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课件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清兵卫与葫芦》课件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28 15:3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请欣赏下面材料,然后谈谈你的感受启发。
英国瓦特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前来做客, 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炉子旁边发呆, 手里拿着笔和纸,地上有許多画过的图。他好心地说:“小瓦特应该上学了,别光在家用玩耍来打发宝贵的时光了。”父亲莞尔一笑,說:“谢谢你,我的朋友。不过,你还是看看我的儿子在玩什么吧……”原来,小瓦特在设计各种各样的玩具, 还画了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6岁整,客人吃惊地說:“这孩子真了不起!"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
你很优秀,真的!
——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志贺直哉(日)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作者介绍
教学目标
了解:运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心 理的方法。
品味: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 感情倾向。
感悟:尊重他人的个性,关注自己的个性, 让个性自由发展。
检查预习:
热衷  战战兢兢
茶卤  薪水
哆嗦 呵斥
神采奕奕 乖 觉
zhōng

duō suO  
hē chì
jīng
xīn
yì
guāi jué
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很浓的茶汁
形容闪光发亮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热衷
茶卤
光彩熠熠
战战兢兢
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 的故事。采用 的手法,以 为线索,首尾呼应,中间主要内容写:
(清兵卫) ,
(清兵卫) ,
(教员) ,
(父亲) 。
一、填空
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
倒叙
葫芦
痴迷葫芦
发现葫芦
没收葫芦
砸碎葫芦
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
请思考:
1、“这件事”指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2、小说采用了倒叙方式开头,有什么作用?
小说开头便交代清兵卫放弃了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爱绘画,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自己曾那么热衷的葫芦的呢?
小说留下悬念,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1、理清情节脉络,体味开头结尾特点效果
情节
结构
开头
结尾
(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
(再说结局,呼应开头,引人深思)
开端  痴爱葫芦
发展  没收葫芦
高潮  砸碎葫芦
结局  高价葫芦
2、课文中通过哪些生活细节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程度的?有何作用?
①常常买了葫芦玩,自己切口、掏籽、装塞、泡净、装酒、擦亮。②爱好异常专心,错看巷里老头子的秃脑袋为葫芦。③热衷得厉害,每次走过各种店铺(专卖或仅门口挂葫芦)总是呆呆望。④一到晚上就收拾好,包好,放好,藏好才睡;早一起就不倦的看,继而系好,挂好,然后才上学。⑤小镇街市上大概所有的葫芦都一一看过了。
作用:凸显出清兵卫对葫芦独有的天赋、慧眼、鉴赏力,更烘托后文个性被摧毁的悲剧意味。
教员
没收、训斥、家访
不舒服、不会有出息
客人
不认同
不理解
清兵卫
痴迷、喜爱、买
断了关系、新寄托
父亲
不高兴
呵斥、揍、砸
此时的清兵卫:
A、面对教员、父亲的干涉、压制,清兵卫什么反应?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B、作者为何要如此细致地刻画清兵卫的这些神情?(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清兵卫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什么?)
清兵卫面对长辈的蛮横干涉、打击时表现出的克制、无助、逆来顺受的“软弱”,更反衬出外力的蛮横与粗暴,令人同情主人公遭遇,产生对威严的长辈教育方式的深沉思考和对强权的愤恨。
4、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清兵卫:
爸爸
教员
客人
同情
批评 粗暴扼杀孩子个性 的做法
小说主题:
——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思考:1、教员为什么认为清兵卫将来不会有出息?
2、清兵卫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清兵卫的父亲砸葫芦时,假如你在场,你会怎样劝说他放下锤子?
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骂、揍,是希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因为粗暴、自以为是,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以为清兵卫的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毫无意义。他非要按自己的想 法来塑造儿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
此时,那“一个一个地”被“砸碎”的已不光是葫芦,还有清兵卫的一个又 一个美好的梦想。
爱着自己的孩子,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却粗暴地扼杀了他的个性,不用说在那遥远的日本,就是今天在我们身边的父母又 何其多呢!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惊愕、害怕、欲哭无泪。(情感上反抗)
(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痛苦无奈。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反抗
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形象感受: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A、清兵卫收藏于家中的葫芦被父亲砸碎了,那个被没收的葫芦的命运如何?
B、 这样的结局是不是有点儿不可思议?前文有铺垫吗?
没收葫芦之后的事
C、葫芦的归宿对情节的发展和小说主题的揭示有什么积极作用?
这些交代看似闲笔,却使小说情节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葫芦最终得到了专家(古董商)的认可。这份认可其实是对清兵卫的爱好的肯定,也是对他父亲和教员的无知与粗暴进行最有力的反驳和讽刺,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
(1)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 “0.1元=50元=600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探讨交流:
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
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
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
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商人又卖了600元。
小结:对比作用:说明清兵卫对葫芦确实有非凡的鉴赏力,嘲讽了大人的愚蠢保守。
(2) “0.1元=50元=600元”的结果与前文的这些内容构成对比:
深入探讨小说主题
——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篇小说和《炼金术士》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清兵卫对爱好的执著,与牧羊少年对宝藏的执著,是一实一虚的,一个从普通生活场景来写,一个从奇幻故事来写,都具有类似寓言的意义: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所阻挠或者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包含了个人的天命所在。
除此主题之外,小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
体验感悟:
小结:
发展个性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
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合作讨论
1、说说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张扬个性
尊重他人
学会沟通
永不放弃
清兵卫对葫芦天才般独到的审美能力遭到了父亲的粗暴扼杀,他的第二个爱好喜欢绘画会得以保持吗?
合理想象
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