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9.鱼我所欲也
wù
bì
cù
xiàn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9分)
所恶( ) 辟患( ) 蹴尔(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乞人( )
不xiè( ) ɡǒu( )得
一dān( )食 一豆ɡēnɡ( )
qǐ
屑
苟
箪
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9分)
(1)死亦我所恶(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5)贤者能勿丧耳( )
(6)蹴尔而与之( )
(7)乞人不屑也( )
(8)妻妾之奉( )
(9)此之谓失其本心( )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不仅,不只是
丧失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侍奉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5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乡”同“向”,先前、从前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4.一词多义。(11分)
5.古今异义。(10分)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一豆羹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万钟于我何加焉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凭借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却不采用。
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不肯接受。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3分)
(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龙江绥化中考)《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的人生追求相同。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一、课内阅读
1.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有什么作用?(2分)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谈一种即可)。(3分)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乞人不屑也”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运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法,引出并证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简要说明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开篇用生活中的现象设喻,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引出后面选择“生”与“义”的问题;接着从正面和反面阐述“义”的重要性,论述不能见利忘义。
4.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A
【解析】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二、比较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略)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混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
(2)所欲有甚于生者( )
(3)何故而至此( )
(4)遂自投汨罗以死( )
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
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原因,缘故
于是,就
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它罢了。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8.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4分)
示例:生命诚然高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为了坚守仁义而献出生命的。抗元名将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也拒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另外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苏武漠北牧羊等事例)
【乙参考译文】屈原到了江滨,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三、课外阅读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校理,官名,负责校勘、整理宫廷藏书。
B.胡,古代泛称东方和北方的民族。
C.东京,指洛阳。唐代自唐高宗始,以洛阳为都,称“东都”,后唐玄宗时期改“东都”为“东京”。
D.李太白,即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解析】应是“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
B
10.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C.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D.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
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
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
D.节度使源洧听从了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
【解析】“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错,原文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C
12.翻译下列句子。(每题3分,共6分)
(1)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2)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
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
李白,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璘的叛乱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
【参考译文】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憎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宠信,恣意妄为,萧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主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禄山反叛以后,萧颖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
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阳)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颖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一天不坚守,则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源洧死后,萧颖士又去金陵,并客居于此,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要召见他,他坚决不去。李白,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璘的叛乱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萧颖士对永王李璘的召见辞而不见,可见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