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战后欧洲各国为什么要走向联合?
2、欧共体成立的时间?
3、欧盟的成立对欧洲各国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4、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5、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6、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斯大林
列宁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
苏联模式的缔造者
课标要求: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推广;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把苏联改病了
把苏联改残了
把苏联改跨了
一、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阅读课本83页,联系下图,说一说二战后欧亚诞生了哪些社会主义国家?
古巴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民主德国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东欧八国
拉美一国
亚洲六国
二战后,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VS
冷 战
冷 战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组织
军事:华约组织
政治:共产党和情报局
经济:经互会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一、社会主义力量壮大-苏联模式的推广
美.措施
苏.措施
实质:苏联模式的推广
冷 战
一、社会主义力量壮大-中苏建交
(1)1949年,中苏建交。
(2)1950年,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影响: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1953年,斯大林逝世
但,斯大林模式仍深深影响着这个国家......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政治: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
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
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2)经济:垦荒运动,广种玉米
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
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
材料一: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材料二: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
2、结果:
一定程度上冲击苏联模式,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严重偏差。
毛泽东评价赫鲁晓夫:
“一是揭了盖子,
二是捅了娄子”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措施:
经济: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
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常规武器力量
战略核武器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另一边则是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影响
苏联经济发展失衡,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E8034E78-7F5D-4C2E-B375-FC64B27BC917}
“八五”期间(1966-1970)
“九五”期间(1971-1975)
“十五”期间(1976-1980)
“十一五”期间(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7.4
6.4
4.2
3.3
工业总产值
8.4
7.4
4.4
3.7
农业总产值
4.1
2.5
1.7
1.1
一车西瓜换一辆坦克。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经济改革:
经济改革,
效果不佳。
政治改革: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
使人们的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强。
三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从1989年开始,东欧各国政局动荡。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动荡中的波兰
1、东欧剧变
1989.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实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
八一九事件
1991年12月25日,19时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权力移交叶利钦。
首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
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2、苏联解体
结果:失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
材料一: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共同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外部原因、直接原因)
材料二:“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1、苏联模式的弊端;
2、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
(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
(直接原因)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
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现实
一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多国: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挫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尝试:
巴黎公社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 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东欧剧变了,苏联解体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仍在继续,并取得一定成就,你认为有哪些启示?
⒈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⒋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课堂练习
1、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后来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这两次改革都没有救治其经济发展的痼疾,根本原因是没有突破(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新经济政策的不足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多党执政的政治体制
C
2、20世纪50年代,苏联为了对苏联模式进行调整而实行的改革是( )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卡达尔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
D.勃列日涅夫改革
C
3、“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段论述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
A.推动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B.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C.促进了苏联轻工业的发展D.实行多党制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
B
4、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这样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良心;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对着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总结苏联历史只能用理性思考,不能带有任何感彩B.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感到遗憾,但认为苏联解体是必然的C.统一的苏联的解体是遗憾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是必然的D.俄国的历史只能向前发展,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
C
5、“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 )
A.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B.两次工业革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立C.殖民扩张——南北战争——苏联解体D.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