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现代文阅读(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现代文阅读(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8 19:31:26

文档简介

第四部分 专题三
1.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
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举例
(统编八上)《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
,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2.记叙文分类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与描写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举例:(统编八上)《藤野先生》就是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抒情散文
一般不详细叙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统编七上)《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举例:(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小说三要素:①人物(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贯穿故事情节;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巧设背景;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文章的线索
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的时间推移为线索进行叙述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转移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以回忆“我”的母亲在“我”童年时对“我”的教育为线索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统编七上)《散步》通过散步这一事件,按“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构成全文,写出了美好的家庭生活
情感变化发展线(暗线)(2016曲靖)
以情感变化发展为线索。如(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以赏花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全文由伤感、忆花再到感悟生命,层层深入
实物线(2019、2017、2016曲靖)
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统编七上)《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表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和特征,写出了四季的雨景和给人的感受
4.记叙人称
人称
作用
举例
第一人称“我”“我们”
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统编八上)《背影》,(统编八下)《社戏》,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第二人称“你”“你们”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统编九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第二人称“你”对话,亲切、情感真挚
第三人称“他”“她”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统编九上)《孤独之旅》,(统编九下)《孔乙己》
,都以第三人称为叙述角度,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5.记叙顺序
插叙(2019云南,2019曲靖)
定义: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叙述完接着叙述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两个故事)
作用:①交代了……(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举例:(统编九上)《故乡》一文中,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我”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插入对少年闰土形象的叙述
倒叙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
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举例:(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顺叙
定义: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引出人生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6.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
辨析、作用及答题规范
举例
比喻(统编七上P5)(2016、2015云南,2019、2016曲靖)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的、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作用: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人便于接受;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的心情(作用)
(统编七上)《春》: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排比(统编七下P40)(2019曲靖)
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
更有气魄;③叙写透辟,条分缕析。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抒发了/强烈地写出了/表达了……的特点/感情
(统编七下)《土地的誓言》: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夸张(统编八上P40)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写。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统编八上)《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拟人(统编七上P9)(2017、2015云南,2019、2017、2016曲靖)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
,抒发了……的情感
(统编七上)《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对偶
辨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反复
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突出)强调了……的感情
(统编八下)《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反问
辨析: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作用: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强烈抒情。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统编九上)《故乡》: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设问
辨析:为突出所说的内容,将其用问句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作用: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7.表达方式
记叙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中考设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是插叙、倒叙会作为考查重点)
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抒情(2017云南)
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议论(2017云南)
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看法
8.常见的描写方法
(1)根据描写内容分
方法类别
特点
作用/答题规范
人物描写
动作描写
又称行动描写,是指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人物自身的行动
作用:①反映人物心理;②表现人物性格特点;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的人物形象
神态描写
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外貌(肖像)描写
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风度、习惯、特点等
心理描写(2014云南)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2015云南)
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境,
营造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⑤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⑥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
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为人物性格塑造做铺垫;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
(2)根据描写角度分
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或表现)人物(或事物)特点(如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觉
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
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
①使人物(或事物)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9.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作用/答题规范
举例
照应
……与……相互照应,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四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一次比一次抒发得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父亲背影形象的感人
铺垫
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是“显性”的。作用: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统编七上)《皇帝的新装》开篇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进而为下文写他被两个装扮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情节做铺垫
伏笔(2019、2016云南)
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衔接严丝合缝
(统编九上)《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描写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文章开始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让“我”讨厌,而后面写到她买来《山海经》,“我”心生敬意。这样欲扬先抑,凸显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象征(托物言志)(2015云南、2019曲靖)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志向),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统编八上)《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给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统编七上)《春》景物描写细腻而富有情致,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对比。作用: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受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统编九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第四部分 专题二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2016云南)
定义
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观念等)所持有的见解和主张,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分类
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是每篇议论文都有分论点,有的只具备一个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
举例:(统编九上)《敬业与乐业》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生的不二法门。分论点:①首先要有业;②要敬业;③要乐业
论据
定义
用来证明观点、看法、态度的材料(事实和道理),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分类
事实论据【2015曲靖】: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确凿,具有代表性,所选的事例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影响了议论效果
举例:(统编九上)《谈创造性思维》为了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举了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并提供了不同的解题思路
道理论据【2017云南】: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
举例:(统编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引用“四书”之一的《大学》中的名言来证明论点
论证
定义
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
2.论证方法及作用
分类
特征
作用
举例
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证明论点
举出……和……的例子加以比较,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统编九下)《谈读书》中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正面与反面结合,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举出……的例子,论证……的论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统编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作者列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道理(引用)论证(2020、2017云南)
①用名人的言论、公众所承认的道理、谚语、俗语等来论证论点②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有时也有提示,如“某某曾说过”,等等
引用……名言或格言等,有力地论证了……,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统编七下)《最苦与最乐》中列举孟子和曾子的名言来证明论点,如引用“君子有终身之忧”“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证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的论点
比喻论证(2017曲靖)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进行比喻来证明论点
把……(论点)比作……(喻体)来展开论证,使论点更加鲜明生动
(统编九下)《谈读书》中将“人的天生才干”比喻成“自然花草”,将“读书”比喻成“修剪移接之术”,以此来论证读书可补天然之不足的观点
3.议论文的结构
分类
特点
并列式
文章的层次、段落、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总分式
先总后分
先分后总
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层进式
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对照式
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以见其是非美丑。
4.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准确性、严密性
特点
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③判断和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作用
从逻辑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
生动性
特点
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和特殊句式
作用
从修辞角度分析用词的生动性和感彩
鲜明性
特点、作用:表述明确、鲜明,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鲜明和说服力
简洁、概括性
特点:议论文的事实叙述需简明扼要,不要太细致;议论文要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
作用:从说理角度分析其概括性、简洁性
5.议论文的种类
类别
判断依据
立论文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同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驳论文
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分为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第四部分 专题一
1.说明文分类
划分标准
类别
特点
举例
按说明对象划分
事物说明文(说明某个事物)
事物说明文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等特点进行介绍,使人了解事物,多以题目点明说明对象
(统编八上)《苏州园林》的标题正是它的说明对象
事理说明文(说明某个事理)
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可通过对首尾段及中心语句进行概括,得出说明对象
(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以丰富的物候现象为说明对象,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现象的成因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按表达特点划分
平实性说明文
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科学具体、简明易懂
(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客观准确地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独特的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
生动性说明文
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手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增强说明对象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统编八下)《大雁归来》中有不少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语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2.说明文结构
结构形式
方式
举例
总分式
总—分(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统编八上)《苏州园林》先总体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分—总

