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十课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2020-2021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第一课时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吗?正是这个惊险的故事为“我”儿时的“百草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讲给“我”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她对作者的儿时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致时隔多年之后,作者仍然写了一篇回忆她的文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
点击观看视频《阿长与<山海经>》动画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文体知识
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这类散文记叙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读读写写
骇
孤孀
掳
惶急
疮
疤
渴慕
疏懒
霹雳
玑
惧惮
颈
悚
矩
懿
hài
shuāng
lǔ
huáng
chuāng
bā
mù
shū
pī
lì
jī
dàn
jǔ
yì
jǐng
sǒng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学习活动(四)
惊hài(
)
考hé(
)
言简意gāi(
)
huáng(
)急
辉huáng(
)
针jiǔ(
)
zhì(
)热
zēng(
)恶
zèng(
)送
骇
核
赅
惶
煌
灸
炙
哀dào(
)
diào(
)落
jié(
)问
jié
(
)白
笨zhuō(
)
悼
掉
诘
洁
拙
憎
赠
记记背背
1.磨难:
2.繁琐:
3.面如土色:
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繁杂琐碎。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例句:当无照驾驶被发现以后,他吓得面如土色。
4.深不可测:
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辨析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两词都有很深,难以看透的意思。但“深不可测”侧重于形容空间距离,如:这口井黑洞洞的,往下望去,真是深不可测。“高深莫测”侧重于形容学问、神态,如:他说话总是故弄玄虚,使人感到高深莫测。
5.诘问:
诘问、询问辨析
追问,责问。
两词都有“问”的意思,但“诘问”还有责怪的意思,如:在大家的诘问之下,他终于承认了错误,不再一味推卸责任。“询问”局限于一般性的打听情况,如:对于不明白的事情,要多向朋友询问。
6.情有可原:
7.渴慕:
8.疏懒:
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例句: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经过,都觉得他那么做是情有可原的。
非常思慕。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9.莫名其妙:
莫名其妙、捉摸不定辨析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两词都有难以明白的意思。“莫名其妙”侧重于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如: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连当事人也莫名其妙。“捉摸不定”侧重于变化无常,让人猜不透,如:只是到底会不会受处分,他就捉摸不定了。
10.霹雳:
11.震悚:
震悚、震惊辨析
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文中指“我”
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因恐惧而颤动;震惊。
两词均有“受到震动而吃惊”的意思,但“震悚”程度更深一些,侧重于因恐惧而颤动,如:看到这恐怖的场景,他全身都震悚起来。“震惊”侧重于内心受到的震动很大,如:没想到她如此瘦小的身体,竟能背起这么重的大筐,真让人震惊。
听读课文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五)
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合作交流】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习俗,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写了她为“我”买《山海经》的事。其中详写了她给“我”买来《山海经》的事,其他的都略写。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
一个很不幸而又热切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长妈妈是一位经历沧桑的人,她虽然迷信,有麻烦的礼节,但她又很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作者通过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表达了对她的敬佩、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也表现了人类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
2.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合作交流】在“童年的感受”中,鲁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鲁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她讲的“长毛的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竞“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鲁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鲁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1.
文章介绍了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交流】“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称呼。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阿长”名称的由来,是为了告诉我们“长妈妈”是一个出身低微,平凡普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的劳动妇女。同时以写名称的由来开头,还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学习活动(六)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第二课时
2.
赏析“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合作交流】这一处是对阿长睡姿的细节描写,一个“大”字,把阿长伸手伸脚的睡姿写得生动传神。通过“伸”“摆”“挤”,以及对“大”字的特写,可以看出阿长的粗俗、不拘小节,也可以看出“我”对阿长的厌烦,既照应前面的“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又为下文“我”发生“敬意”作铺垫。
3.
作者为什么“实在不佩服”阿长?这些细节体现出
阿长什么性格特点?
【合作交流】作者“实在不大佩服”阿长是因为:她喜
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对“我”管束很严;
睡相不好。阿长的这些表现体现出阿长没有文化、
行为粗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特点,也折射出
阿长的朴实和平凡。
4.
文中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为什么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是否离题?
【合作交流】不离题。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从远房叔祖那里引起的,详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以及远房叔祖的藏书,也就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为后文阿长体谅“我”的心思,买《山海经》送“我”作铺垫。
5.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合作交流】“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6.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合作交流】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7.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合作交流】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8.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合作交流】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9.
课文结尾补写阿长的悲苦身世,有什么作用?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合作交流】补叙长妈妈悲苦的身世。与开头“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照应,再次强调阿长的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过了这么久,“我”依然把长妈妈记在心中,说明“我”对她的感情之深。表达了“我”对她的内疚、同情、思念。
【合作交流】文章第1-18段先用“抑”笔,侧重从“缺点”上展示阿长的形象,与此对应,“我”的情感态度是“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觉得非常麻烦”,如果用“长妈妈”,不合常理,用“阿长”更合适。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地位低下的文盲妇女与一部古典名著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疑问将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有,标题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候的口吻,用“阿长”有亲切之感。
10.本文的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不用“长妈妈”?
【合作交流】略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想象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象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让读者觉得阿长真有一种“伟大的神力”。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说明“我”是怎样接触书籍的,“我”又怎么会渴慕《山海经》,接着写
11.文章为什么要详写阿长买《山海经》前后的内容,而略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
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吃一惊,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和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令人感激,才能说明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1.本文的题目有何匠心?
【合作交流】首先,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第二,“阿长”一望便是俗人俗称,却偏偏与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第三,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这样的一个粗俗可笑的乡下保姆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故事?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七)
2.如何理解《山海经》对幼年鲁迅的诱惑?
