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修改润色
课题解读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而且是“改”出来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修改润色的基本方法。
2.会灵活运用方法,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点
掌握修改润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会灵活运用方法,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而且是“改”出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就自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再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前后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才完成。修改是写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作文修改,从哪里入手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修改润色。
二、教学过程
1.如何修改文章?
修改文章要兼顾“言”和“意”,“言”和“意”分别指什么?
言,指言辞和表达;“意”指立意和思想内容。
2.怎样从“言”的方面修改呢?
(1)“言”修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基本要求是改“对”,进一步的要求是改“好”。
(2)改“对”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可以改错别字、病句,语言是否简明。还可以改结构、构思。可以改材料与中心是否一致。可以改重点是否突出,材料是否有新意。
3.示例1:找出下边文段中的错误之处,并修改。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对电脑已不在陌生,电脑使用率逞上升趋势。等我们这一代步入社会时,如果不会用电脑,很可能会被视为文盲。可是,电脑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修改意见:第一句话有两个错别字,分别是“逞上升趋势”中的“逞”,应改为“呈”;还有一个是“已不在陌生”中的“在”,应改为“再”。
示例2:找出下边文段中的错误之处,并修改。
到达目的地有三条路可走,即左路、中路和右路。左路和右路,路途较远,走中路最近,所以左中右三路中,我们决定走中路。”
修改意见:这段文字啰唆重复的地方不少,但如果能对其稍作加工锤炼,将其变成“到达目的地有左中右三条路可走,中路最近,所以我们决定走中路”,那就简洁多了。
4.怎么做才能改“好”呢?
要改“好”,需要将“言”的修改与“意”的修改结合起来,补充内容,加工润色,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语言更富有文采。例如,记叙文可以补充细节描写;写景,注意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着笔,动态和静态之景结合,注意炼字、炼句、修辞手法、引用诗词歌赋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表现力。还要注意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等。
5.示例【病文展示】
走着走着,前面居然没路了,一看表,自由活动时间已经结束了,再不回来,大家一定会担心的。丽丽说:“这可怎么办呢?”郭老师说:“大家不要慌,冷静下来,仔细辨认一下方向,回忆一下来的时候路的特征。”我们一听,也冷静了下来,忽然——“这儿有人走过,这是脚印!”我说。“对,我们试试,或许能找到出路。”
修改后:走着走着,前面居然没路了,一看表,自由活动时间已经结束了,再不回来,大家一定会担心的。
“这可怎么办呢?” 丽丽说话时都带着哭腔,我们几个也着急起来。郭老师非常镇静地安慰我们说:“大家不要慌,冷静下来,仔细辨认一下方向,回忆一下来的时候路的特征。”
我们一听,也冷静了下来,忽然——
“这儿有人走过,这是脚印!”我指着山坡上的几个鞋印叫了起来说。大家聚过来看。
“对,我们试试,或许能找到出路。”
点评:病文描写人物的语言,像流水账一样,干巴巴的,内容单薄,无形象可言。改文添加了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和说话者的神态、动作,生动形象。
6.范文欣赏
例文一:选自朱正《鲁迅手稿管窥》
东华门的夜市尤为热闹。那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不仅有本市人,外地人也很多,甚至连那些披红戴绿的外国女郎也要结伴来此光顾。每当华灯初上,各种小吃的不同香味就随风四处飘荡,招揽食客。这里小吃名目繁多,天南地北,风味各异。上海的汤圆竟和北京不一样,滑润可口。先前是煤火烤羊肉串,焦香四溢;如今又多了一种油炸羊肉串,更令你垂涎三尺。这里的小吃,北京风味的还是居多。卤煮火烧实惠、经济;宫廷小吃华美、别致;炸春卷焦黄、酥脆;油茶面润口、清甜;莲子粥爽口不腻……总之,只要你一走进这个夜市,不由得你不沿着每个小吃摊去转悠、去品尝。
【修改指导】
这是记叙段中出现的比例不匀。从首句可以看出,作者原来想写东华门夜市比其他夜市更热闹。段旨应当扣紧“热闹”二字写,但形容其热闹的只有三言两语,整段文字几乎都是描写名目繁多的小吃。我们知道,“小吃”与夜市的热闹有密切关系,但因为这段不是以介绍小吃为主,所以对它只可略写不能详述。
