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华罗庚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六年级下册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叶永烈
1940年生,浙江温州人,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主要作品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传记《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
“一百个问号”是什么意思?“一百个”是指具体的数量吗?
真理一定会“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
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要“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默读文章,圈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
yù
yán
ɡuàn
jiàn
pǔ
ruǐ
会写字
wèi
yǐn
sōu
bǎn
qiū
jiē
二字词:真理
花圃
不慎
盐酸
石蕊
领域
灵感
三字词:急匆匆
海岸线
四字词: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不可思议
文中作者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论证
观点
现象
“问号”
探究的过程
“真理”
事例1
事例2
事例3
得出的结论:
文章分为几大部分?为什么这样分?
作者的写作思路: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2.订正《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第二课时
第1自然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何作者要在标题中和文章的开篇都提到这句话,意图何在?
开篇点题,提出观点
作者说“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还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证明,他说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读文章。
论证观点
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请将三个事例的小标题写下来。
盐酸使花瓣变红
地图边缘形状吻合
睡觉时眼珠转动
讨论交流: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现象;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事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提问:为什么波义耳能有这个科学发现呢?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关键词句,把感悟批注在书上。
敏感地意识到:说明波义耳善于从细微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奇迹般:说明这种现象当时让人觉得神秘,也表明波义耳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内在潜质。
反复实验:说明波义耳拥有不怕失败的反复探究精神。
一直:说明这个发明的重要价值。
1.实验室里那么多人,为什么只有波义耳发现了这个现象?
2.波义耳的这一连串问题之间有关联吗?
3.从发现现象到最后成功发明了石蕊试纸是一蹴而就的吗?这中间波义耳是怎么做的?
拓展:这个事例中的“?”是什么?由此发现的“!”是什么?从“?”到“!”的过程是怎样的?
“?”:紫罗兰中遇盐酸会变红的物质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由此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从“?”到“!”的过程: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填空。
波义耳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所以他关注到了_____的现象。
波义耳不仅关注到这个现象,还_____,并且_____。
波义耳经过_____,最终发明了石蕊试纸。
你从波义耳身上学到了什么?
追根求源,坚持不懈。
读一读另外两个事例,然后对比第一个事例,看看这三段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都是从细小的,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现象。
后两件事,他们从这些现象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呢?
三个人都善于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他们的行动
1.写法相同:发现问题反复研究得出结论。
2.都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
第2自然段
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的含义是:发现的问题,不断的追问。
“!”的含义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小小的问号,小小的感叹号,有这么深刻的内涵,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标点符号,不仅仅指问题和真理,它们散发着温度,洋溢着情感。
那么透过问号,你还看到了什么?透过感叹号,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科学家们敏锐的观察力,坚持不懈地探究精神。
当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等科学家们发现了问题,经过不断探索找到了真理之后,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惊喜、兴奋、激动、骄傲、自豪
只有“!”才能表达他们经过长期的、艰难的探索找到真理后的强烈的成就感和无比激动的心情。
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詹天佑》,说说这篇文章中的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
詹天佑严谨的态度、坚持的精神、民族的荣誉感……
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在证明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
通过列举事例来证明。
如果要写一篇观点为“实践出真知”的文章,你会选择哪些事例来论述?
可以列举如神农尝百草、彭德怀种小麦、司马迁写《史记》时考证魏国历史等事例。
这些事例在列举时,需要重点突出哪些内容?为什么?
重点突出有关“实践”的过程和得到的“真知”。
不但要围绕论点选择合适的例子,展开事例时也要有所侧重,以突出重点。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总结—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独立思考
事例
紫罗兰的变色
发明了石蕊试纸
蚯蚓的分布
出版了《海陆的起源》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发现真理
追根求源
1.完成本课的课后习题。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