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第二学期入学质量监测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24.春秋晚期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 书,该书以“出奇设伏”、“变诈” 取胜为主要思
想特征,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但是该书问世后在当时并没有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主要原因是当时
A.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书写材料落后B.社会秩序稳健,缺乏军事思想传播的上壤
C.儒家仁政理念逐步深人人心 D.传统贵族社会思维彤响深远
25.钱穆认为: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有家教熏染,并早已懂得
许多政治掌故。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作者意在说明
A.宋代的制度建设不如前朝 B.宋代科举取土缺乏公平性
C.重视公平而忽略实际政治素养 D.科举的出现是-种历史的倒退
26.伏尔泰说:所谓专制或专横的政府,是指君主可以随意夺走一个人的财产和生命。如果说
曾有一个国家,在那里人的生命、财产和荣誉受到法律的保护,那便是中国。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先秦法家思想长期保障社会秩序稳定 B.传统封建社会存在制约绝对权力因素
C.封建社会重视保护人民私人财产安全 D.传统民本思想是西方启蒙思想的渊源
27.下表为1400-1820年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基本概况表(部分)。
对该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
A.“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持续发展 B.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C.耕地面积扩大源于版图的变化 D.技术进步是产量提高的基础
28.1871- -1921年,在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的贸易份额中,茶叶从52.7%降为2.5%,丝类从
34.5%降为16%。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的产品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中国的对外贸易由逆差转向顺差
C.中国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差距扩大 D.中国的自然经济被商品经济取代
29.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于1863年1月28日制成中国第- -艘木壳小火轮“黄鹄号”。1868年, 江南制造总局生产出了中国第- -艘自造的汽船“惠吉号”。这得益于
A.洋务派采用官督商办的管理模式 B.利用了西方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C.中国传统手工业长期的技术积淀 D.自强不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0.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倡社会平等、妇女解放。山东的报告写道:“一般的是以妇女工作
最活跃,其次是青年(在鲁西不次于妇女,在其他地区仅次于妇女),农民又......冀西的报告也总结到该地工作进展程度,“按部门说,妇一、青二、农三、工四”。这反.映了
A.女性成为抗战的领导力量 B.女性政治地位已显著提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D.根据地动员工作成效显著
31.下表是1959- 1963 年我国部分经济数据的统计,这说明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
A.农村经济困难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B.自然灾害导致农业衰退
C.人民公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农民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32.在罗马法的原始时期,由于法律主要操控在祭司手中,而祭司又熟悉宗教仪式,所以崇教的仪式特征也反映到早期罗马法当中。例如,在要式买卖中交付铜块象征价金的支付,在
返还之诉中抓一把泥土象征对土地的获取。材料说明
A.罗马法注重维护平民利益 B.罗马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D.罗马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3.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于1903年投意司法部长诺克斯秘密调查摩根、希尔、阶里曼等铁路大
王和金融巨头组成的北方证券公司。1904 年最高法院宜告北方证券公司违反托拉斯法并予以解散。材料说明
A.科学化管理受到重视 B.自由主义原则面临挑战
C.工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
34.在某段历史时期,苏联出现“特殊移民”现象,指被剥夺财产丧失选举权被强制迁移、自
由流动受到限制的富农。强制迁移富农又被称为“富农流放”或“劳动流放”。该现象说明苏联
A.积极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35.有文学理论家在文章里提到:“就目前文学理论的现状来看,整个情势的发展显示,大家都
赞成文学应该趋向于忠实的模仿由自然提供的模型。”体现材料观点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苹果车》 C.《悲惨世界》 D.《老人与海》
41. (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年间海商集团对海禁政策的反抗让明政府意识到用武力禁海已不可能成功,开海贸易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开海既可以平息地方动荡,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在明世宗去世后,继位的隆庆帝接受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奏请,“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贩卖东西二洋。于是明代在福建形成“月港体制”,广东形成“广州一澳门”为中心的二元贸易体制,自此私人海外贸易在有限的合法范围内迅速发展,取代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成为明代海外贸易的的主导力量。
——季晨阳《明中期海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 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中英两国都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海外贸易市场体系。中国从朝贡贸易向民间海外贸易转变,形成了多样化主导出口项目群、单层次商品市场网络、现货交易方式和民间自发贸易相结合的海外贸易市场体系。这一海外贸易市场体系的策动力量是民间海外贸易商人和走私贸易商人。政府从垄断朝贡贸易和实行全面海禁,到部分开放海禁和限制海外贸易活动,在海外贸易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一直持退守和限制的态度因此,这一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市场体系可以归结为民间自发模式。英国则由传统的商站贸易转向特许贸易,形成了单一化主导出口项目、多层次商品市场网络、信用交易方式和强制贸易有机结合的海外贸易市场体系这一海外贸易市场体系的策动力量是特许贸易商人和重商主义政府,因而可以归结为政府特许模式。