【修改方法】扣准“热闹”二字详写夜市的景观,将小吃放在描写人流、声响等当中简要叙述。
修改后:东华门的夜市比起其他夜市来要热闹得多了。每当华灯初上,这里的人流就多了起来。男女老幼摩肩接踵,穿来穿去。这里的顾客不仅有讲一口普通话的“老北京”,那带有各地方言的“五湖四海”也很多,甚至连那些散发着异味芳香的外国友人也结伴来此充当“食客”。还未踏进夜市,明亮的灯光就映入了你的眼帘,诱人的香味就扑鼻而来,招揽顾客的吆喝声就灌入了你的两耳。沿着每个小吃摊位去转悠的人们,几乎都被那不同风味、名目繁多的小吃诱惑了。有的人坐在简单小桌旁品尝着飘香的卤煮火烧;有的人站在一边,端着碗津津有味地嚼着上海的汤圆。烤羊肉串的摊前围了一堆人都在等待着那带有辣味的羊肉串……整个夜市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点评:
修改后的文字重点紧扣“夜市的热闹”,消除了比例不匀的毛病。并且还把那些有语病的句子及错用的词语都逐一做了适当的修改。如“四处飘荡”改为“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因为“飘荡”是形容具体事物的,应改为“飘散”。作者又未单纯修改词语,而是结合了表达意义修改了语句:“招揽食客”的主语是“各种小吃”,显然不合情理,改为“招揽顾客的吆喝声就灌入了你的两耳”既合了情理,又紧扣段的主旨。
7.方法小结
(1)初读课文,从大处着手,从整体把握,思路立意是否恰当。
(2)细看文章结构,看篇章结构有无欠妥之处。
(3)朗读文章内容,看字词句段是否合理。
三、课后练习
选一篇自己这学期写的作文,从“言”和“意”两个方面进行修改。
【提示】
1.重读以前的作文,你可能在布局谋篇上又有了更好的想法,不妨作一些修改。
2.可以尝试边朗读边修改。通过朗读,往往会更容易发现哪些地方顺畅,哪些地方拗口。也可以读给同学听,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
3.修改之后与原稿进行对比,说说你修改的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修改方法。
2.学习给自己的习作润色。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修改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给自己的习作润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贾岛初赴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欲改“推”字为“敲”。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势,不觉冲撞到韩愈的车马。韩愈了解事情经过,不但没有责怪,还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二、检查
1.佳作推荐。
2.自评。围绕以下两方面自评:在本次修改中,我从“言”的角度修改了什么;我从“意”的角度修改了什么。
3.自由评: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
三、习作点评
父亲的笛声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归来?
加上对“小路”与“月光”的景物细节描写,既点明了父亲与路的关系,又烘托了浓厚的抒情氛围,后面的感情自然就喷薄而出了。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几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去吃草,他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1.对“父亲笛声”的细节描写,表现“我”的童年在父爱中度过;2.用一些生活小事表现父亲对“我”的疼爱,具体可感;3.细节描写,表现“我”对父亲的依赖与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来,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他不务正业的标志。
此处增加了一些生活小事的描写,很好的体现了对父亲的“讨厌”以及与父亲的“逐渐隔膜”。
我要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他,我的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他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心,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1.此处景物描写,衬托了内心的伤感,为后文“哭”和“抱”铺垫;2.此处细节,能更好体现父子相爱相融的情形。3.此处带有抒情的描写,首尾呼应,含蓄深刻。
四、名人故事
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
五、课后练习
回顾自己以往的写作情况,如写了哪些文章,哪几篇写得好,哪几篇不太好,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谈谈我的写作》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首先梳理自己写作的基本情况,用简洁的语言作介绍。
2.总结写作中表现好的方面,想想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的办法。
3.写完后先放一段时间,再进行修改,看看除了字、词、句外,立意、结构等方面是否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