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数的顺序时,可以根据两个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和顺序直观地比出大小,但离开了数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对一年级小朋友而言就比较难了。教材通过比较松鼠和小兔两个小动物谁拾得贝壳多这一情境,引入比较数的大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他们感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现实的。学生在学习10以内数和20以内数时都比较过数的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并处理过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实际问题,积累了这方面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解决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允许并提倡比较策略多样化。从编排特点来看,教材改变了板着面孔说教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做法,恢复了数学“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貌;淡化了传统的过分“形式化”的要求,强调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的意义。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条理清楚地比较两个数、三个数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学应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知识的结果,应是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形成探究精神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记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这种构建不能由他人代替,而是学生主动地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完成。为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课中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故事情境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和智慧。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者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神,恰当地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变“教”为“导”,变“学”为“探”,增强趣味性和连贯性,增加了小兔不服气再捡贝壳的环节,使课堂教学连贯化、系统化。同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静止的资源活动化,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全方位、全员、全程参与,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个性得到极大程度的张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这一理念。
设计思路
如何把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组织成富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教学材料,并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者体会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首先,从已经知道的出发。用生动的素材去丰富概念。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它的建立不可能单纯依靠简单的逻辑演绎和叙述。让学生具体、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必须汇聚现实生活中大量鲜活的素材,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教学中从比年龄一事入手,把学生生活中积累的有关数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这样,一方面支撑对数的大小比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到亲切,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其次,向应该知道的延伸。在情境中比较大小时,学生可以由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即由根据“四十几个比三十几个多”这一生活经验作出判断,发展到“从小数到大数,46在38后面,46大”这种按数序比大小的数学思考。再次,促多种策略的启发。课中设置了开放的教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冲破定势,运用不同的策略比较大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创新者、知识的构建者,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主要采用了扶、搀、放,三步走的过程实现预期目标,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逐步培养良好数感,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最后,重教学机制的开放。课中教师优化组织形式,个人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并举,既有老师的真心鼓励,又有小动物的深情感谢,还有同学的一致赞扬,使学生学习劲头十足。
教学过程
一、 旧知复习,巧妙铺垫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板书:31)
谁也来说说自己的年龄?(板书:7或8。)
我们俩比一比,谁的年龄大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古希腊学者普罗塔弋说过:“儿童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被点燃的火把。”用比年龄的生活常识作为开始,既复习了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孕伏火种,又无意中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轻松入“课”。
二、 创设情境,活化教材
1.故事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大海吗?海边的风景真是太美了,小松鼠和小白兔也来到了海边。瞧,他们正在捡贝壳呢。(课件示图)沙滩上的贝壳可多了,他们兴奋地捡啊捡啊,不一会儿,小篮子就装满了。小松鼠说:“我今天可大丰收了,捡了这么多贝壳!”小白兔说:“我也是,我捡的比你的还多呢!”“我捡的多!” “我捡的多!”……他们争了起来。小朋友们,你们说谁捡的多呢?……(学生回答数数个数才会知道。)现在由我们班上的小朋友来当裁判,首先请小松鼠和小白兔把自己捡的贝壳数一下。小松鼠说:“我捡了46个。”小白兔说:“我捡了38个。”小朋友,你现在能帮他们比一比谁捡得多吗?你是怎么想的呢?和身边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合作交流。
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先说给同学听一听。
3.班内交流。
谈话: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可能有的回答:按从1到100的顺序数一数,先数到的数小,后数到的数大,小松鼠捡的多;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就知道了;46比40大,38比40小,46大;四十几肯定比三十几大;46里面有四个10,38里面只有三个10,46大等。)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比较方法。
4.符号抽象。
谈话:比较哪个小动物拾的贝壳多就是比一比38与46哪个大,你能用一个数学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吗?
教师板书:46 38和38 46
指定学生上黑板写出“?”和“?”。
5.再度开发。
谈话:小白兔一看自己捡的贝壳比小松鼠的少,他连忙又捡了一些,现在小白兔的贝壳有48个了,这下谁的多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自己比较46和48的大小,全班交流。
6.初试牛刀。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几组数,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请打开书第37页“试一试”,看着计数器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学生在书上完成并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7.高度升华。
小结:两个两位数比大小,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要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比较大的那个数大;100和两位数比大小时,因为100里有10个十,所以100比任意一个两位数都大,任意一个两位数都比100小。
8.点出课题。
谈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比较数的大小)小朋友们用智慧自己学会了新知识,真棒!敢不敢再挑战下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由故事而问题,由问题而探究,从争论使学生思维入境,在思维处于“愤”、“悱”之间提出比较数的大小的课题,这时再提出需要求比较的方法,学生探究起来就水到渠成了。知识的引入不着痕迹,同时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去想,有机会去说。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商量的语气、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小白兔不服气再捡贝壳对教材进行了再度开发,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层内容,由十位数不同的两位数比较大小进而转入十位数相同的两位数比较大小,知识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同时,利用小学生不服输的心理,使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三、 分层练习,有效深化
1.“想想做做”第3题。
(在○里填上“?”“?”)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先填数,再比较数的大小,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我们来看看,小白兔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能回答吗?说一说六十几包括哪些数?六十几和六十比,是大是小?和七十比呢?
4.“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定一位学生(座位号是两位数的)说出自己的座位号。谈话:他的座位号是两位数(板书:两位数)。你知道两位数是什么意思吗?请座位号是两位数的同学都站起来。其他同学的座位号是几位数?
(2)写出三个个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学生写好后提问:你写了哪三个数?谁最大?谁最小?你能把这三个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吗?
(3)写出三个十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互相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刚才小朋友们帮了小兔子这么多的忙,小兔子邀请你去他的家做客,看看下面的三个温度计,你会选择什么时候去呢?指导学生看懂温度计上的读数。(板书:2 20 35)。
谈话:你能猜猜它们各是什么季节的温度吗?我们来看看小朋友猜得怎样?(出示每个季节的景象图)你能用符号表示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在书上填)
6.“想想做做”第6题。
□?□□?□
□?42?□
学生自由发挥,独立填写,全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是让学生单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次反馈,检查了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体现练习的坡度,教师调整了教材中练习的呈现顺序,更充分地体现出层次性和趣味性,将“想想做做”的题目采用童话的形式串联起来,同时配以一定的游戏形式,使学生既在玩中解决了问题,又轻松愉快地巩固深化了新知,让学生小试牛刀,初尝成功。同时,让学生学会负责地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四、 适度延伸,余味悠然
谈话:小松鼠看小兔子又去捡贝壳,他也不服气了。他们还想再比一次,看谁捡的多!小朋友们,愿意为他们再做一次裁判吗?好,我们期待他们再一次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