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老王
第二课时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行为逻辑或心理活动轨迹。(重点)
2.体味作者平实朴素的文字背后的善良与博大,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难点)
学习目标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老王》这篇课文,解决了文中的重点字词,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结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学习作者选取典型的日常小事、有详有略地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培养探究感悟能力。
导入新课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例如:老王临死前还要送鸡蛋、香油。
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品味语言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简短的话语透露出老王的朴实、憨厚,读来让人心酸。
品味语言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爬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运用肖像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王因受病痛折磨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更加突出了老王知恩图报的善良品行。
品味语言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老王不是为钱,只为答谢。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攥”“滞笨”“直着脚”写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为第二天老王的去世埋下伏笔。
品味语言
第8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一句中的“镶嵌”能否改为“站立”?为什么?
不能。“镶嵌”一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老王消瘦体弱、身体僵直的状态,暗示他命不久矣。而用“站立”并不能形象地表现出老王的身体状况。
品味语言
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体现出老王的什么性格特点?
老王受过“我”一家的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体现出老王淳厚善良、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
品味语言
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试比较下列三组语句在语意、感彩、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顺理成章的情况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①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当然”用在这里,流露出“我们”怎样的心理?
品味语言
“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
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②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
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
“压根儿”是否矛盾?
品味语言
“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
③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
品味语言
比较下边每组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每组的第一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简练、风趣
品味语言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含蓄,心中有悲酸、感动
品味语言
老王走了十多天,“我”才听说,也足见老王的孤苦无依。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语言平淡
惊讶和意外
品味语言
第3段最后一句中的两个“也许”和“更深”有何含义?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不被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我”在这样的条件下仍坐他的车,则是对他的关照,体现了“我”的善良。
品味语言
1.如何理解文中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行为?
当时的情况:老王的生机陷入难以维持的窘境。作者一家也在落难之中,双方互施援手。
作者一家和老王在对方困顿时互施援手,老王十分珍重与这家人的情谊,加之作者一家对老王一贯的尊重、关心、同情、照顾,孤苦无依的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不仅是在表达谢意,也是在表达他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
合作探究
作者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是不够的,所以“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敢于解剖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把对老王的“愧怍”上升到社会的高度,呼吁人们关爱社会上所有的不幸者。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惭愧
2.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感人在哪里?
幸运的人
不幸者
作者
老王
合作探究
“不幸的人”——老王
老王是个“不幸”的人,一是他“不仅老”,他还贫(物质上),他还病(身体上),他还孤(精神上),可以说是“不该有的全都有”。老王在经济与社会地位上并未“翻身”,作为标准的劳动人民贫穷、病痛、孤独依旧,也就是“本该有的却没有”,这是老王更深的“不幸”。
合作探究
幸和不幸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作者与老王比起来是幸运的。原因有二:一是同为老年的“我”和老王,与老王的“老、贫、病、孤”对比,“我”自是“幸运的人”;二是虽然“我”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承受了不少非人的折磨,但与老王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贫病致死相比,“我”的活下来让自己成为“幸运的人”。
“幸运的人”——“我”
合作探究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为一个幸运者,作者回想起来,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再从深层次上说,作者的这种“愧怍”并不仅仅是出于她的善良,或者是对不幸者的同情,而是在严厉地自我审视和剖析后,清楚地看到双方情感付出的不对等而产生的。如果说以前作者对于老王多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怜悯,那么此时此刻,她已经开始仰视老王那纯净的心灵。作者的这种自我审视与自省,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坦荡而真实的灵魂。
合作探究
3.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示例:
合作探究
钱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成了传递爱心的载体,同时,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老王给“我”提供了帮助,不肯拿钱,说明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
“我”执意付钱给他,体现了“我”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合作探究
4.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内容来看,首先要有平等观念。在作者看来,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只有有平等意识,才能平等对话。
其次,还需要有人道主义精神。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作者的女儿就送了他大瓶的鱼肝油。为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儿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合作探究