【合作交流】生活在图书出版繁荣、数字传媒发达的今天,孩子们也许很难理解一本“刻印都十分粗拙”的《山海经》,何以成为鲁迅童年的最爱,并为此对阿长充满感激。
鲁迅曾感叹道:“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鲁迅曾怒批反对白话文的卫道士:“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二十四孝图》)对于鲁迅来说,有幸生于乡绅之家,有读书的物质保障;而不幸生于清末,在书塾学的都是八股应试的蒙教读物。
书塾读物有本文提到的“制艺和试帖诗”,还有其他作品提到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鉴略》,或是儒家典籍,如《论语》《周易》《尚书》等。对于儿童来说,这些读物的内容艰涩难懂,枯燥乏味,以至于当年的一个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二十四孝图》)
书塾读物除了内容索然无味之外,更要命的是还要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生动记叙了这一幕:“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作者故意将出自《周易》和《尚书的引文写错,表明孩子们根本不明白自己在背什么。在有关“五猖会”的回忆中,作者印象最深的是正兴高采烈地准备跟随家人出发赶会,结果突然被父亲叫住读书,而且要将“一字也不懂”的二三十行背下来。当时,“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如此“读书”,不仅违拗童心,完全败坏了出游的兴致,而且当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
然而生活天地的狭小,蒙教读物的枯燥,不仅没有遏制幼年鲁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反而激起了他更强烈的阅读兴致。阿长买的《海经》尽管“刻印都十分粗拙”,但书中毕竟有“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因而成为“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此后,年幼的鲁迅更是醉心于阅读和搜集各种有画的图书,有本文提到的《尔雅音图》《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诗画肪》,还有其他文章中提到的有许多绣像的《荡寇志》和《西游记》,“下图上说,鬼少人多”的《二十四孝图》,画着鬼怪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以及各种小说传奇,如《水浒传》《聊斋志异》《开河记》等。
3.如何理解文中刻画人物的幽默笔调?
【合作交流】幽默是一种温和善意的玩笑和调侃。在前文中,作者刻画阿长多用幽默笔调,以此为后文表达深情蓄势。首先,这种幽默来自于各种反差强烈的组合或描写。比如题目中“阿长”与“《山海经》”的雅俗反差;又如对照强烈的心理描写:“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其次,幽默来自于对人物缺点的夸张表现,如:“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第三,幽默来自于童言无忌的表述,比如:
“那
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第四,来自于一本正经中的荒诞,比如阿长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第五,来自于对常识的荒唐表述。比如阿长讲的故事,将长毛、土匪、义和拳以及各种江湖传闻杂糅在一起,错误百出;还有阿长买来《山海经》高兴地叫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刻画出一个可感可亲、鲜活生动的阿长的形象。
4.除了思念和感激,本文还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交流】读罢全文,大多数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对阿长深深的思念和感激。然而,这两种感情之下还有一股情感的潜流在涌动。细心的同学会注意到,文章开头结尾有两处类似的表达:“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如果说,开头处是在暗示阿长卑微的身份,那么结尾处的重复则含着深深的歉疚。
作者最后轻轻补叙了阿长不幸的身世:“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也就是说,阿长可能没有至亲骨肉。读到这里,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情感暗流的涌动。回溯以前,阿长将“我”视为亲人,不计回报地努力满足“我”的心愿;而年幼的“我”不仅心安理得,而且还将这个不幸的人对“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的简单期盼,当作“麻烦”,对她“不佩服”“不耐烦三十年后回想起这一切,尤其是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之后,反观自己“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这深沉的叙述,不仅有同情悲悯,更有惭怍歉疚。
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回忆童年时代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寄托了“我”对这位没有文化、粗俗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的劳动妇女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八)
1.欲扬先抑,真实感人
。
开篇先写“我”对阿长的厌恶和不大佩服,后文写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令“我”震悚,欲扬先抑的写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真实。
2.围绕人物精心选材,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章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等,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等,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也让我们体会到“我”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九)
读写迁移:欲扬先抑
本文塑造“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你也运用这种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课文片段】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学习活动(十)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写法分析】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地叙述了与阿长交往的情景。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写了阿长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貌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做法,表现“我”对她的“憎恶”与“讨厌”。后半部分着重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表现“我”的佩服和敬意。这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此写法的运用使文章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人,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点是:①要注意“抑”和“扬”的前后,必须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这种对照越鲜明越好。②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点写“扬”。“抑”起的只是衬垫作用,并且更多地应该是主观上的“抑”。
【例文】一张枯瘦的脸上架着一副厚厚的“啤酒瓶底”,黑黑的面庞,长满了“青春美丽”痘,构成了毫无气质的他。他一走上讲台,放下书,便对我们说:“我姓吴,名帅。吴帅,无帅也,名副其实嘛!”同学们先是一愣,继而哄堂大笑。瞧,倒挺会为自己打圆场,“我希望大家和我交朋友,今后能天天这样快乐。”嘿,油嘴滑舌的,但不知为什么,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位幽默风趣的老师。
阅读技法:内容是否离题分析
【典型例题】文中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为什么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是否离题?
【参考答案】不离题。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从远房叔祖那里引起的,详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以及远房叔祖的藏书,也就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为后文阿长体谅“我”的心思,买《山海经》送“我”作铺垫。
【技法点睛】判断某个内容是否离题,首先要明白所判断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明白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最后还要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所有的内容安排都是为中心服务的,如果发现这一内容可以表现、突出文章主旨,就是切合题意;如果与主旨冲突,就是离题。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试题的答案一般是不离题。“我”和叔祖的交往有利于塑造阿长的形象,突出主题,所以不离题。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