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讲练课件——湖北省黄石市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讲练课件——湖北省黄石市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共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8 19:5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9分)
纳谏( )  昳丽( )  朝服( )
窥镜( ) 孰美( ) 间进( )
谤讥( ) 期年( ) 朝于齐( )
jiàn

zhāo
kuī
shú
jiàn
bàng

chá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0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 )
(2)形貌昳丽( )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4)旦日( )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7)王之蔽甚矣( )
(8)能谤讥于市朝( )
(9)时时而间进( )( )
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光艳美丽
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第二天
确实
没有谁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常常,不时
间或、偶然
3.一词多义。(10分)
4.古今异义。(14分)
5.词类活用。(4分)
(1)朝服衣冠( )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3)吾妻之美我者( )
(4)闻寡人之耳者( )
名词作动词,穿戴
名词作状语,当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朝代)的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编订而成,是一部_______体史书。
(2)(大庆中考)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______。
(3)(内蒙古模拟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
(4)邹忌借助类比,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导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5)齐王接纳邹忌的谏言取得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国策·齐策一
西汉
国别
而形貌昳丽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或:战胜于朝廷)
一、课内阅读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使齐王广开言路,以修明朝政。
B.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虚写邹忌之“蔽”,实写“王之蔽甚”。
C.本文连篇运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事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B
【解析】实写邹忌之“蔽”,虚写“王之蔽甚”。
2.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3.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劝说齐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亲近给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只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使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齐威王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二、比较阅读
(四川自贡中考)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略)
【乙】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③,发甲卒为穿圹④,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⑤,令“葬之于人腹肠”。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纹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kuàng):掘墓穴,挖坟坑。 ⑤太官: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当面讽刺
C.发甲卒为穿圹      甲卒:士兵
D.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属:同“嘱”,交付
B
【解析】面刺:当面指责。刺,斥责、指责。
5.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B.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C.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D.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A
6.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邹忌讽谏齐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B.齐王真诚采纳邹忌的谏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齐国大治。
C.楚王宠爱马,让他的爱马在吃、穿、住等方面过着优裕的生活,最终导致马肥胖而死。
D.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
D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
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知道大王是很看重马而很轻看人的。
【乙参考译文】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楚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埋葬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
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
庄王问:“那怎么办?”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楩、枫、豫章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的题凑,调集大批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老人儿童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后面守卫,建一座庙宇,享用太牢的祭祀,封给万户大邑来供奉。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知道大王是很看重马而很轻看人的。”
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了吗?”于是庄王就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下令“请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
三、课外阅读
辛毗①引裾
帝②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卒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③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
【注释】①辛毗:字佐治,三国时魏国侍中。②帝:魏文帝曹丕。③厕:安置。
8.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
B.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
C.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
D.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
C
9.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魏文帝计划迁移冀州的十万户士卒家属前往河南,但因遇到天旱蝗灾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B.面对魏文帝的坚持,许多大臣都不敢劝谏,表明他们都是一味媚上、趋炎附势、立场不坚定的奸邪之人。
C.对于魏文帝的决定,辛毗坚持劝谏,甚至不顾臣子的礼节,拉住了魏文帝的衣服,表明他是一位以国事为重的大臣。
D.辛毗的力争,虽然令魏文帝恼怒,但他能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更改了原来的决定。
B
【解析】“表明他们都是一味媚上、趋炎附势、立场不坚定的奸邪之人”错,只能说明他们胆小、畏惧曹丕的权势。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
(2)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曹丕知道他们是来劝谏的,于是便沉着脸对待他们,朝中官员都不敢再论(这件事)。
我所说的不是为了我个人,是为了国家考虑的,怎么能对我恼怒呢!
【参考译文】魏文帝曹丕想迁冀州十万户将士家属以充实河南。当时正值大旱之年,蝗虫遍地,百姓忍饥挨饿。朝中百官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可是曹丕意志很坚定。侍中辛毗与朝中百官都来求见曹丕,曹丕知道他们是来劝谏的,于是便沉着脸对待他们,朝中官员都不敢再论(这件事)。辛毗说:“陛下,您想要迁移百姓,您是怎样想到这一计策的呢?”曹丕说:“你认为我迁民不对吗?”辛毗说:“我确实认为是不对的。”曹丕说:“我不和你谈这些。”辛毗说:“您不因为我没有才能,把我安排在您身边,为我安置出谋划策的职位,怎么能不与我商量呢!我所说的不是为了我个人,是为了国家考虑的,怎么能对我恼怒呢!”曹丕不回答他,起身向后宫走
去。辛毗跟上去抓住曹丕的衣角,曹丕于是奋力挣脱不转身,很久才挣脱出来,对辛毗说:“爱卿帮我治理国家,也不能这么急迫呀!”辛毗说:“在这灾荒之年,强迫移民,既失民心,百姓又没有吃的,所以我不敢不尽力争取。”曹丕于是(妥协让步,)把原计划的迁移十万户改为五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