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7 17:52: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7.《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学习抒情方式的运用。
【学法指导】
诵读感受对沦陷了的美丽丰饶的东北大地炽热的眷恋之情和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预习:ABC
挚痛zhì 嗥鸣háo 斑斓bān lán 谰语lán 怪诞dàn 亘古gèn 默契qì
田垄lǒng 蚱蜢zhà měng 污秽huì 丰饶ráo 饥肠辘辘lù lù
埋葬zàng 镐头gǎo 碾压niǎn 泛滥làn 白桦(huà)林
解词:
挚痛zhì:热烈而深切。? 嗥鸣háo:(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bān lán:灿烂多彩 谰语lán: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古gèn:选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wū huì:肮脏的东西。
泛滥:大水漫溢;比喻不好的事物。
埋葬:掩埋尸体。
二、激趣导入,了解背景。ABC
? 课文都都读了,现在把课本合上,老师要检查大家有没有读进去?
请问文章的最后一行字,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的最后一行字,写的内容是:九一八十周年写。九一八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中国沈阳,日本侵华战争开始。那一天日本人把南满铁路炸了,然后说是中国人炸的,大举侵犯我们的东三省,东北三省所有的人民没有家了,到处流亡。于是就发生了很多惨剧。
十周年,流亡到了香港的端木蕻良,还深深的眷恋着他的故乡,他的故乡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乡呢?他在这里曾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大家一起来看黑板。(板书课题)
三、范读课文。
1、同学们,作者对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听课文朗读。学生按要求听读。ABC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板书)
2、听完后问:同学们,听完这篇课文,结合历史背景,你有什么感受呢?ABC
(我感受到了东北人民十分热爱他们的家乡;我感受到了东北人们十分希望重返故园……)
3(解题)怎样理解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ABC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四、研品读课文,析语句。
出示问题,自主探究。 BC
问题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1)作者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感彩的形容词,直接抒发感情。
(2)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五、精读课文,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BC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4)最后让学生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六、拓展延伸。 C
同学们,“九一八”事迹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有人说,它已经成为历史?可它真正已经成为历史了吗?你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吗?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人称的恰当运用。
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