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7 18: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文解读
本文是一篇探讨鉴赏方法的文章,阐发作者关于借助想象欣赏文学作品的观点。文章在开始部分先做了理论的铺垫,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文艺产生的历史,探讨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既然作者是通过想象来安排文字的,读者自然也应该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字。接着,文章通过两个实例——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鉴赏和高尔基的《海燕》的鉴赏——做具体说明。最后,在前文理论铺垫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做出总结:其一,鉴赏文艺作品的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其二,从方法上来说,“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只是死盯着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寻味文字背后的意境发现作者所见所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验。
3.培养自己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验。
2.培养自己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第十四课我们学习了李可染大师的《山水画的意境》?文章论述了有关意境的问题,大家可都还记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篇和意境有关的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文章的核心问题也是想象,文章会论述什么呢?跟我们之前的学习是否有关联呢?
2.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验。
(3)培养自己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二、课文讲授
1.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阅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拘泥(nì) 泥泞(ní) 苟安(ɡǒu)
契合(qì) 锲而不舍(qiè) 旷远 (kuànɡ)
3.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结合这些句子,说说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作者观点的句子: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中心: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3)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鉴赏和高尔基的《海燕》的鉴赏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最后作者做出总结:其一,鉴赏文艺作品的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其二,从方法上来说,“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只是死盯着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寻味文字背后的意境发现作者所见所感。
三、深入分析
1.如何理解文字的桥梁作用?
三层意思:其一,文字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和工具,经由文字,作者的所见所感才为读者所知;其二,读者欣赏文艺作品,必须借助文字的品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相契合”;其三,文字是一道桥梁,是读者与作者会面的媒介,会面的目的是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感知作者寓于文字中的意境,因而对文字的理解和把握不是最终目的,得意忘言、得鱼忘筌才是真正的鉴赏之道。
2.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3.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内涵,请找出来进行赏析。请同学们先读课文,进行圈点批注,然后先把自己批注的句子在组内交流、完善后,准备全班交流。
每组派一名成员展示。其他组成员展示完后,本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点评或补充。
答案示例:
示例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一篇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绝不是随意拼凑,必须是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的创造。告诉我们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构思才能写好。
实例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作者在创作之前一定要先思考,对所写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见解后,才能写出自己的感悟,由此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示例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为突出,且情感表达尤为浓烈。这些情感往往寄寓在形象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住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劲儿去体味。
4.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片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描绘了一幅“寒江独钓图”。起首二句的“千山”“万径”形容范围广。鸟绝迹,人绝踪,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里描述的是“奇景”,在这样的寒雪中,竟然有人在江边独钓。这钓叟称得上是“奇人”。幽静的自然环境和傲雪独钓的渔翁构成了一幅“人景俱奇”的图画。
5.学习本文后,我们学到了那些学以致用的文艺鉴赏的方法?
欣赏、鉴赏文艺作品时,“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四、拓展延伸
文章谈到驱遣想象获得阅读美感经验的时候,用“愉悦”“受用”来描述自己的体验以获得共鸣或拓展体验为目标,这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请选择一篇你你曾经快乐阅读过的文章,说说你阅读快乐的原因,进一步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课后练习
借鉴课文所讲的鉴赏方法,任选一首古诗,做一番鉴赏,将你的鉴赏过程写成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