总—分—总

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各层之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剖析事理,把道理说深、说透
(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从物候现象到物候规律的认知过程就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递进式结构
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3.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
概念
判断标志
举例
答题模板
时间顺序
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介绍一个事件、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
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统编八上)《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应该先答具体的说明顺序,然后再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空间顺序
按照空间位置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建筑物的结构或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外—内、上—下、前—后、远—近、整体到局部(注意要抓住立足点,注意方位词的变化)
(统编八上)《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的介绍
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来说明事理)
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统编八上)《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
4.说明方法
类别
语言标志
举例
作用(答题模板)
分类别
“一类(种)是……一类(种)是……”“(一)(二)(三)(四)……”等
(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写出赵州桥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列数字(2016曲靖)
必须要呈现具体的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
(统编八上)《梦回繁华》“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画卷的庞大
用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有说服力
作比较(2016曲靖)
“比、而、也、相对于、较”等
(统编八上)《苏州园林》“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苏州园林在色彩上讲究的特点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下定义
“……是……”“这就是……”“……叫作……”的判断句式
(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解释了什么是逆温层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举例子(2019、2017昆明,2016曲靖)
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统编八下)《时间的脚印》“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气温对岩石颜色的影响
通过……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画图表
表格、插图……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作诠释(2018云南)
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
(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联拱石桥做了具体的解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摹状貌
摹写事物的形状、体貌
(统编八上)《蝉》“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蝉卵孵化的形状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打比方(2019曲靖)
“像……”“仿佛……”“如……”“犹如……”等
(统编八上)《蝉》“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蝉比作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蝉的聪明,自然而亲切
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事理)
引用
引用名言诗文、新闻报道、轶闻趣事等各类资料
(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张嘉贞的话,说明了赵州桥的施工技术巧妙绝伦
①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的事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③引用诗句:该诗句的引用,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简洁性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准确性
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
科学性
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严密性
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条理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条理清晰、有条不紊
逻辑性
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趣味性
适当运用生动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