那是一个寻找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习目标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2、表现:
3、意义: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地传播。
(1)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2)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帝国迅速解体。
(3)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二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终瓦解的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小试牛刀
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A.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
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
C.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
D.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
解析:由材料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的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B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排除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尽管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
学习目标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在东亚、东南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时,对这些新生国家的前途,西方的政治界和思想界,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悲观的,他们预测新独立的国家将无法克服面临的巨大困难,将长期深陷种族矛盾、阶级冲突、社会动乱而不能自拔。一种是乐观的,他们认为,新独立国家如同十八九世纪的欧洲国家,只要学习西方,走西方所走过的道路,必定会成为现代化的国家。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二战后亚非拉独立国家走上了怎样的文化复兴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学习目标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国家
文化特征
表现
印度
新加坡、
韩国
埃及
现代化文化呈现多样化
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和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①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②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③印度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④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①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
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②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小试牛刀
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没有积极作用
解析:亚洲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脱离不了儒家文化,说明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亚洲模式与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模式有根本差异,故A项错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指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管理模式,故C项错误;D项说法本身有误,故排除。
人类文明走了多远,战争就存在了多久。
文明与野蛮同在,流血与辉煌相随。
战争激起的火花,照亮了文明前进的路。
文化催生文明,文明呼唤和平。
每一个生命都该敬仰,
每一个灵魂都该敬畏。
摒弃战争,友好交流。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
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