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六章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六章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3-01 11: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教材分析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地形单元之一,作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以黄土广袤、水土流失严重著称。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知道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间的关系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探索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树立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阅读黄土高原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以及跨越省区。
(2)阅读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黄土成因,至少能阐明黄土“风成说”。
(3)读地理景观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景观特征并分析成因。
2.过程与方法:
(1)欣赏体验独特的“黄土风情”,领悟民风民俗与区域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黄土文明”。
(2)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加探究活动,尝试分析、归纳黄土的成因及形成的黄土地貌特征和地貌景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黄土高原的文明和当地的风俗民情,探讨其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树立热爱黄土风情,形成人地和谐的发展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景观
教学难点:探究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课件播放视频《黄土高原》风景,提出问题:1.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观?
2.视频中的景观属于我国哪个地区?
3.你对这个地区的了解还有哪些?
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详细了解它。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带着问题观看黄土高原的视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活动一:寻找感知 —文明的摇篮
1.黄土高原在哪?——图说位置
提供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
(1)引导学生在图中标出太行山、长城、乌鞘岭、秦岭等地理事物。
(2)师生共同总结黄土高原的位置:位于我国第二阶梯,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2.黄土高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文明。
(1)提问:请说一说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
补充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上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2)展示图文,和学生一起感受黄土高原曾经的辉煌。
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
炎黄二帝在这里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在黄土高原上我们还能参观举世闻名的古迹和名胜,说一说,你知道哪些?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这里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在坛中供奉的“五色土”中,黄土位居中央,体现了黄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每年的清明节,这里会举办隆重的祭祀典礼。
(4)黄土高原因为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当地形成了一些具有文化气息的民风民俗。你知道哪些吗?
引领学生重点关注窑洞和信天游等文化项目: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信天游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喜爱。
1.说一说,标一标: 读图,了解黄土高原在我国所处的位置,说出其跨越的省份。
2.合作交流,积极参与
(1)看图讲话: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是人类发源地
(2)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黄土高原的曾经的发展故事。
(3)联系所见所闻进行举例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平遥古城;宗教艺术之库——麦积山石窟等。
(4)说一说:信天游、窑洞、剪纸、彩泥雕塑等
通过窑洞和信天游等的分析知道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活动。窑洞与黄土特有的属性及当地的气候有密切关系;信天游与高原环境及地形特点密切相关
通过读图、标画、总结等形式引导学生清晰的梳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图文结合,观看资料与学生联系亲身旅游经历寻找黄土高原的文明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树立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意识
活动二:探根寻源—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除一些石质山体之外,黄土高原覆盖着厚厚的黄土。
提问: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呢?
2.展示“风成说”材料。
3.展示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解读图意:
(1)粗大砾石留在原地----戈壁
(2)较粗的沙子在近处堆积---沙漠
(3)细小的尘土 东移南下 黄土层
追问:还有哪方面证据可以支持“风成说”的?
展示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说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4.追问: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是黄土成因说之一,认为黄土物质的堆积以流水作用为主,其中包括冰水沉积作用、冲积作用,洪积作用和坡积作用以及海相、湖相沉积等不同的认识。海相、湖相沉积说,在黄土研究领域内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是黄土成因说之一,认为黄土物质的堆积以黄土是经过风、水双重选择的沉积物作用为主,但是风水雨相说,在黄土研究领域内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5. 火眼金睛——聚焦地名
观察这些地名什么特点?
(1)董志塬、洛川塬、神禾塬;
(2)打扮梁、温家梁、老虎梁;
(3)黑梁沟、马蹄沟、清水沟;
(4)老山峁、薛家峁、拓家峁;
(5)库利川、仕望川、渭牙川。
总结: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景观是:塬、梁、峁、川
6.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侵蚀,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图文结合感受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之间的差异。
(1)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2)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墚。
(3)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4)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1.感受黄土高原的景观——厚厚的黄土堆积。
2.读一读,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3.读图理解信息:顺着风向,从戈壁—沙漠—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思考与合作交流
(1)说明黄土是从空中吹来的,而不是水冲来的。
(2)黄土流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不是本地产生的。
4.说一说,还有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读材料,尝试评价两种黄土的成因学说
5.观察发现:地名中出现了塬、梁、峁、川
6.认识不同的黄土地貌景观,图文结合,说一说它们形成的过程和关系。
引导学生学会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另外的假说,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科学素养
从地名中引出地貌景观,激发学生善于总结、善于发现的学习习惯
体现事物发展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学习地理要注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课堂总结:
课堂达标
1.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乌鞘岭以东 B.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C.主要包括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D.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
2.有关黄土高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势低平,河湖广布 B.草场广布,辽阔坦荡
C.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D.黄土广布,千沟万壑
3.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下列活动被烙上黄土高原印记的是(  )
A.朋友来访,敬献哈达 B.饮马奶酒,吃葡萄干
C.安塞腰鼓,抒发豪情 D.小船悠悠,逛花卉节
4.“挽黄河臂膀,依太行身躯,踏千里黄土,踩万里乌金”赞美的地区位于( )
A.东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5.黄土高原上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分布在( )
A.黄土梁 B.黄土峁 C.黄土塬 D.黄土川
6.下列景点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
A.日月潭 B.布达拉宫 C.承德避暑山庄 D.秦陵兵马俑
7.下列不属于“黄土风情”的是( )
A.安塞腰鼓 B.傣族竹楼 C.平遥古城 D.窑洞
8.按“风成说”的原理,黄土高原的黄土主要是什么风带来的(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随堂练习,巩固基础,课堂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