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外阅读训练专题2 诗词阅读的解题技巧 专题精讲+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外阅读训练专题2 诗词阅读的解题技巧 专题精讲+阅读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7 21:32:14

文档简介

阅读训练
训练5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
——————————————————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
——————————————————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训练58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
——————————————————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
——————————————————
训练59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4.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
——————————————————
训练60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笔力雄健,感情沉郁。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写:————————————————下阕写:————————————————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
——————————————————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
——————————————————
训练61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项(?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代做出牺牲。
2.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
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二名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5.“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什么比喻什么?“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继续为谁效力的思想感情?
——————————————————
——————————————————
6.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7.对《己亥杂诗》赏析有曝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
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训练62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其中“卷”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该字好在何处。
——————————————————
——————————————————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
——————————————————
3.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打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
——————————————————
5.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
B.“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C.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
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
训练6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的“乐天”指的是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
——————————————————
3.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4.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
——————————————————
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
——————————————————
——————————————————
6.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7.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
(2)烂柯人:———————————————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
——————————————————专题二
诗词阅读的解题技巧
专题精讲
1.意象搭桥,进入意境
意象是指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恰当的意象组合,就能营造一个优美的意境。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和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钟情山水的形象,怀古伤今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等。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托物言志。言近而意远,只有把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再加以重新组合,再现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2
.寻找规律,把握情感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大概可分为以下八类:惜别、离别、思乡、讽喻、怀古、报国、咏景和恋友之情,作者的情感都能通过意象在诗中充分体现出来,如:古人常通过游子、折柳、天涯、家书、归雁、明月、秋、落叶等意象,表达思乡之情。平常要多积累总结。
3.由表及里,解读诗文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就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
其次,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也是正确把握诗的主旨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后,仔细研读诗歌语言,特别是关键字句、修辞手法和所用典故等;注意捕捉隐含信息,有的诗句语意双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意境。
总之,要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并注意同类型诗歌的比较。
命题规律
1.领悟情感型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2
.综合检测型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种题目初看较难,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写法: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等手法;
3.赏析评价型
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此种题目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4.分析技巧型
最后一题:诗歌第
联中“
”“
”用得极其精妙,换作“
”“
”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5.描绘画面型
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6.诗意理解型
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
【技巧点拨】
古诗词诗意理解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同学们在阅读古诗词中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内容,概括诗词的大意,领会诗词的意境。因此,对于作家、作品,同学们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意。
备考策略
1.阅读题干,弄清题意。
看清题干要求,选出正确或者错误的一项,有的同学就因粗心而丢分。
2
.抓准诗眼,找突破口。
在分析的过程中,找到关键词,打开解题的突破口,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生平全面分析,化难为易,得出正确答案。
3.反复析题,逐一筛选。
由于选择题具有相近相关的特点,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选项,就只有结合诗词,将选项逐一比较,筛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
4.反复检查,认真核对。
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理解上的片面偏差,容易出错,因而反复检查,也是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训练57
1.悲苦哀怨
2.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3.
B?
C
训练58
1.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
3.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训练59
1.D
2.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3.
C
4.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训练60
1.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D
4.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训练61
1.D(花指国家)
2.A(由于诗人不满现实辞官离京,因此心情是悲愤寂寞的。)
3.浩荡?
4.D(两者感情不同,此诗更有这国献身之意)
5.落花,?
自己,国家(或民族)?
6.浩荡离愁或离愁??7.D
训练62
1.狩猎者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一个“卷”字,极言队伍行走之快,体现出出猎的威武雄壮。2.渴望亲临战场,为国杀敌、建立功业????
3.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4.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5.C????
6.B
训练63
1.白居易
2.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3.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4.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5.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所描写的画面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6.
D??
7.①怀念故友;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8.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舂”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