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学习指津:关注送别诗的情感体验差异
【群文速览】
?离别古今皆有,但是情感体验相差悬殊。近几年,每逢秋季开学,常能看到家长初送幼儿入园,儿童声嘶力竭,哭声震天,此乃人生第一别也。这样的场景,于文学视角观察,总觉得它耐人寻味。因为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先民古人之于离别的感情——所谓生离,颇有死别之感。只是随着历史文明进程的发展,人们之于离别终于总结出了更加理性更加可心的表达方式。这方式少不了吟诗诵文。今天的幼儿,没有世俗的经验,本能重复最初的离别表达,想来也是事有必然,那是万万怨不得孩子的。
?古诗文中,以离情别绪为主题的篇目真可谓层出不穷。有一种观点,认为《诗经·燕燕》是最早的离别诗。其中“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以燕飞起兴,描写了一个送别的场景。送者送“子”,直到城(庄)外的郊野,依旧不舍,还要目送“子”远去,直到望不见人影,竟然还要“泣涕如雨”。先民情感的表达和初次入园的幼儿在本质上何其相似。至于“子”为何人,有说是送者的姊妹,也有其他说法的。
?与《燕燕》场景最相似、情感最类同的诗,恐怕要数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是李白的老朋友(故人),他们离别地点在黄鹤楼,离别送至江岸,目送孟浩然乘船远去,开始还能招手致意,渐渐还能望见“孤帆远影”直至“远影”完全淡出他的视野。在李白的视野里,只有“碧空尽”,只有“长江天际流”。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写法,含蓄抒发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深情;也是以景结情,让有限的诗句获得无限的情趣美。
离别诗文,在高中教材中也不少见。最典型的莫过于柳永《雨霖铃》,它记述了离别的整个过程,有别前的饯行和特殊的辞别方式,有类似于《燕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描写的离别场景,更有离别之后的心无意绪。最具阅读启迪意义的(在我们看来)应该是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诗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采用的手法也是寓情于景——“枫叶荻花秋瑟瑟”,是送别者眼中之景,也是其心中情,空荡冷凄,生命了无生机之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诗句记叙了送别饯行的凄冷,抒发了别时寂然凄冷怅然无绪之感,也是典型的寓情于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是别后的感受,采用的技法仍是寓情于景。
正如赵本夫《告别三峡》中所说“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离别也不尽然都是悲情的抒发。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紧承标题“别董大”,寓情于景,表现离别之常情,情绪黯然,心境凄冷。这也是高适对远行人心意的深沉理解,不仅理解董大别时的心境,而且理解这一心境产生的原因。正是这样深沉的理解,让他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劝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因为“天下谁人不识君”,原来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最著名的音乐大师级人物。再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紧承标题,寓情于景,含蓄抒发“离别意”,颈联揭示“离别意”产生的另一原因,即“同是宦游人”。颔联一转,跳出凄惨的离别常情,呼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旷达。尾联基于这样的旷达,深情劝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其情感的抒发、诗歌的章法,几近于《别董大》。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诗歌鉴赏试题选用的是苏轼《送子由使契丹》(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该诗所表达的感情远不是一般离别诗所能比拟的。“云海”,是一幅画,境界阔大,紧承诗题之叙述性语言,但更容易衬托人物的孤小,寄寓诗人的惜别之情。换句话说,苏轼由眼前“云海”想到子由即将寄居其间,难免有怜惜之意。但是诗人没有止于这样私情,而是用反问句劝慰子由不要因为出这一趟远门就泪湿衣襟。到了颔联,积极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由不能“沾巾”提升而至“不辞”(辛劳艰险)。“驿骑”是借代,代指出使途中的歇息与进发,“风雪”也是借代,代指出使的时节环境和行旅途中的艰险。整个颔联是说,子由啊,你要拿出精神,不惧怕环境的艰险,勇于挑战出使途中的困难,要在契丹人面前展示我们大宋王朝精英的英雄气概。爱国情取代个人的私情,一股浩然之气流荡在诗句之间。颈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说我完全能够想象到你子由必然要经受的心灵苦楚——离别家国故园,一定会被思念煎熬。这是对诗歌首句的回应,让诗歌情感变得厚重。最后一句,话锋一转,来起了低调的劝慰。尽管在苏轼看来,子由应该是“中朝第一人”,但是苏轼劝他低调,免得节外生枝,遭遇不测。生活的智慧、盼子由早日归来的祈愿都在这一联的“莫道”中。这里的“莫道”句和《别董大》中的“天下谁人不识君”形成巨大反差,感受诗意的个性与复杂。
【精彩链接】
为送别诗名句点赞
①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②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③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④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杜十四之江南》)
⑤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
⑥客情唯有夜难过,宿处先寻无杜鹃。(左伟《送别》)
⑦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⑧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请结合上述赏析,自选两例,给其写一句话赏析性的文字。
【以下赏析,随同仿真训练排出。①是从行者角度写的,写出了送者的深情和行者的感念。②是特殊的寓情于景,“孤蓬”是比喻,借随风而起的蓬草寄寓送者对行者途中孤寂无助的想象、理解和体恤之情。③的写法类似于《燕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目送友人远去,直到视野里“寒鸦飞尽”,直到目力所及中只有“水悠悠”,情深至极。④的手法更多,“春江正渺茫”是寓情于景,“日暮征帆何处泊?”是送者对行者途中漂泊孤寂的想象、理解和体恤。“天涯一望断人肠”是触景生情,也是诗人对友人处境的想象,置身“天涯”,难免有“断肠”之感。假如我们能理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对此诗句的理解当更加深刻。⑤是寓情于景,“红叶”“青山”“水急流”意象叠加,流水动态,更加人物的孤寂、凄冷。⑥也是送者对行者的体恤,想象行者即便旅途疲倦但是仍会有夜不能寐之感,除非所宿之处没有能触发他思念亲人家乡的外在因素。⑦是对送者行者的想象,没有卢梅坡的相伴,诗人感到内心彷徨,难以安宁,而没有诗人陪伴的卢梅坡,却也如天边的孤雁,最多只会声声悲鸣。⑧的写法几近于《别董大》,英雄气涤荡心胸。】
【仿真训练】
【全国卷模式】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其后试题。(本题共两小题,9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恨”与“短歌”相对,暗示词人生活境遇的变化,寄寓着喜悦之情。
?B.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C.“一杯酒”和“身后名”在辛弃疾看来何其相似,其间寄寓多少愤激情。
?D.“毫发常重泰山轻”这一与常情常理相悖的现象,其实是对现实的嘲讽。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
答案示例
?1.A ?“寄寓着喜悦之情”错,若说情感,应该含有几近于绝望的心意。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