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蒲柳人家(节选)
*
名 师 点 睛
(1)巩固本课重要字音、字形、相关文学常识,提高运用词语、修改病句等能力。
(2)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主旨,感受小说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特点。
以练助学
*
(3)深入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和语言特点,学习塑造人物的一般方法,了解赏析重要句子的切入角度,提升阅读、鉴赏小说的能力。
(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认识到劳动人民纯朴的人情美,培养自身良好的审美情趣。
(5)进一步训练创新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
顺叙,即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的作用是条理清晰,使人印象深刻,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制造悬念,引人入胜。这种叙述方式的作用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
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这两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充满稚气、聪明伶俐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泼辣豪爽、爱孙如命的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疾恶如仇、仗义轻财、好面子的爷爷何大学问。小说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光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热情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多情重义的劳动人民。
*
基 础 巩 固
*
*
C
*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B.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李明同学一年来阅读名著大约100万字。
D.《蒲柳人家》这篇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丈青大娘等人物形象,歌颂了运河两岸淳朴的民风民性。
D
*
5.下列句子中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B
*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满子、奥楚蔑洛夫、于勒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中国作家刘绍棠的《蒲柳人家》、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和英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B.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鲁迅《故乡》中的“木偶人”闰土、老舍《骆驼祥子》中的“挣命”车夫祥子、刘绍棠《蒲柳人家》中的一丈青大娘都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C.夸张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一种方法。如《蒲柳人家》中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令人印象深刻。
D.刘绍棠是中国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的创立者,代表作有《京门脸子》《蒲柳人家》《青枝绿叶》等。
A
*
课 内 阅 读
1.根据提示,品析下面的句子。
(1)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从语体色彩方面分析)
这句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说明了何满子在奶奶心目中的地位,突显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用词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拓展提升
*
(2)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从句式方面分析)
这一句外貌描写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表现手法,多用四字句,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突显了人物的高大、强健。
(3)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体会动词的妙处)
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2.下列语句分别属于哪种描写方法?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1)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
动作描写。“挽”“露”“冲”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一丈青大娘对几个纤夫的态度,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泼辣、大胆。
(2)一丈青大娘是个爱面子的人,分家丢脸,可是一家子鸡吵鹅斗,也惹人笑话;老人家左右为难,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但是,前思后想,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到了儿点了头。
心理描写。“左右为难,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前思后想”是一丈青大娘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她善良、温顺的内心世界。
*
(3)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动作描写。“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这些具体的动作,表现了何大学问仗义轻财,慷慨豁达。
(4)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
动作描写。“揣”“投宿”“掏”“嘟念”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何大学问喜欢戴高帽,为与“何大学问”这一外号相称而看起书来。
*
3.何满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在小说中起着什么作用?
何满子是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他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串起了整个故事。用一个小孩的眼睛看世界,可使故事场景连贯、情节简明,易于读者感受、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4.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试举例分析。
一是使用口语,如“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二是大量使用俗语,如“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三是借鉴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如“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课文的开头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恼怒,增强了故事的悬念。
B.课文第10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体现了一丈青大娘对孙子的疼爱,引出下文她与儿媳妇的矛盾。
C.课文中讲述了何满子父亲和母亲的故事,这个部分实则多余、啰唆,应该去掉。
D.课文第13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相呼应,解开了爷爷为何拴何满子这个悬念。
C
*
拓 展 阅 读
6.【湖北黄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鳝 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给谢家一个难堪。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稻田挨山,只能靠老天。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穿过田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水将砖头般干硬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田二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樟树下的石板上——他怕撞见谢芳,说他干不光明正大的事。约摸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地向自家的稻田走去。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哪来这么多鳝孔?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鲜活起来。潜伏在园子中的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
(1)梳理文章第⑥、⑦段田二的心理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每空限填两个字。
无法引河水灌溉,心里________——不愿求人,心里抱怨——发现鳝孔漏水,内心______________——有新的发现,陷入沉思,内心惭愧。
难受
庆幸(高兴)
*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分析第④段画线文字“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这一细节在情节上的作用。
A.推动情节发展。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B.铺垫。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园子做铺垫。
②请分析第⑧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A.反映人物心理变化。反映田二醒悟后(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B.暗示情节。暗示下文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
*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
①本性善良。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了谢芳的善举。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设计给谢芳难堪,但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田二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
*
(4)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田二。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示例二: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上谢芳的活动始终伴随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
综 合 运 用
7.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读《故乡》,我认识了尖酸刻薄、凶悍泼辣的杨二嫂;读《蒲柳人家》,我认识了性格豪爽、刚直不阿的“一丈青大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读《我的叔叔于勒》
我认识了虚荣贪婪、不顾亲情的
菲利普夫妇
*
8.综合性学习。
从小说《蒲柳人家》所描写的景物和风情中,我们仿佛闻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欣赏到了京东北运河畔的风光,如同漫步在家乡的土地上。为此,班级举办了以“家乡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几项内容,请你按要求完成。
(1)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
示例: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永远是养育我们的沃土,永远是塑造与陶冶我们心灵的港湾。为了加强并深化大家对家乡的全面认识,增加对家乡各方面的了解,培养我们爱家乡的情操,我们特举办这次“家乡美”综合性学习活动。
*
(2)这次活动已经安排了两个活动程序,请你仿照它们为这次活动再设计两个活动程序。可以从历史、艺术、名胜、民俗等角度来拟写,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同。
活动程序一:点击家乡名人
活动程序二:遍数名优特产
活动程序三:________________
活动程序四:________________
追寻历史渊源
欣赏地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