1.语言朴实,情真意切。
课文运用了大量饱含感情的笔墨来刻画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情,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如“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你还有钱吗”“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短的话语却凝聚着老王的真诚与善良。作者是在不经意的叙述中让人物形象显得越来越清晰。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2.叙事材料组织有序,线索明晰。
文章是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来行文叙事的。文章先写作者常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着闲话;接着写老王的身世;再写老王有眼疾,女儿送他鱼肝油,可见作者一家人对老王都很照顾。正因为作者一家对老王的照顾,老王对作者一家也相当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载客三轮被取缔后,作者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正因为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心,老王在离世前带病给作者送来了香油和鸡蛋。全文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将几个具体事例有序地串联起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堂小结
3.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刻画描写细致入微。
文章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老王这一形象。如文中叙述老王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时对老王的外貌描写“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又如对老王的动作描写“直着脚往里走”“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垂死的病人憔悴的面容、枯瘦的身躯和僵直的动作,这些描写也突出了老王病情的严重。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微寒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课堂小结
老王
老王
“我”家
苦——仅靠破车谋生——凄凉艰难
呼吁关爱不幸者
善——凭良心做人,真诚待人——老实厚道
女儿送鱼肝油
多坐老王的车
善——
愧——平时关爱不够
同情、关爱老王
课堂小结
请依据你对老王临终赠送香油和鸡蛋的理解,揣摩作者听到老王死讯后的心理,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一段作者听到老王死讯后回家沉思的内心独白。
示例:老王,对不起。我没想到你走得这么快,在你临走之前我也没能好好见你一面。你给的香油和鸡蛋还没吃完,你竟然先走了。老王,对不起,我本应该用更好的一面来见你,可是……永别了,老王。
课后作业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你的生活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说出你的做法或想法。
拓展延伸
生活中依然存在老王这样的人,面对他们,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幸运者,只有关爱帮助不幸者的责任,没有嘲笑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有温度的情感社会里。
杨绛《我们仨》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老王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行为逻辑或心理活动轨迹。(重点)
2.体味作者平实朴素的文字背后的善良与博大,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老王》这篇课文,解决了文中的重点字词,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结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学习作者选取典型的日常小事、有详有略地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培养探究感悟能力。
二、品味语言
(一)重点段落
1.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老王临死前还要送鸡蛋、香油。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简短的话语透露出老王的朴实、憨厚,读来让人心酸。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爬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运用肖像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王因受病痛折磨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更加突出了老王知恩图报的善良品行。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老王不是为钱,只为答谢。“攥”“滞笨”“直着脚”写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为第二天老王的去世埋下伏笔。
2.
第8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一句中的“镶嵌”能否改为“站立”?为什么?
不能。“镶嵌”一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老王消瘦体弱、身体僵直的状态,暗示他命不久矣。而用“站立”并不能形象地表现出老王的身体状况。
3.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体现出老王的什么性格特点?
老王受过“我”一家的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体现出老王淳厚善良、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
(二)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试比较下列三组语句在语意、感彩、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当然”用在这里,流露出“我们”怎样的心理?
顺理成章的情况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
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
“压根儿”是否矛盾?
“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
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
“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
(三)比较下边每组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每组的第一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简练、风趣。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含蓄,心中有悲酸、感动。
(四)体会语气、含义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语言平淡
“呀,他什么时候……”——惊讶和意外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老王走了十多天,“我”才听说,也足见老王的孤苦无依。
2.第3段最后一句中的两个“也许”和“更深”有何含义?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不被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我”在这样的条件下仍坐他的车,则是对他的关照,体现了“我”的善良。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中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行为?
当时的情况:老王的生机陷入难以维持的窘境。作者一家也在落难之中,双方互施援手。
作者一家和老王在对方困顿时互施援手,老王十分珍重与这家人的情谊,加之作者一家对老王一贯的尊重、关心、同情、照顾,孤苦无依的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不仅是在表达谢意,也是在表达他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
2.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感人在哪里?
