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观照古代文化经典。?
3.以《论语》为例,探寻经典的意义。
教学目标
读书的三种动力
1、长辈、领导的要求
2、家庭、工作的责任感
3、个人自觉的文化使命感
听话——懂事、做事——使命、智慧、幸福
《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总结:从外因走向内因,从被动走向主动。
一、我们为何要读经典?
1、求坚定:文化使命
《周易》: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论语》: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总结:找到自我价值,承担社会责任。
2、求智慧:和谐幸福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读书:超越自身生活的局限性,与古今中外的贤人交友、交流。
总结:对外处事和谐,对内和谐幸福。
自然世界
人类社会
文化传承
精神生命(神)
人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四书五经
十三经
二十四史
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
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
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
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
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二、经典分类?
三、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对应
单元
专题
春
秋
战
国
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子》
《论语》
《孟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荀子》等
第
二
单
元
儒道
互补
哲
学
一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对应
单元
专题
春秋
战国
至
两汉
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在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下,出现了具有宏大规模和皇朝史格局的纪传体通史。
《尚书》
《春秋》
《左传》
《史记》
《汉书》 等
三
单
元
春秋
笔法
史
学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对应
单元
专题
西汉
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礼书在历史典籍中具有重要地位。
《礼记》
四
单
元
修齐
治平
哲
学
二
两汉至
隋唐
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
《百喻经》
《坛经》
五
单
元
佛理
禅趣
哲
学
与
宗
教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对应
单元
专题
唐代
至
清代
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关,史学研究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著作,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
《史通》
《文史通义》
三
单
元
春秋
笔法
史学
唐代
唐代社会空前繁荣,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时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贞观政要》
六
单
元
家国
天下
政
治
学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对应
单元
专题
宋代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形成了文化的新动向。
《朱子语类》
朱熹
七
单
元
天理人欲
哲
学
三
明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潮。
《焚书》
李贽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对应
单元
专题
先秦
至
明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自成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一些伟大的科技类著作。明代科学家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写出了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
《水经注》
《齐民要术》
《九章算术》
《伤寒论》
《营造法式》
《农政全书》
《本草纲目》
《徐霞客游记》
《天工开物》
八
单
元
科技
之光
科
技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对应
单元
专题
明清
之际
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了早期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专制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
《明夷待访录》
六
单
元
家国
天下
政
治
学
《日知录》
《文史通义》
九
单
元
经世
致用
学
术
思
想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对应
单元
专
题
近
代
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在文化领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西方理论的引进,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
《人间词话》
《红楼梦评论》
《摩罗诗力说》
《人境庐诗草》
第
十
单
元
人文
心声
文
学
思
想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要点
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
现
实
性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积极入世,求真务实。
民本
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下为主,君为客。”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要点
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
包
容
性
“礼之用,和为贵。”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君子和而不同。”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要点
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
对自然
的亲和
态度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
其他
……
对道德的倡导;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
四、读书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二个阶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三个阶段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四个阶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经典润泽人生
探寻孔子《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聆听圣哲的人生絮语
让自己思想深刻起来
让自己人生敞亮起来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子论“仁”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外:爱人)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内:自制)
孔子论“学”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科学的学习者、开放的学习者、自觉的学习者。)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学习与反思同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读书、学习是有过程的,是一辈子的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天才也是学出来的。)
阅读传统经典的意义
和谐生命
自我的和谐(思想、目标、性格、心灵)
家庭的和谐(责任为基础,互爱为纽带)
他人的和谐(宽容理解,和而不同)
社会的和谐(有爱走遍天下,不放弃就有希望)
心生幸福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云水随缘心自在,心有莲花幸福来!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