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7 18:1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曹刿论战
课文解读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很多。三国时官渡之战,东晋时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曹刿论战》这篇课文讲的是长勺之战,也是以弱胜强的战例。在此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值得我们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点
了解《左传》,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2.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3.检查预习
(1)作家作品简介: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
(3)朗读课文。
二、课文讲授
1.给下面的字注音
曹刿(ɡuì)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1)词的古今义:
①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品质)恶劣。
②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
③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④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重点词句: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②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⑦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⑧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3.复述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三、深入分析
1.战前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
明确: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取信于民并掌握战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5.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四、课后练习
1.理解、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学习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就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左传》,掌握了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分析了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这节课重点来分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就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学习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文讲授
1.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位卑未敢忘忧国”。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4.“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7.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
8.第3段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三、深入分析
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善于进谏;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冷静睿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
2.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性格急躁、遇事鲁莽。
3.曹刿说“肉食者鄙”,文中鲁庄公是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
明确:政治上:把对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上;军事上,急于求战和攻击。
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明确:曹刿的“远谋”体现在战前取信于民,具有政治远见;战中善于把握有利的反击时机和追击时机;战后能及时总结战斗的经验。
5.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四、课后练习
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