作者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是不够的,所以“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敢于解剖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把对老王的“愧怍”上升到社会的高度,呼吁人们关爱社会上所有的不幸者。
老王是个“不幸”的人,一是他“不仅老”,他还贫(物质上),他还病(身体上),他还孤(精神上),可以说是“不该有的全都有”。老王在经济与社会地位上并未“翻身”,作为标准的劳动人民贫穷、病痛、孤独依旧,也就是“本该有的却没有”,这是老王更深的“不幸”。
幸和不幸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作者与老王比起来是幸运的。原因有二:一是同为老年的“我”和老王,与老王的“老、贫、病、孤”对比,“我”自是“幸运的人”;二是虽然“我”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承受了不少非人的折磨,但与老王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贫病致死相比,“我”的活下来让自己成为“幸运的人”。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为一个幸运者,作者回想起来,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再从深层次上说,作者的这种“愧怍”并不仅仅是出于她的善良,或者是对不幸者的同情,而是在严厉地自我审视和剖析后,清楚地看到双方情感付出的不对等而产生的。如果说以前作者对于老王多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怜悯,那么此时此刻,她已经开始仰视老王那纯净的心灵。作者的这种自我审视与自省,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坦荡而真实的灵魂。
3.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老王给“我”提供了帮助,不肯拿钱,说明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
“我”执意付钱给他,体现了“我”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钱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成了传递爱心的载体,同时,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内容来看,首先要有平等观念。在作者看来,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只有有平等意识,才能平等对话。
其次,还需要有人道主义精神。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作者的女儿就送了他大瓶的鱼肝油。为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儿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四、课堂小结
(一)写作特色
1.语言朴实,情真意切。
课文运用了大量饱含感情的笔墨来刻画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情,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如“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你还有钱吗”“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短的话语却凝聚着老王的真诚与善良。作者是在不经意的叙述中让人物形象显得越来越清晰。
2.叙事材料组织有序,线索明晰。
文章是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来行文叙事的。文章先写作者常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着闲话;接着写老王的身世;再写老王有眼疾,女儿送他鱼肝油,可见作者一家人对老王都很照顾。正因为作者一家对老王的照顾,老王对作者一家也相当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载客三轮被取缔后,作者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正因为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心,老王在离世前带病给作者送来了香油和鸡蛋。全文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将几个具体事例有序地串联起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刻画描写细致入微。
文章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老王这一形象。如文中叙述老王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时对老王的外貌描写“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又如对老王的动作描写“直着脚往里走”“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垂死的病人憔悴的面容、枯瘦的身躯和僵直的动作,这些描写也突出了老王病情的严重。
(二)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微寒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五、课后作业
请依据你对老王临终赠送香油和鸡蛋的理解,揣摩作者听到老王死讯后的心理,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一段作者听到老王死讯后回家沉思的内心独白。
示例:老王,对不起。我没想到你走得这么快,在你临走之前我也没能好好见你一面。你给的香油和鸡蛋还没吃完,你竟然先走了。老王,对不起,我本应该用更好的一面来见你,可是……永别了,老王。
六、拓展延伸
1.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你的生活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说出你的做法或想法。
生活中依然存在老王这样的人,面对他们,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幸运者,只有关爱帮助不幸者的责任,没有嘲笑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有温度的情感社会里。
2.课外阅读:杨绛《我们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老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参考答案:人道关怀体现在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个体生命、个体人格、个体价值,尊重和保障法律赋予的个体权利、个体尊严。作者一家关心老王的生计,尽可能地照顾老王的生意,尊重老王,让他有尊严地挣钱;而老王知恩图报,在作者一家最艰难的时候,不避风险,倾力相助。善良之心互相传递、互相支撑,正是基于平等意识的“人道关怀”。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让“人道关怀”照耀社会的每个角落,保障每个个体的合法权益,让忠厚善良、吃苦耐劳的“老王”们,能够凭借诚实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二、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相关例句:①“文化大革命”开始,……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②我谢了他的好香油……“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③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作用:作者一家虽然在特殊年代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仍然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不要他减半收车费,不让他白送钱先生看病,不白拿老王的香油和鸡蛋)。“钱”在作者这一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三、细读课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
2.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3.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参考答案:1.因为这部分内容记叙的是集中体现作者一家与老王珍贵友情的一幕,也是老王向作者一家表达敬意,令作者既感动又愧怍的一幕。
2.阅读前文,读者印象中的老王应该是一个面容和善的老人。而当作者“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画风突变,令人不由得联想到“相框中的遗像”;“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这副恐怖的面容,不由令人联想到“僵尸”。作者接着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暗示作者从直觉出发,已隐约感到老王身上散发出的死亡的气息。作者详细描写老王骇人的病容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为后面自责因受惊吓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铺垫。
3.作者害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本能地被老王骇人的病容吓到了;二是担心老王马上就会倒下,“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所以,作者在害怕的心理下,条件反射式地拿钱给老王,也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事后看来确实有失礼貌,显得“糊涂”。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为什么这么说?)
参考答案:1.顺理成章的情况下会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很同情贫苦的老王,而老王也从来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
2.“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老王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大概”和“压根儿”不矛盾。
3.“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
积累拓展
五、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以后的阅读中不妨多留意一下结尾的语句。
参考答案:对“愧怍”的理解之一:老王抱病上门送礼是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理解之二:作者反思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的角色,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的帮助。这样做貌似对得起老王,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作者一家的情。最后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自己不是感激地收下,而是又拿钱回赠老王,作者懊悔这样做等于“侮辱”了老王的心意。回想起来,老王似乎是带着伤感和遗憾离开自己家的。所以作者一直“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为自己的自命清高、不解人意而“愧怍”。
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剖,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