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
训练47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48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49
十五夜望月
王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0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两句流露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评家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也就是说孟浩然的诗表面平淡却韵味悠长。请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两句为例,简析一下孟浩然的是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1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2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3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
的感情。
3.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4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5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阴”“阳”分别是指
、
?
。
2.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一“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4.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
5.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想岳而望。距离是???????
?,时间是??
???????,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
。
7.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6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写“征蓬”、“归燕”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为何能传诵千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之景。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轻松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题一
诗词的表达技巧
专题精讲
规律策略
一、表达技巧主要是对下列几个方面的考查: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
2.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考查的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3.艺术手法(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烘托,虚实结合,动静、远近、高低结合,点面、抑扬结合,象征,借古讽今、联想和想象,用典)
二、常见考试题目形式: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2、这首诗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有什么作用?
3、请对这首诗(这句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4、你觉得这首诗哪两句写得好?为什么?
三.考点分析
1.诗意理解。诗意理解就是凭借自己的文言积累和试卷提供的注释,读懂每一句每一层每一节,就连标题、小序也不要放过。对诗词中所写的景、物、情、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诗句的含义,一
一弄清。
2.意境把握。诗歌的意境,是作品中通过对寄托情感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形象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把握可以通过找景(描写了哪些景物)、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品景(说说画面美在哪里,有何感受)来完成。描述时要力求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有诗意。
3.内容概括。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全诗的主旨等,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清楚。
4.写法品析。诗词中字词的用法,各种修辞的运用,句法的作用,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全诗的结构特色,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等,这些方面有些什么特点,为表现诗词的主旨起到怎样的作用。
5.情感体味。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情感,有的委婉缠绵,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沉郁,有的张扬,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诗词的情感与其主旨有着直接关系,把握住诗词的情感走向,有利于准确读懂其含义。
四、考点题型
(一)、考查诗文的背诵积累与运用
中考“考试目标”:正确默写必学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精彩语句;正确默写古代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能够结合语境理解和运用名句。
古诗文默写题是中考语文的传统题型,它一直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中,且占有一定的比例。纵观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
1、直接呈现型
这是一种传统型的默写题。它要求考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其形式为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出下句写上句。例如:(2010年盐城中考题)
①__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②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最京》)
这类试题的难度较小,只要会背会写即能作答,属记诵考查的最低层次。答题时注意不得多写、少写、错写或颠倒顺序。
2、理解赏析型
这题型一般都给出要求,考生须根据要求作答。考生不仅要熟悉识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课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回答。例如: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
。”一联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
②《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雨后春草初生视觉效果的诗句是:
,
。(2010年赤峰市中考题)
此类题它是对考生平时阅读能力的巧妙检测,因为它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做法,同学们需要熟背课文,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默写出诗句。上面三题答案:例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例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类题虽然比直接默写题的难度稍大些,但只要同学们平时注意从内容上去理解,其实也很容易。
3、比较探究型
这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这类默写题的特点是:由一篇古诗(文)联想到别一篇诗文的某一“特定内容”。其难度比前两种要大些,它要求考生既要理解题目中句子的意思,又要理解所填写的句子的意思,还要关于联想。例如:
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絮喻雪,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名句。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派官归京》中的
“
,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2010年龙岩市中考题)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紧扣这一“特定内容”进行联想。上面的答案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迁移运用型
这类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注重迁移能力,要求考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题目限定的答案。例如:
①请写出古诗词中抒发老当益壮的豪放情怀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2010年舟山市中考题)
