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诗四首[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1-11 18:17:00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诗四首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使至塞上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365-427)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江西九江),出身仕宦家庭。陶渊明死后,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作者简介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五柳先生”
梁·钟嵘《诗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朱自清:“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
相关链接:历代作家评陶诗
1、读 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读通诗意。
2、品 品诗中情景交融之美,
品诗歌语言精妙。
3、悟 悟诗人作诗的深意和诗
中蕴含的哲理。
归园田居 (其三)
(东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huì

zhǎng
理解字词
兴:起来。
荷:扛着。
狭:狭窄。
长:丛生。
但:只要。
愿:意愿。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我在南山下种豆,
地里杂草茂盛豆苗稀少。
早起到地里锄野草,
黄昏时带着月色回家。
草长树茂使道路变狭窄,
露水打湿我的衣裳。
衣裳被打湿并没什么可惜,
只希望自己的愿望不被违背。
译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细细品味,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诗句从侧面写出了陶渊明对农事并不在行,这从“草盛豆苗稀”中可以看出来,另外从“晨兴”和“带月”中可以体会到躬耕南山下的辛苦。
品诗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善于抓住一些字词细细的体会,然后要结合这些字词,谈谈自己的看法。
此句中“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劳作如此辛苦,作者是否懊悔于归隐山林?
可从哪一句中读出此意?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归隐田园的惬意和闲适,从而体现了诗人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宁静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
陶渊明,东晋诗人,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他当过一些小官,后因仕途坎坷,世事混浊,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山林,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王维(701-761),唐诗人、画家,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世称王右丞。代表作有《王右丞集》。
唐太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扁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过过居延。
首联:诗人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山高路远,使者觉得自己好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又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远。
颈联: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上,远处烽烟直冲云霄,蜿蜒绵长的黄河上,一轮圆圆的落日,火红壮观。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长官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呢。
译 诗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碾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的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一问,才知道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颔联选取了“征蓬”、“归雁”两个意象,你能从中读出怎样的情感?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横贯沙漠的黄河加上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苍凉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内心孤寂、抑郁和伤感。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及背景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今甘肃),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绵阳),在蜀中度过童年和青年时代。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二十五岁出蜀,远游长江及黄河中下游地区(本诗即写于出蜀至荆门时)。
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具有独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字词点拨
渡: 乘船过水
楚国:楚地,今湖北一带。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结: 构成,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
仍: 还
爱: 可爱,喜欢
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结构分析
荆门外
(地点)
楚国游
(目的)
叙述
山、平野
江、大荒
描写



送行
抒情
(夜景)
(日景)
解题: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是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特别着力地写平原上的浩荡长江。最后两句归结到送别的意思,同时也赞美了长江的可爱。
思考:这首诗是作者告别故乡还是为
朋友送别?
主题探究
本诗记录了李白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但是,对于题目中的“送别”二字却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州,一说是赠给送别的友人。
明清时的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 结二句得像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又认为 “ 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渡荆门送别》: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历代都认为这首诗兼有叙事、写景、抒情,时空壮阔,情韵悠长。你能分别找出对应的诗句吗?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中有抒情,那么你能体悟出抒得是什么情呢?
诗人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产生了无尽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侧面来写,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游山西村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他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
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hún
tún
guān
zhǔ
kòu
古诗散译
你莫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没有把你当成外人。
山岭重叠,溪水纡曲,远望好像前面已经没有路了,
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萧鼓追随是因为春社日将临,
人们穿戴简洁朴素,古朴的风尚犹存。
从今以后,我要随时乘着月光闲逛,
拄着手杖豪兴满怀的叩击农家朋友的柴门。
《游山西村》:书写了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之美里的快乐之情。
游山西村: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
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
慰之情。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所以说“暗”;花光红艳所以说“明”。
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感情: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 的人情里,表现了对
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句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 非凡功力。
一、诗贵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读诗要仔细品味内在情感。
二、朗读是读诗的重要方法,要注意读出节奏。
三、学诗要借助想象,再造出诗歌描绘的意。
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
思想内容
 写了什么?
描写了什么具体形象?
表达出什么思想情感?
语言表达
怎么写的?
描写出什么具体形象?
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
塑造形象为什么这样写?
核心:形象
《归园田居》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运用读、品、悟三法,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通诗意。
品:品诗情景交融之美,品诗语言精妙之美。
悟:悟诗人作诗的深意和诗中蕴含的哲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反复读这首诗,细细品味“心远地自偏”,该如何理解。(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们历来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或曰“悠然见南山”好,或曰“悠然望南山”好。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突显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俗尘凡事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诗最后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作结,思考此中的“真意” 指什么?
“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即在恬静、清新的大自然中寻得真我,不必为凡尘俗事所扰。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又蕴含着诗人对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写法上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将情融于景中语言质朴简练,意义深远。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宋·苏轼
1、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和《饮酒》。
2、熟读《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游山西村》。
3、将四首诗认真的写在书法练习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