——张乃和《近代早期中英海外贸易市扬体系发育之比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中期海外贸易的变化及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海外贸易市场体系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背景。
(13分)
4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的形成特征是文化认同:神话认同是其形成的前捉,身份认同是其形成的标志,国家认同是其形成的结来。中华民族的关系特征是互相依存,文化依存是其精神力量的源泉,经济依存是其物质生活的基础,政治依存是其共同命运的关键。中华民族的发展特征是融合统一,理论升华是先导,共同奋斗是动力,安定强盛是结果。
——摘编自白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特征》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5.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 政务院发布了《税政实施要则》,其中就包含着具有个人所得税性质的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 这一税种最终于1959年停止征收。
1980年,国务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征税对象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六类;免征额为800元; ...981年,全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有64元。因此,...其实际纳税人人数很少,税源分散,收入甚微。
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前者是适应我国个体工商户迅速发展,并对其中的高收入者加以税收调节的产物;后者是防止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的重要制度构建。
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将原来按纳税人类型分设的各种所得税合并为统- -的个人所得税。
2005年,国务院将个税免征额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并增加了有关高收入者必须办理纳税申报的规定。2007年,国务院将个税免征额捉高到2000元。
2009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人增加到3944亿元,逐步成为我国的第凹大税种。
——据赵仁平《近现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历史交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税制变革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税制变革的认识。(6分)
46.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越南战争(1955- -1975), 直接参战双方是南方的越南共和国和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地缘范围上,又包括了越南、老挝、柬埔寨,其背后是美国、苏联等几个大国在这一地区角力。1955年到 1960年,美国政府通过扶植亲美反共的吴庭艳政府来清剿北越渗透到南方的越南共产党。肯尼迪上台后,越南战争进入第二个阶段:特种战争阶段,即美国出钱、出枪、派顾问,训练当地军队,对付北越在南方的游击队。1963年11月, 吴庭艳政府被军人政变推翻,肯尼迪总统遇刺,越战进入第三阶段,约翰逊总统决定直接参与战争,实行“南打北炸”的局部战争政策。1968年初,北越发动“春节攻势”,对64个城市和军事基地展开进攻。当年底,美国停止对北方轰炸,局部战争阶段性结束。60年代末,美国国内反战运动持续高涨,苏联在国际上咄咄逼人,1969年,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后,决定从越南逐步撤出。1975年, 随着北方军队发起总攻,4月西贡解放,越南战争最终结束。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历史读本(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越南战争不断扩大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70年代最终撤出越南的原因。(9分)
47.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徐光启, 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经常下地帮助父亲做农活。他还向别的老农学技术,给棉花结顶打权,产量比原来增加不少,由此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已然萌发。后来先后遇上了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和利玛窦,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西方科学知识,包括农学知识并深切体会到西方科技对富国强兵的积极意义,于是放弃了诗词歌赋,重拾童年爱好,研究天文地理、水利测绘等领域。另-方面,青年和中年时期的徐光启也积极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考取进士,此后逐步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但他在官场几起几落。徐光启回家守孝期间,曾经在家乡试种红薯,成功后将经验写成小册子散发,将红薯种植推广到江浙一带。后来,有一次辞官在天津附近试种红薯,将红薯种植推广到北方地区。又一次被罢官后,回到家乡将积累多年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这就是著名的《农政全书》。《农政全书》中著有开垦、水利、荒政等一些不同寻 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其他的大型农书所鲜见的。书中还记载了前人和他自己所掌握的农业技术,特别重视农业技术经验的推广,其中就有他以前写的《甘薯疏》。
——彭勇《徐光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在农学领域取得成功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著《衣政全书》的影响。(6分)
贵州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入学质量监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C B A C D D A C B A B
答案解析:
24.答案:D
解析:春秋晚期《孙子兵法》问世后没有迅速传播,主要原因在于传统贵族社会思维影响深远。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故A项错误。春秋晚期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秩序不可能稳健,故B项错误。春秋晚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故C项错误。
25.答案:C
解析:钱穆认为唐朝应试子弟大多门第出身,懂得政治掌故,而宋朝大多是农村子弟进入仕途,对政治并不娴熟,说明宋朝重视公平却忽视应试子弟的实际政治素养。科举出现是历史进步而非倒退,故 A项错误。宋朝科举制具有公平性,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宋朝的制度建设成就不如前朝,故D项错误。
