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8 14:2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下历史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滋味吧!”为改变这种情况,苏俄开始实施
A.土地改革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钢产量由
1928
年的
430
万吨,增加到
1940
年的
1830
万吨。1928—1937
年,建成大型企业
6000
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重工业发展迅速
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
D.完成农业集体化
历史图片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瞬间。如图再现了斯大林实行的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第二个五年计划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仅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强大的工业国的飞跃,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A.苏联成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伟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如此重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改革开放
D.创建苏联模式
这是流行于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看有没有牛奶卖。”对这则笑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讽刺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D.表明苏联当时的政治体制不完善
1921
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他能够获此经营权源于苏俄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1936
年新宪法
D.农业集体化
某班举行历史辩论会,如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此辩论会的主题应该是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C.苏联模式的利弊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
经过总结教训,列宁认为,既然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苏俄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观察如图,其中
1921—1925
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苏联模式的形成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对于
20
世纪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的特点是
A.全面实施市场经济
B.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多党制代替一党制
二、复合题
辨析史料,解答问题。
(1)

1
反映了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
2
反映了什么?试以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为例加以说明。
(2)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曲折,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正在积蓄新的力量,赢得了新的发展时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理论形成】
材料一
如图为
19
世纪中后期无产阶级的斗争历程的图示线索。
请说出图示中的“工业革命”与“工人运动”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19
世纪
40
年代产生的“革命理论”指的是什么?
(2)
【成功实践】
材料二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旭日东升,喷薄而出。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苏联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列宁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囯家而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其中的艰难曲折与成败得失已成为一笔巨大的历史财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为保卫和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做了哪些探索?
(3)
材料三
苏联工业总产值由
1927
年的世界第
5
位上升到
1937
年的世界第
2
位,欧洲第
1
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
2%
上升到大约
10%。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哪些?
(4)
?【传播中国】
材料四
1919—1921
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当时的思想发展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联系?
(5)
?
材料五
1934

10

18
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党中央领导,以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政府机关在此渡过于都河,开始了……
材料五中的“东门渡口”位于哪一个革命根据地?红军被迫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6)
【坚持发展】
材料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把増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民网社论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应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征集制,C
符合题意。
2.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对苏联工业建设,尤其是重工业建设成就的统计,反映了苏联两个五年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据此分析判断
B
项正确。
3.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教材可直接判断图片再现了斯大林时期实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4.
【答案】D
【解析】1936
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5.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链接所学可知,在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据此分析判断答案选
D
项。
A、B
两项是在列宁领导下实施的政策。C
项是中国实施的政策。
6.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创建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苏联模式。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材料中的笑话就讽刺的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故
C
项符合题意。
7.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能够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与
1921
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中规定的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有关,故
B
项符合题意。
8.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实现了工业化”“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链接所学可知,在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但是,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方面出现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C
项与题意相符,故选
C
项。
9.
【答案】B
【解析】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到生产关系的要求,所以需要适当恢复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就是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
B
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以政令取代市场、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
A
项错误;社会主义工业化强调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C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强调的是建立集体农庄,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故
D
项错误。
10.
【答案】D
【解析】1921
年,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粮食产量迅速增长。故选
D。
11.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其分析的是苏联模式的利弊,而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故选
C。
二、复合题
12.
【答案】
(1)

1
反映了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图
2
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工业化:过分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农业集体化: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2)
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嬴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解析】
(1)
根据图
1
中各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从属关系,可以判断斯大林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图
2
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据此分析并链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史实解答问题。
(2)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利弊两方面直接回答问题即可。
13.
【答案】
(1)
联系:工业革命开始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并为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而斗争,从而爆发了一系列工人运动。
理论:马克思主义。
(2)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3)
说明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实现了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举措:完成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苏联模式。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5)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6)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解决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
【解析】
(1)
链接工业革命的学习可知,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对立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无产阶级不断壮大,为了争取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而掀起了工人运动,这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实践和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伟大实践是巴黎公社。据此分析解答本问题。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有关列宁的知识解答问题即可。
(3)
材料三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根据时间可知苏联实施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苏联模式,据此分析解答本问题。
(4)
材料四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据此分析解答本问题。
(5)
根据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6)
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