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17.屈 原(节选)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5分)
国殇( ) 靳尚( ) 诡谲( )
伫立( ) 睥睨( ) 非难( )
木梗( ) 咆哮( ) 徘徊( )
jǐng( )仰 xī( )利 收lǎn( )人心
雷tíng( ) jū( )躬 huá( )众取宠
shāng
jìn
guǐ jué
zhù
pì nì
nàn
gěng
páo xiào
pái
景
犀
揽
霆
鞠
哗
2.多音字注音,形近字组词。(7分)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场暴雨把我困在了公交站台,正在我无可奈何之时,朋友齐鑫拖泥带水地出现在我面前。
B.如今有些人在起店名和商品名时,“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求时髦,不顾错误,有哗众取宠之嫌。
C.在一些人看来,电视剧人物念错字又不影响剧情发展,如此较真完全是小题大做,但这种观点是要不得的。
D.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A
【解析】A.“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了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大的力。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运用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有力地抒发了主人公的爱憎的感情。
C.“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运用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D.“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有力地抨击了那些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统治者。
D
【解析】“土偶木梗”代某种现象或某类人。因此,除反问外,还运用了象征、借代的手法。
5.下列有关戏剧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也就没有戏剧。
B.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一致的,都只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C.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人物语言即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D.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B
【解析】戏剧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长江以léi tíng万钧之势,( )而下,滚滚东流,昼夜不息。就在它将流入大海之际,地势变得突兀起来,两岸群山像是要把它锁住。长江愤怒了,水流更急,惊涛拍岸,卷起白色的浪花,恰似千堆雪。
这就是素有“边防要塞”之称的江阴。
明朝万历年间的某一天,南岸的山巅上,荒草丛生的古炮台前,走来一位瘦削的年轻人。此刻,天色将晚,江风凛冽,一轮红日慢慢地zhuì rù那暮色笼罩的山林。风吹散了他的头发,卷动着他的衣襟,他竟似浑然未觉。他朝着江流奔来之处,( )地望着滚滚江水,心中被一个疑团久久( )着:这一望无际的眼前的长江,究竟是流经哪些地方,从哪里发源,才到达它的归宿地呢?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sài xiāo B.sè xiāo
C.sài xuē D.sè xuē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雷霆 堕入 B.雷霆 坠入
C.雷庭 堕入 D.雷庭 坠入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咆哮 目不转睛 缠绕
B.呼啸 目不斜视 缠绵
C.呼啸 目不转睛 缠绕
D.咆哮 目不斜视 缠绵
C
B
A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这眼前的一望无际的长江,究竟是流经哪些地方,从哪里发源,才到达它的归宿地呢?
B.这一望无际的眼前的长江,究竟是从哪里发源,流经哪些地方,才到达它的归宿地呢?
C.眼前这一望无际的长江,究竟是流经哪些地方,从哪里发源,才到达它的归宿地呢?
D.眼前这一望无际的长江,究竟是从哪里发源,流经哪些地方,才到达它的归宿地呢?
D
5.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戏剧知识,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戏剧进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5分)
(1)为了使活动顺利进行,你要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设计“中学生如何走进戏剧”相关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表述。(3分)
示例:①和同学们一起到图书馆查询戏剧的有关知识;②举办一次校园戏剧知识竞赛;③选喜欢的课文改成剧本,分小组表演;④邀请戏剧演员来校举办戏剧知识讲座等。
(2)学校成立了戏剧社,你想挑选一副对联送给戏剧社。下列选项中对联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B.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C.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B
帽 子(宁波中考)
[波兰]格罗津斯卡
【甲】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乙】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丙】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6.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3分)
7.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甲】【乙】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4分)
①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②被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后排的女士、后排众人)指责;③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围。(意思相近即可)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③暗示剧场观众的“表演”即将开始。(意思相近即可)
8.文中【丙】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4分)
9.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6分)
能凸显当时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情景;一句一段,是呵斥,是指责,展现了当时群情激愤的场面。
示例:九排的女士反复说别人自私自利,确实是实情,他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其实九排的女士更自私自利。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无名无姓,这种泛指让我们明白,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者,他们是同一类人:由看戏的观众变成了演戏的演员,演出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