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北京)《第三课 学画山水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北京)《第三课 学画山水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2-28 16: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学画山水画》 教材版本:2013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人美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背景分析
(一)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美术课程标准》把学习中国画定位初中学段的课程内容,学生在小学的中国画课程学习基础上,运用中国化的基本笔法、墨法,进行表现,从而确立了中国画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基础性地位。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设置《学画山水画》一课,只在引导学生在笔墨练习中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作品传达出的意境,掌握用笔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法和手段,学习山石和树木的表现方法、山水小品的布局方法,尝试画以山石或松鼠为主的山水画小品,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这些学生生活在山区,对大山,河流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特殊的感情,同时他们又对水墨画兴趣浓厚。学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在绘画上逐渐从描述事物转变为表现客观物象,他们更多的是希望模仿成人的方法作画,追求真实与又立体感的表现。在七至九年级学段安排此刻,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和表达物象的结构、动态、虚实关系及物象特征的能力。遵循美术学习的规律。在七年级已经进行了水墨花鸟画的练习,对水墨画的练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学们在执笔,用墨等技巧上也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本节山水画课来说,学生可以参照教材示范作品进行临摹练习,体会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作画步骤,从而更好地理解山水画作品的立意与笔墨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中国山水画的主要特征。了解山水画小品的构图知识,初步掌握用笔墨表现山石的方法和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山水画作品,了解作品的画面布局和笔墨特点。观察山石的特征,通过勾、皴、擦、点、染等作画步骤进行表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山水画的喜爱之情,进而积极投入到山水画的技法练习与小品创作中,用笔墨书法对大自然的感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山石的笔墨技法及布局方法,控制笔中水分。 教学难点:掌握山石的笔墨技法,适当控制笔中水分,通过绘画感受国画的魅力, 表达对大自然的爱。
对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本课包括四个页面,共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欣赏、感知山水画;第二板块:山石画法;第三板块:松树画法;第四板块:学生作品。 第一板块(第12页):欣赏、感知山水画。主要包含以下信息:第一,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描绘对象的;第二,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空间表现方法、表现山川树木的笔墨技法和各种皴法;第三,山水画具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本节课主要讲第二板块:山石画法。
以三幅李可染的作品导入本课主要所讲内容:山石。接着,以山峰为例,讲解山石的画法。具体分析讲解勾、皴、擦、染、点的方法步骤,表现山石的形状、脉络特征。山石绘画时要注意“石分三面”,运用灵活的笔墨变化,画出山石的特征。
尝试让学生从教师范画中分析,用学案和范画引导学生发现山石的表现方法,让学生自己感悟山石的绘画方法,大胆进行表现。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师范画、学案 (二)教学手段:探究学习、绘画练习、作品分析
(三)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探究、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评价
五、课后拓展 1.教师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一同欣赏并分析了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作品,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画一幅山水画。
板书:(三、学画山水画)
2.教师引出本节课所学重点:
我们先来欣赏李可染先生的三幅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问题1:说一说三幅画中都出现了哪些内容?
问题2:每一幅画中都出现的主体内容是什么?
请同学们将答案写在学案中。

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对,三幅画面中表现各有不同,但都突出体现了山石,可见山石在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石的画法。
板书:(山石的画法。)
中国传统山水画用勾、皴、擦、染、点五个步骤,表现山石的形状、脉络特征。画山石时要注意“石分三面”,运用灵活的笔墨变化,画出山石的特征。
板书:(勾、皴、擦、染、点)
请同学们打开书P13页,看一看书中介绍的山石的画法。结合学案,进行学习。
教师边讲解边简要示范。
勾(轮廓):用浓干墨勾勒山石形态。注意山石的大小变化与前后关系。
皴和擦(纹理):皴笔主要用来表现山石表面斑驳的质地和阴阳向背的体积感。用笔要疏密有致,还要结合山石的轮廓线与山石块面的转折变化。
染(凹凸):用湿笔淡墨轻染山石的凹处以加强阴阳向背的变化,同时也能加强山石的浑厚感。注意墨色不宜渲染太过,要能透出勾皴用笔的丰富变化。
点(低矮植物):以浓墨或焦墨在山石的轮廓线或结构转折处点苔。
题字、落款、钤印,完成。
石分三面:
通过教师示范,理解石分三面是将山石分为正面,上面和侧面,体现山石的立体效果。
通过刚才的讲解,相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山石的绘画方法和步骤了,对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尝试画一画吧!
课堂练习:请同学们按照所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尝试画一画山石。
要求注意:1.画面中山石的布局合理。
2.山石具有立体感(石分三面)。
3.笔墨水分的控制。
教师请一名学生到展台进行绘画并进行巡视辅导
1.请同学们将完成的作品挂到展示区,教师简要评价。
2.完成学案上的课堂评价内容。
(1)本节课你是否学会了中国画山石的笔墨技法。 (2)看我的画面构图是否饱满。
(3)我在绘画时是否很好的控制了笔中的水分。
(4)我的画面效果如何。如果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填写在横线上。
我们都生长在大山中,我们都在山川、树木与河流的怀抱中生活,我们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应该更多更深。那么,你们对我们的家乡有什么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回家后仔细思考,填写在学案上。
下节课我们将尝试画家乡的山水,请同学们在回家的路上多看一看你周围的山,周围的树,周围的景,下节课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出对家乡的印象吧!

学生欣赏作品,并针对问题找出答案,填写在学案中。
答案1:画面中出现了山、水、树、房、船
答案2:三幅画面都出现的主体内容是山石。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示范,参照教师的范画,清楚了解山石的绘画方法和步骤。
学生通过教师示范及学案中的图片进行了解。
学生按照要求尝试进行山石的绘画练习。
每班找一名学生到展台上进行绘画。
学生将完成的作品挂到展示区
学生需回家填写完成学案。

引出课题
引出本节课主要讲解的内容。
了解山石表现的五个步骤。
深入了解并掌握山石的表现方法和步骤,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山石的表现方法和步骤,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作品,并吸取他人作品的优点,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善。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同时鼓励学生用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家乡。为下节课打下伏笔。
4分钟
6分钟
20分钟
8分钟
2分钟
板书设计
三、学画山水画 山石的画法
勾、皴、擦、染、点
教学设计创新之处(300字以内)
本节课是40分钟课程,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山石绘画的方法,教师就要缩短示范时间,因此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为每个小组的学生画了一幅简单的范画,让学生能更近距离的了解山石的绘画方法和效果。同时,请学生上展台进行绘画,让学生有参照性,有对比,从而能更好更快的完成课堂练习,加大了课堂容量。再有,课后拓展中,教师利用了学校周边便利的自然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景可以入画,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为下节课的内容打下了伏笔。
同课章节目录