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平均分
总课时 2
第 2 课时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教材提供了很多直观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平均分”也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印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三维 教学
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重点、 难点、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难点:掌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观察画图,共同讨论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目标
达成预测
一、复习 1.哪些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对号。
(出示四幅图)第一幅图:6个桃子每一份有三个,分成了两份,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是平均分。
第二幅图:6个桃子,一份4个,另一幅2个,每份分得不一样,所以不是平均分。
第三幅图:6个桃子每一份有2个,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是平均分。
第四幅图:6个桃子每一份有三个,分成了两份,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是平均分。
(强调“平均分”)
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
第一幅图:每份分得不一样,不是平均分。
第三幅图:没有分成4份。
3.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用小棒分一分。
.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10页分果冻情境图。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1.引导学生观察。
师:看到分果冻这个画面,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平均分(2))
2.教师:如果4个果冻一份,那8个果冻能分成几份?(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3.分完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4.老师展示分法:
(1)画一画,每两个,两个画在一起,画了4个圈。
(2)摆一摆,两个果冻摆在一起,摆了4组
(3)乘法的意义:每2个一份,就是每份2个;8里面有4个2,所以能分成4份。
(4)乘法算式:2×4=8,所以能分成4份。
5.小结:师:虽然用的方法同,但是分得结果都是8个果冻,每2个分一份,能分4组。
三、巩固练习
第1题: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4)份。
第2题:12辆小汽车,每2辆一组,可以分成(6)组。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的过程。
第3题: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师问:从图上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圈一圈”。小组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第4题:先让学生读题,再让学生分分看。
师:这两个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总数都是15,都是平均分。不同:前一问是求15里面有几个5,后一问是求15里面有几个3。)
复习旧知,以旧引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让学生再次回忆和体会,平均分,让学生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选取与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多动手用小棒分一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探究点的设立着眼于本科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新知感受不同的方法。
关注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主要体现“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的方法。
取材于学生的社会生活或学习生活之中。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感受数学之美。
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
板书设计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