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
2.了解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导入
文化是如何传承至今呢,通过什么形式?
文博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着重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
图书《史记》
学习目标一:学校教育的发展——讲学中领悟华夏文明
官学
先秦时期
“学在官府”
西汉设立的太学
西晋设立的国子监
私学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孔子首创;
唐代以后私学得到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是书院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一)古代教育
官学国子监: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私学白鹿洞书院:
与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材料一:太学教育为适应封建社会治国者的需要,对太学课程的设置做了严格的规范。西汉时期太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以儒家经典“五经”和“三传”作为基本教材。“五经”
具体指《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
、《春秋》这五部经典。“三传”即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周丽霞《传统太学私塾》
材料二: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高明《琵琶记》
史料实证:学校教育对古代社会的作用有哪些
材料三: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一条路子是进官学为考科举作准备,但官学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它长期处于衰落状态,人们不能不趋于私学。加之,科举后来重在诗文,官学只读经书,实际上不能满足需要。士子们转而投向名流学者。这样既可学到真本领,而且还可以得到大师的推荐与指引,对于取得功名是重要门径,因之名流学者更是士子们所景仰和投靠的,私学当然更加繁荣。
——孟东宪《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史料》
2.学校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保存与创新中国古代文化
有利于传承儒家经典
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
大学
”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这是在意大利建立和演变而来大教堂学校的神职人员期间中世纪盛期。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世界前十的大学
国内前十的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
(二)近代大学
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后,强调“兼容并包”,之后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清华大学前身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31—1948年,梅贻琦任校长时,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
1.
发展历程
西方:
(1)现代大学的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
(2)柏林大学,实现“教学与研究合一”。
(3)拿破仑“大学区”
,奠定国民教育制度。
(4)美国大学逐渐世俗化和商业化,服务社会。
中国:
(1)戊戌维新时兴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
(2)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2.大学的作用
1.大学能积极应对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大学中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
3.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科研能力,增强“软实力”。
综上,大学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 )
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
小试牛刀
解析:由材料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故D项错误。
学习目标二:印刷书的诞生——书本中探寻文化魅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赵恒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那同学们知道书籍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呢?
(一)产生过程: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公元前5世纪
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11世纪中叶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印刷书的历史作用
印刷术推动报纸发展
(二)作用
《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其赞颂的是( )
A.雕版印刷术
B.泥活字印刷术
C.木活字印刷术
D.铜活字印刷术
小试牛刀
解析:《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著作,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极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故选B项。
学习目标三:图书馆、博物馆的成长——体验中感受历史印迹
亚述帝国巴尼拔图书馆: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
中国图书文献保存:源于史官,以及府、阁、堂、室等藏书所。
私家藏书在明清两代突出发展,如天一阁。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保存了文化遗产。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一)图书馆发展历程
美国国会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约公元前290年,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最早的“博物馆”
(三)博物馆发展历程——世界
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卢浮宫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由贝聿铭设计。
三大镇馆之宝:
《断臂维纳斯》
《胜利女神像》
《蒙娜丽莎》。
1933年,蔡元培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现为南京博物院
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1905年,南通
“博物苑”
——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868年,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三)博物馆发展历程——中国
故宫博物院: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世界著名博物馆
1933年,蔡元培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现为南京博物院
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1905年,南通
“博物苑”
——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868年,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成。
(三)博物馆发展历程——中国
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历史博物馆(1960)
中央革命博物馆
中国革命博物馆(1960)
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
中国国家博物馆: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故宫文创产品:一年卖出15亿
单霁翔成为故宫馆长后:
①推出展示故宫相关APP;
②在社交网络上加强互动;
③与央视合作文博节目;
④制作文创周边产品。
让文物变得更生动,让故宫变得更加亲民、接地气。
(四)博物馆的作用
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文物展出
参观博物馆
小试牛刀
清朝修撰《四库全书》后,七座官方藏书楼仿宁波民间藏书楼天一阁规制修建。“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大相径庭也夫!”“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傍,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谊,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材料旨在强调( )
A.修撰《四库全书》是盛世文化大典
B.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赞誉和接纳
C.对江南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收买
D.加强对全国的思想文化控制
解析:清朝在康雍乾三朝对全国的统治手段主要有两个,一是笼络政策,二是高压政策,康熙以笼络为主,雍正以高压为主(主要实行文字狱),乾隆时期二者兼而有之。乾隆在修《四库全书》时,下诏要民间捐书,宁波天一阁范家就是其中之一,而当《四库全书》完成后,乾隆拒绝返还天一阁所捐的书(因为有对清朝统治不利的记载),并且对许多民间书籍进行集中焚毁,其目的就是加强思想控制,故D项正确。
学校教育
印刷书的发展
图书馆、博物馆
古代教育
大学教育
传承文化、儒学、科举
传承文化、科学、人才
书籍诞生
文化普及与对外交流
图书馆发展
博物馆发展
文化产业、国民教育
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