②初中生活快要结束,同学们即将踏上新的人生征程,请你从所积累的古代诗歌中选两句体现积极进取精神的句子送给你的好朋友:
,
。
(2010年达州市中考题)
这类题具有迁移性和综合性,属于归类记忆式背诵默写题,考生应具有较强的联想能力和扎实的语言知识,答题时要根据指定的类别写出若干诗句来。试题新颖灵活,答案丰富多彩,是考查考生创新能力、激励考生展示其语文才华的一种好题型。
(二)、古诗词的鉴赏
中考“考试目标”: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品述题。
1、考查诗歌凝练的语言表达
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讲求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情感思想,人人皆有,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写出好诗。唯有诗人能够做到,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凡运用语言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方可为好诗。
优秀的诗歌语言表现力具有以下特点:
①描摹物态生动传神。
②抒情写意畅快淋漓。
③论理说道精妙入微。
赏析诗歌语言,最基本品味诗歌语言的生动传神。语言的生动传神有时主要体现为用字用词的功夫。
例一:舟过谢潭三首(之一)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急看紫巉岩。
(2010年丽江市中考题)
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
”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
(答案:忽
船行之快)
例二:《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010年河南省中考题)
(答案:①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考查诗歌的形象、意象或意境领悟体会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所接触到的诗歌基本是写以写景抒情的为主,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情景关系,是解读和赏析诗歌的基本要求。考查对基本情境关系的理解是中考检测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有了情境的关系,诗歌的思想感情才有了寄托,所谓思想感情“诗意地栖居”,正是此意。情景关系主要有三种:
借景抒情,这是借助景物描绘而抒发情感、或把情感寄寓景物中的情景关系形态;
融情入景,这是把情感融汇进景物的情景关系形态;
情景并茂,这是情感与景物相互融汇和相互生成的情景关系形态。
例三:《塞上听吹曲》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①“雪”“胡天”“羌笛”“戍楼”勾勒出一幅
图景。(2010年株洲市中考题)
②守关的军士在没有刀光剑影的戍楼间,吹奏着《梅花》乐曲,乐曲如同真的梅花一样。借风飞遍关山。这种意境表达了诗人
的愿望。
(答案:月(雪)夜边塞
向往和平)
3.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有传意达情的功能,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明确的思想感情。阅读诗歌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思想感情相对集中和单一,但较委婉含蓄。比如写思乡之情,它一定会集中表现思乡的情和景,而不会讲到其他不相干的主题,写其他主题也一样,这一点和散文正好不同。诗歌是主题明确,表达委婉含蓄。
抒情有三个特点:
一是直接抒情。以我为中心,表现个人的内在主观情感世界,我们常说诗歌都有自己的抒情主人翁,即有一个直接抒情的主体。
二是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偏于以话语的声音和画面组织去象征性地表现情感
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的主基调。能否读懂一首诗,主要看是否领悟了事本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主要指在一定情境中诗人当时的思想和情感状态,也指由诗歌的情景引发的读者的思想和情感状态。这种思想和感情是具体的,而非概念和抽象的。尽量从诗人和作品本身来学习、领悟、品味诗歌。所谓“诗言志”,其中
“志”
既是诗歌本身的思想感情,也是读者心中的思想感情。
我们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读诗,去感受和体验诗所传的情感。诗歌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分析和概括得出。
例: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2010年连云港市中考题)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说出以上诗词句中,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李白诗借月亮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李煜词借月表达了离愁。王建诗借月亮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4、考查诗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等)逐渐形成诗歌的经典意象。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以小见大、以动衬静等。
③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考查的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④艺术手法(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物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等)。例:
柄柄芰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
不是路行人,怎谙秋滋味。
找出诗中运用反衬手法的两句诗:
,
。
(2010年泰州市中考题)
(答案:蛩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训练47
1.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2.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训练48
1.烘托人物的心情。
2.面对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夜雨中展读亲友询问归期的来信,心中充满归期无期的孤寂。
训练49
1.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训练50
1.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
;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3.流露出了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
4.诗句就像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正是这平淡的文字写出了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交往形式。
训练51
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意思对即可)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训练52
1.D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回答中要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训练53
1.破?
深
2.忧国忧民,眷恋家人
3.望?
山河?
草木花鸟
4.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训练54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训练55
1、山北?
山南??????
2、A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5、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6、自远而近,从朝到暮,登岳???
7、(1)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接着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气势。??
(2)、诗人站在泰山之上,山上层云叠起,冲击着荡涤着心胸,胸襟为之开阔,眼光也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飞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阔。“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睁大眼睛。?
训练56
1.诗人借“征蓬”、“归雁”表达自己飘零在外的思乡之情
2.此句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为千古名句??
3.A?
??
4.B
5.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要紧扣诗句,写出阔大境界,有文采)
6.有道理。因为这段话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解说了“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意境,必须展开想像和联想,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才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