26.答案:B
解析:伏尔泰认为中国人的生命、财产和荣誉受到法律的保护,说明在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存在制约绝对权力的因素。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所以不是先秦法家思想长期保障社会秩序稳定,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不重视保护人民的私人财产安全,故 C 项错误。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无关,故 D 项错误。
27.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人口、粮食产量、粮食单产均在不断增长,说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在明清时期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故 B项错误。耕地面积扩大源于精耕细作而非版图变化,故 C项错误。明清时期无明显的技术进步,故D项错误。
28.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前期,中国的出口商品贸易额在不断下降,因为此刻正值工业革命阶段,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的产品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也没有出现由贸易逆差转向顺差,商品经济也没有取代自然经济,故A,B,D项错误。
29.答案:D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自行创办军事工业,自己制造火轮,汽船,得益于自强不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军事工业是官办企业,故 A 项错误。洋务企业不可能利用西方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故 B 项错误。军事工业采用近代化机器生产,不是传统手工业长期技术积淀的结果,故C项错误。
30.答案:D
解析:抗战时期,共产党重视妇女解放,在根据地很多妇女被动员起来,积极参加群众工作。女性不是抗战的领导力量,政治地位也没有显著提高,也没有反映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故A,B,C项错误。
31.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959—1963年我国粮食产量在1961年之后出现增长,而粮食征购粮在下降,说明农村经济困难局面得到有效缓解。表格说明农业在发展而非衰退,表格只反映了农业的发展状况而非国民经济,农民自主权扩大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B,C,D错误。
3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罗马法注重形式主义,如在买卖中要交付铜块和泥土等。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以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C,D错误。
33.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美国对涉嫌垄断的的公司予以解散,反映国家权力对经济的干预,说明自由主义原则受到挑战。
34.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苏联采取消灭富农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是农业集体化运动期,选 A项,其它选项和材料不符。
3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选 B项。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 《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
41.答案:
变化: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部分开放海禁;新贸易体制形成;私人海外贸易成为主导力量。(每点 2 分,共6分)
影响: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流入;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发展进步;有利于地方秩序的稳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东西方思想、科技文化交流;海上集团兴起。(每点2分,共6分)
(2)不同:贸易模式各具特色;出口项目群不同;商品市场网络不同;交易方式不同;推动力量不同;政府态度、政策不同。(每点1分,共5分)
背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传统手工业发达;新航路开辟沟通了东西方;自然经济的抵制。(每点2分,共4分)
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建立,社会环境宽松;资本主义的发展;重商主义政策;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建立;殖民扩张推动。(每点2分,共4分)
42.答案: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认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的“神话认同,身份认同,国家认同,文化依存,经济依存,政治依存”等关键词,联系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即可。如“多种因素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思想基础”, “小农经济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推动中华民族强盛的制度基础”等内容。
45.答案:
(1)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形成(个体工商业不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收入差距出现;经济建设需要庞大资金支持。(1点2分,4点9分)
(2)认识:税制改革体现我国为人民服务的政权性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税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税制改革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税制改革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1点2分,3点满分)
46.答案:
(1)背景:二战后越南分裂对峙;美苏冷战的影响;美国不断加强对越南内战的干涉的力度。(1 点 2 分,3点满分)
(2)原因:战争对美国国力消耗较大;美国国内反战运动持续高涨;经济危机(滞胀)加快退出进程;美苏争霸处于苏攻美守的态势;越南人民的顽强抵抗;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1点2分,5点满分)
47.答案:
(1)原因:对农学农业等有深深的热爱;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善于吸收前人较丰富的农业文献经验和部分西方传来的农学知识。(1点2分,4点9分)
(2)影响:推动我国传统农学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社会的稳定。(1点2分,3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