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老王》第1课时课件(共29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老王》第1课时课件(共29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8 17:18: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老王》教学参考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练习说明
一、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二、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2.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①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本题揣摩语言,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1.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三、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本题就文取材,进行练笔,借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教学建议
一、把握课文内容,既要注意老王的“善”,又要注意老王的“苦”。
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善”,二曰“苦”。文章的精神是说,这样好的人却这样苦,幸运者应该感到“愧怍”。为什么在新社会里,老王还处在那样苦难的状态,而且每况愈下,社会应该怎样关心不幸者,作者提出了这些问题让读者思考。把握内容要力求全面,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善”字上面,忽视了老王的苦境。
二、意味深长的语句要好好咀嚼。
课文在好几个关键地方说得很含蓄,淡淡地说明情况,不发议论,其实作者是有自己的感慨的,应该深入领会。
例如:“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学生会奇怪“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干嘛啊。就此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当时受什么思想支配,连蹬三轮的都要组织起来?这种政策好不好?
又如:“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可让学生查一查“取缔”是什么意思(明令取消或禁止),想想当时为什么要取缔。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年极“左”思潮的荒唐。再读作者所写的改装后的平板三轮怎样送客,可以体会作者对极“左”思潮的深恶痛绝,可以了解老王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
又如:“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她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而感到愧怍?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二、杨绛文学语言的特点(林筱芳)
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读。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一句话:“登台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许会说“登台就得戴高帽子”,因这分明是被迫。但杨绛这句话说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气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压岁钱”之类。这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合拍,只好当成一句反话来读:不仅表现出作者身处其境的哭笑不得的无奈心情,也隐含了她对待那时环境的解构态度。平平八个字,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杨绛《老王》课文解析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①作者愿意与车夫说着闲话可以看出她怎样的特点?)
【段析】写“我”和老王是坐车人和蹬车人的关系,且关系较融洽。
【品味】“说着闲话”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关系较融洽。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②这段文字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老王?)
【段析】介绍老王的从业情况及家世。
【品味】“失群落伍的惶恐”,表明他常为自己的处境和生活忧虑,可见他生活的艰难。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段析】这一自然段不知写什么原因,老王的另一个眼睛是瞎的。
【品味】专门叙写老王的眼疾,他因此而失去顾客,表明“我”对他处境的关注。而
“我”在这样的条件下仍坐他的车,则是对他的关照,体现了“我”的善良。女儿专门送药给老王,体现了女儿对他的关爱与同情。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中可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不被人重视。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③老王的生活条件是怎样的?这与下文有怎样的关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段析】交代老王住在破破落落的大院的塌败的小屋里。
第一部分: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
【品味】“塌败”,可见住处条件恶劣,更见老王生活之困窘。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④老王送的冰比他前任大一倍,但冰价相等,说明他怎样的品质?)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段析】这一自然段写老王给人家送冰,从未想到欺负主顾,还愿意给“我们”家减半收费,体现了老王的诚实、善良。
【品味】“代我们放入冰箱”,说明他付出了额外的劳动,体现了他的淳朴、憨厚。
“最老实”,写出他的憨厚、诚实、质朴。
“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体现了他善良的本性。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已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段析】这一自然段写老王送人上医院,坚决不肯收钱,拿了钱还担心别人有没有钱看病,再次体现了老王的善良、质朴、憨厚的性格特点。
【品味】“哑着嗓子”“悄悄”“还不大放心”,淳朴、憨厚的神态,让作者格外感动。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⑤从这句话能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段析】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了。
第二部分: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
【品味】“欣然”写出了老王因有工作而高兴的心理,更体现出老王作为劳动人民的一员的淳朴、憨厚。
“凑合”,足见生活之不易。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⑥本段对老王进行了什么描写?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从中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段析】写老王痛苦不堪的样子。
【品味】“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写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面如死灰”及后面的“僵尸”“白骨”说明老王的身体极度虚弱,为下文写他第二天去世作了铺垫。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段析】写老王提着东西到“我”家来。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⑦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记忆中的那大鸡蛋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段析】老王亲自把香油和大鸡蛋送给“我们”。
