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从盟友到对手
1.背景:
(1)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确立的以美、苏
为主导的___________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
架。
雅尔塔体系
(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
国成为_____________的霸主;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在
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矛盾尖锐: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_________上的矛
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资本主义世界
国家利益
2.“冷战”的开始:
(1)“冷战”的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3)标志:1947年3月,美国总统_______提出以“遏制共
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
想,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
二、美苏“冷战”
1.美国的“冷战”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出台,通过帮助西欧恢复经济,
扶持和控制_____国家,为冷战服务。
西欧
(3)军事上:1949年北约的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_____________。
②影响: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
了“冷战”的程度。
军事政治集团
2.苏联的应对措施:
(1)经济上: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_________
_______,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
经济互助
委员会
(2)军事上。
①1955年,苏联和波兰等国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组成_________组织。
②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的局面,美苏_________形成。
华沙条约
两极格局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特征:“冷战”开始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军
事包围,形成了全面“_____”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冷战
2.表现:
(1)欧洲:德国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
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和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德国被一分为二。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2)亚洲。
①朝鲜分裂: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分别建立了大韩
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50年,_________爆发。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
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
③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1973年
停战。
(3)拉美:_____________: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古巴导弹危机
3.影响:
(1)加剧世界紧张局势,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
(2)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微点拨】
1.马歇尔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其带有政治目的。美国对欧洲实施援助计划是为了复兴西欧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进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及控制西欧的目的。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3.“冷战”并不意味着没有战争。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也出现了局部热战,最典型的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热战虽不能改变当时“冷战”下的国际关系格局,但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4.雅尔塔体系与美苏两极格局不是一个概念,它们形成时间也不同。(1)雅尔塔体系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2)两极格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者相差达十年之久。
主题一 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及表现
【问题探究】
1.原因。
阅读课文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及下列材料。
材料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思考:为什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
提示:雅尔塔体系奠定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增强,两国实力相当;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
2.表现。
(1)阅读课文第一目的“资料回放”及第三自然段,杜鲁门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特点?
提示:指导思想:遏制共产主义。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差异作为幌子掩饰全球扩张的企图。
(2)阅读课本第二目插图“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宣传画”及以下图片:
思考:图片主要反映了什么信息?
提示:反映了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要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实质是以经济手段实现控制西欧的目的。
(3)阅读第二目第二、三自然段及“学思之窗”,“学思之窗”中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提示:两大阵营内部分别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探究总结】
一、比较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
1.相同点:
(1)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土危机”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表现
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此来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影响
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二、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深化点拨】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探究训练】
1.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要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这一战略后来被称为
( )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北约东扩
【解析】选B。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故本题选B。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解析】选B。“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进行“冷战”对峙的需要,因此都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3.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
A.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约和华约建立
D.马歇尔计划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出现
【解析】选C。A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B是“冷战”开始的标志;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它是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故选C;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是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对抗的体现,排除D。
主题二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问题探究】
1.表现。
(1)阅读课本第三目第一、二自然段及“历史纵横”。
思考: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德国分裂的根源在于雅尔塔体系。因为雅尔塔体系划定了美苏在德国各自的势力范围。随着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双方矛盾激化,直接导致了德国的分裂。此外,美国和苏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②如何看待柏林墙的修筑?
提示:柏林墙的修筑是“冷战”的产物,它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美苏关系趋于紧张的反映。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里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思考:①材料记录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什么突出特点?
提示:朝鲜战争。“冷战”下的热战。
②除此之外,在亚洲和美洲还发生了哪些受两极格局影响的重要事件?
提示:亚洲:越南战争;美洲:古巴导弹危机。
2.影响。
阅读课本最后一个自然段及下面材料。
材料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思考:如何看待“冷战”的影响?
提示:世界局势紧张,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
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探究总结】
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消极影响:
(1)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
(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战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3)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4)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深化点拨】“冷战”是指美苏两国不进行直接武装冲突。但两国军备竞赛相当激烈,同时“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热战都以“冷战”为背景,都有两国军事对抗的影子。
【探究训练】
1.在某同学所写的论文中有“三八线”“柏林墙”
“北约”“华约”“古巴导弹危机”等历史名词,由此可推断他研究的是
( )
A.美苏两极对峙
B.经济一体化
C.两极格局瓦解
D.政治多极化
【解析】选A。材料中提到的名词是两极对峙格局影响下的国际关系的表现。故A正确。
2.柏林墙修建起来后,肯尼迪总统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柏林墙归根结底应视为
( )
A.“柏林危机”的产物
B.“冷战”的产物
C.两个德国对峙的产物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解析】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苏的争夺和“冷战”的加剧,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因此柏林墙的修建是“冷战”的产物,故答案为B。
3.肯尼迪曾对某一事件评价:“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这一事件是
( )
A.华约的成立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解析】选C。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使战争一触即发,但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4.对于右边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两极对峙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B.不同制度国家相互借鉴发展
C.两极对峙避免了“核战争”
D.美苏均势维护了世界和平
【解析】选C。根据漫画译文“绝不使用,因为敌人会报复”可知双方都敌视对方,但又惧怕对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双方都拥有毁灭对方的核武器,不敢轻易动武,故C正确。
5.那时候,“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
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
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这种理解
( )
A.夸大了美苏两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B.忽视了欧洲国家逐渐崛起的事实
C.主要是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界定
D.认为两极格局有利于当时世界稳定
【解析】选C。根据题干“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可知当时处在美苏“冷战”时期,主要是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界定,故C正确。
【创新探究·提升素养】
材料 “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
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
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
苏政策导致了“冷战”。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
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
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的反击……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美苏共振)。
——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评价材料中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要求:围绕材
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第一种观点:“冷战”的根源在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及战后,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发动了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的“冷战”。
依据: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实际上举起了世界霸主的旗帜;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控制欧洲作为对苏“冷战”的前沿;1949年分裂德国并建立北约军事政治集团,都是美国率先采取的“冷战”措施。
第二种观点:“冷战”的根源在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及战后,苏联在欧洲和亚洲扩张领土和势力范围,在东欧推动共产主义运动,引发美国发起“冷战”,而苏联对西方政策又做出对抗性措施。
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领土西扩,控制东欧国家;在亚洲控制外蒙,并对抗性地建立民主德国;1949年成立经互会;1955年成立华约,与北约对峙。
第三种观点:“冷战”的根源是美苏争霸。“冷战”实际上是美苏根据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和两国实力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理由:答出美国实行“冷战”政策和苏联实行强硬对应政策,并分别举出两例史实说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