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生字规范书写与尖子生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生字规范书写与尖子生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8 21:5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 腊八粥
生字规范书写

尖子生同步训练
一、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唾沫( ) 腊肉( ) 稀烂( ) 黄焖鸡( )
沸腾( ) 搁置( ) 嘟囔( ) 肿胀( )
二、读拼音,写词语。
hú tu nóng chóu kě kào cāi xiǎng
( ) ( ) ( ) ( )
fěn suì wài tào chéng rèn jiǎo huò
( ) ( ) ( ) ( )
三、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
四、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 )
3.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过春节了,孩子们很快乐。(改为感叹句)

2.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改为反问句)

3.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用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围绕 等着吃母亲熬煮的 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 ,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 的眷恋。
七、课内阅读。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1.文段中的哪些语句是八儿的想象?请找出来,画上“﹏﹏﹏”。
2.朗读下面这句话,应读出( )的语气。( )
“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A.害怕、哀求 B.命令、好奇
C.急切、恳求 D.紧张、好奇
3.读了这段文字,你体会到八儿怎样的心情?

八、课外阅读。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选自《冰心七十年代文选》,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哪三件事串联在了一起?

3.从文体上看,沈从文的《腊八粥》刻画了“八儿”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是一篇______(散文 小说);冰心的《腊八粥》则是一篇回忆母亲的__________(散文 诗歌)。
4.结合第一课和第二课,说说其他节日的一些风俗特点,简单地写一写。

参考答案
一、tuò là xī mèn fèi gē nāng zhǒng
糊涂 浓稠 可靠 猜想 粉碎 外套 承认 搅和
三、1.拟人 2.反问
四、1.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 3.动作描写
五、1.过春节了,孩子们多么快乐啊!
2.这怎能不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呢?
3.路边的小树扭动着腰,乐呵呵的。
六、八儿 腊八粥 其乐融融 家庭亲情
七、1.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2.C
3.体会到八儿希望能早点吃到腊八粥的心情。
八、1.五代人。母亲、“我”、“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
2.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
3.作者想到自己的亲人和周总理已离开人世,感到十分悲痛。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