【品味】自己已病重本需营养,但他却将节省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我”,突出了老王的善良和爱心。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段析】“我”尽量调解气氛、打趣。
【品味】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即可怜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以调节气氛。
他只说:“我不吃。”
【段析】老王肯定地回答“我”
【品味】“我不吃”,简短的话语透露出老王的朴实、憨厚,读来叫人心酸。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段析】“我”对老王的致谢表示感谢,老王声明不要钱。
【品味】“赶忙止住”,可见他的诚意。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段析】“我”对老王的声明进行解释。
【品味】“赶忙解释”,体现了“我”的善良。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段析】老王对“我”的想法表示理解。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⑧“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⑨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来香油和鸡蛋?)
【段析】老王走得很吃力,“我”因“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深感抱歉,体现了“我”的善良。
第三部分:老王临死的头一天到“我”家还人情,说明老王是一个懂得感激的人。
【品味】“攥’’“滞笨”“直着脚”,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老王的身体、生活担忧。此处描写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害怕得糊涂了”,表明“我”为他的身体担忧。
“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可以看出作者的善良。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段析】“我”打听老王的情况,表示“我”对老王的关心。
【品味】“我”向老李询问,表明“我”对老王的关心。
“早埋了。”
【段析】写老王已经不再人世了。
“呀,他什么时候……”
【段析】“我”很惊讶,同时表明“我”对老王很关心。
【品味】“呀”,表示惊讶,没想到这么快。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段析】交代老王的死期。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
——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段析】交代老王是回民。
【品味】“没多问”并不是作者不关心,而是作者因听到老王的死而心里难受,没有心思去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⑩如何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这句话?)
【段析】老王去世了,“我”总觉得对他心存“愧怍”。
第四部分:写得知老王去世后“我”的感触。
【品味】“总觉得心上不安”“愧怍”,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愧疚。老王生活艰难,但临终前却忘不了对给予他帮助的人带病送去鸡蛋、香油表示感谢。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人,作者对不曾真正了解其金子般的心而深感“愧怍”。
答案速查:
①作者虽然是知识分子,但平易近人,没有对老王这样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心怀鄙视,而是尊重他们,愿意与他们谈天、交往,可以看出她善良的品性。
②从职业状况和家庭状况两个方面来介绍老王。
③老王的居住条件很差,住处简陋而破旧,说明他的生活艰难,与下文他为我们一家所做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说明老王淳朴、善良,对人热情真诚。
⑤当时医疗水平并不发达,穷苦人的疾病很难得到救治。
⑥外貌描写。
通过这段描写形象地体现出老王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可他依然坚持着到“我”家来送东西,说明他是个善良的人、知恩图报的人。
⑦当时的生活水平低,十个或二十个鸡蛋就觉得很多了。而且老王给送来的鸡蛋让“我”非常感动,觉得鸡蛋很多,情谊也很深厚。
⑧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象着他都要散架了。
⑨他也许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所以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来感谢曾经一直关心和照顾他的好心人。
⑩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导入新课
在我们身边有着很多生活艰难但心灵美好的人,他们平凡、普通,不引人注意也不被人注意,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
心存善念的人,都会获得别人的赞美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杨绛的《老王》,看看一位善良的人是怎样表达对一个不幸者的同情的。
导入新课
人人都平凡人人有善举
让微笑融化泪滴
心不再有距离
在这和谐的世界里
我们用爱创造奇迹
老王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重点)
2.学习本文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联起来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平淡朴实的语言。(难点)
3.感悟作者对普通人的关爱和人道主义精神,学会同情、关爱弱势群体。(素养)
学习目标
老王
第一课时
杨绛(1911—2016年),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小说《洗澡》,散文集《将饮茶》《干校六记》等,译作《小癞子》《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等。
资料链接
钱锺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为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他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了杨绛。1937年,他获得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41年,他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他的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他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锺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82年,他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资料链接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书、杨绛均被“揪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锺书蔑视领袖著作,钱锺书夫妇用事实澄清了诬陷。1969年11月,钱锺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1970年7月,杨绛也来到干校。1972年3月,钱锺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
资料链接
文章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女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突出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资料链接
田螺眼

huánɡ
zuàn

jiànɡ




lóu
zhì
zuò
qiàn
ɡàn
luó
伛着
惶恐
攥着
荒僻
杨绛
侮辱
眼翳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镶嵌
干校

dènɡ


肿胀
门框
bēnɡ
shāo
zhàng
kuàng
字词积累
qiǎng
勉强
qiáng
强迫

gǎn
称杆
gān
旗杆

jiàng
倔强

dēng
蹬车

chéng
澄澈


谛听


取缔
字词积累
【塌败】塌陷破败。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惶恐】惊慌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字词积累
1.从介绍老王、片段回忆、重点回忆三方面,梳理全文结构。
2.依据文章结构,大致梳理作者的感情线索。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作者简要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他生活艰苦。
第二部分(5-16):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表现他的“善”。
第三部分(17-22):写老王的去世和“我”的感触。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整体感知
说说开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交代了老王的职业,也表明了“我”与老王关系的融洽;
结构上,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老王身世的介绍。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2.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地方?
3.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4.作者一家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精读细研
1.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1—4)说明老王是个很____的人;
(5—22)说明老王是个很_______的人。

善良
精读细研
2.从文中找出表现老王苦的内容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精读细研

谋生困难——靠一辆破旧三轮维持生活
孤苦伶仃——打了一辈子光棍
生理缺陷——一只眼瞎,另一只也不好
居住环境——荒僻、破落、塌败
请概括出老王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精读细研
提炼概括信息的主要步骤:
首先,审清题意,明确要求,锁定答题区间;
其次,根据题意寻找关键词句;
最后,整合信息,归纳要点。
整体感知
3.读课文第5~22自然段,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老王的善?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精读细研
3.读课文第5~22自然段,说说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件事中表现了老王什么样的品质?
送冰块,车费减半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
老实厚道
善良仁义
知恩图报

精读细研
4.作者(包括作者的家人)对老王的友好表现在哪里?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照顾老王生意,坐他车;
女儿送鱼肝油,治好老王夜盲症;
关心老王的生活;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


精读细研
5、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人。
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懂感恩,关心人的人。(老王是一个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

———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人。
极富同情心,是一个善良的人。
精读细研
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课后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老王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重点)
2.学习本文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细节串联起来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平淡朴实的语言。(难点)
3.感悟作者对普通人的关爱和人道主义精神,学会同情、关爱弱势群体。(素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凡人善举》
2.在我们身边有着很多生活艰难但心灵美好的人,他们平凡、普通,不引人注意也不被人注意,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
人人都平凡人人有善举
让微笑融化泪滴
心不再有距离
在这和谐的世界里
我们用爱创造奇迹
心存善念的人,都会获得别人的赞美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杨绛的《老王》,看看一位善良的人是怎样表达对一个不幸者的同情的。
二、自学展示
(一)资料链接
1.
杨绛(1911—2016年),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小说《洗澡》,散文集《将饮茶》《干校六记》等,译作《小癞子》《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等。
2.钱锺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为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他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了杨绛。1937年,他获得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41年,他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他的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他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锺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82年,他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3.背景资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书、杨绛均被“揪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锺书蔑视领袖著作,钱锺书夫妇用事实澄清了诬陷。1969年11月,钱锺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1970年7月,杨绛也来到干校。1972年3月,钱锺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
文章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女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突出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2.词语解释
【塌败】塌陷破败。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惶恐】惊慌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三、整体感知
1.从介绍老王、片段回忆、重点回忆三方面,梳理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4):作者简要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他生活艰苦。
第二部分(5-16):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表现他的“善”。
第三部分(17-22):写老王的去世和“我”的感触。
2.说说开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交代了老王的职业,也表明了“我”与老王关系的融洽;
结构上,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老王身世的介绍。
四、精读细研
1.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1—4)说明老王是个很_苦_的人;
(5—22)说明老王是个很__善良__的人。
2.从文中找出表现老王苦的内容,请概括出老王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学法指导】提炼概括信息的主要步骤:
首先,审清题意,明确要求,锁定答题区间;
其次,根据题意寻找关键词句;
最后,整合信息,归纳要点。
3.读课文第5~22自然段,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老王的善?说说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件事中表现了老王什么样的品质?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4.作者(包括作者的家人)对老王的友好表现在哪里?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照顾老王生意,坐他车;
女儿送鱼肝油,治好老王夜盲症;
关心老王的生活;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
5、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懂感恩,关心人的人。(老王是一个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
极富同情心,是一个善良的人。
五、课后作业
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